松江老城早年间的剧场影院书场你还记得吗

时间:2023-07-04 11:19:02阅读:878
松江老字号Songjiang老城早年间的剧场、影院、书场(上)沈吉顺在松江老城,新中国成立初期保留下来的影剧院有三家。金门大戏院地处中山中路中段北侧,在我印象中,它的规模、格局、结构很普通,装修也很简单。上世…

松江

老字号

Songjiang

老城早年间的剧场、影院、书场(上)

沈吉顺

在松江老城,新中国成立初期保留下来的影剧院有三家。

金门大戏院地处中山中路中段北侧,在我印象中,它的规模、格局、结构很普通,装修也很简单。

上世纪50年代初,孩童时的我曾去看过一次杂技表演。节目有转碟、顶罐、拗接众多的小球与帽子等,还有一个锁在箱笼中的人被闸板切开身首的惊险魔术表演。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女杂技演员,嘴巴含住花丛中间的一小截棒杆,以此作为唯一支撑点,人倒向腾空,面额朝向台下的观众,身体弯曲如折弓,双手摆动调节平衡,还不时变换不同的伸展姿势,真是了不起的功夫。

不久后,该戏院可能因为过于破旧被拆除了,成了老城最早消失的剧场。

明华电影院位于原中山路莫家弄口西侧,在当年新华书店西隔壁。进口处门面不大,入内后先是一段过道,过道两边墙上,张贴着一些正在或即将放映的影片宣传海报,很多都是影院工作人员自行绘制的。观众等候进场前,常会在此驻足停留。影院的出口经一段小巷道通向莫家弄,散场时人流不会一下子涌到大街上。

1999年莫家弄 唐西林/摄

说起明华电影院,年龄较大的一代人很熟悉。那里的座椅都是统长整排的木板凳,座位之间没有分隔,但大家还是非常热衷于去那里。特别是小孩子们,更是时常会光临。那时候,没有特殊原因的话,会在星期天安排一场少儿专场,放映小孩子们爱看的战争片、反特片,票价只要五分钱(当时的成人票是一毛五分一张)。小朋友看电影,开映前嘈杂声不绝于耳,当幕布上打出了“静”字时,全场一下子安静下来;每当放到八路军、解放军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场面和敌败我胜的镜头时,场内随即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拍手声、欢呼声。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读小学的时候,好多影片都是在星期日的少儿专场看的。那时,每学期学校还会组织不定期的学生包场,我们曾在那看过不少电影,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东进序曲》《上甘岭》《战上海》《51号兵站》《永不消逝的电波》《云雾山中》《古刹钟声》《红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除了战争片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如:《半夜鸡叫》《山间铃响马帮来》《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十四只眼睛》《夏伯阳》《秋翁遇仙记》《今天我休息》《李双双》《冰山上的来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明华电影院于上世纪60年代初关闭弃用,原址经过修整改造,开设了一家五金商店下属的门市部。

那时在中山路东塔弄口的东侧街边,曾有一家顺记书场,门脸不大,也没有明显的招牌,看上去就像普通老民房。进口处的售票窗口,便是书场的标志。进门后,经过一段20来米的过道,往里才是书场的演出厅。厅的面积不大,大概能容纳三百人。房屋为砖瓦木梁椽子结构,北墙正中间设有不到1米高的小平台,长方规正,是评弹演员表演的地方。对面台下摆放着一排排听众座席,听客进场后,可以泡上一壶茶,先喝茶品茗,再怡然听书。

在进场过道的一边,是说书先生的休息生活区。当年评弹演员都是跑码头,外出表演,短则几天,长则十天半个月,所以书场基本都提供住宿。

书场演出的热闹时段一般在夜场,有单人独说评话大书的,也有双人搭档说唱小书的。听众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年轻人极少。人流量远不如剧场影院那么闹猛与涌动,但常年间听众如涓涓细流,经久不息,有着一定人气,也拥有一批兴趣浓厚的忠实粉丝。

“文革”中,评弹与书场被扣上了“渲染靡靡之音”的帽子,演出被叫停,书场遭关闭,从此一直未能重振复原。21世纪初,在修建华亭老街时,书场原址房屋全部被拆除。

来源:松江微历史

编辑:周雨薇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