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适合小学生看吗「小鞋子适合家人一起看的温情电影冠军不是所有幸福的定义」
文|2号探秘人
编辑|2号探秘人
前言伊朗电影《小鞋子》描绘了一起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哥哥阿里在杂货店弄丢了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子。
回到家后,他祈求妹妹不要告诉父母,不仅是因为他们害怕受到责罚,更是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无力购买新的鞋子。
因此,电影继续围绕着鞋子这一微小线索不断演绎出新的故事情节。
电影的前半部分展示了兄妹俩被动地承受着鞋子丢失所带来的困境。
为了不被父母发现丢失了鞋子,他们试图共用一双鞋子上下学,妹妹放学后,快速跑回来,哥哥才能去上学。
可是哥哥还是未能及时赶到学校,因而被教导主任责骂。
导演将兄妹俩放在了被观察的视觉位置上,他们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
然而,他们的保密对象并不包括观众,观众反而充当观看者的角色,这种视觉展示方式恰好表现出了兄妹俩窘迫的状况。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这个由成人控制话语的世界中,年幼的兄妹俩连拥有一双独立鞋子的能力都没有,除非他们寻求成人的帮助。
然而,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是,孩子也是独立个体,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到了电影的后半部分,兄妹俩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
片中出现了三个时刻,让我们差一点相信两个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一双鞋子。
第一次是,妹妹在学校意外地发现一个小女孩穿着她丢失的鞋子,于是,放学后的某一天,她和哥哥悄悄来到小女孩家门前,想要取回鞋子。
然而,当他们发现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位盲人,并且生活状况比他们家还困难的时候,两人躲在巷子拐角处互相看了一眼。
接着镜头突出了妹妹眼睛的特写,她的大眼睛慢慢眨了两下,奋力控制住眼泪。
然后,兄妹俩一路沮丧地消失在巷子尽头,哥哥时不时向妹妹投以安慰的眼神,让我们明白了,他们的愿望破灭了。
第二次是哥哥阿里和父亲一起去给富人修剪花园,挣来了一笔钱。
哥哥主动提出要给妹妹买一双鞋,父亲非常开心地答应了,然而,回家的路上父亲的自行车刹车失灵了,他们不得不将辛苦挣来的钱用在医药费上。
第三次是整个影片的高潮,当哥哥得知市里举行的长跑比赛季军可以获得一双鞋子作为奖励时。
他哭着恳求体育老师允许他参加比赛,并向妹妹保证他一定会赢得第三名,然后把鞋子送给她。
这一幕发生在家门口的水池旁边,他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仿佛已经庆祝着提前拥有新鞋子的喜悦。
最终我们发现,兄妹俩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
他们的善良、懂事和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性格让我们深有感触,或许是作为奖励,导演偷偷地通过摄影机告诉观众,在父亲破旧自行车后座的篮子里有一双白色鞋和一双红色鞋。
哥哥得到冠军时的表情
然而,直到电影结束,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兄妹俩穿着新鞋欢快奔跑的画面,只有哥哥独自在水池边黯然离去和池中金鱼在阿里的双脚间游动的画面。
随后片尾曲响起,没有夸大其词的元素,仿佛告诉我们,兄妹俩经受住了这样的苦难。
电影《小鞋子》不仅仅是兄妹俩的故事,还展现了其他角色在情节中的重要性。
这些角色与主人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整部电影的完整性,同时刻画出了异域风情中的人文情怀。
导演戴锦华表示,《小鞋子》具有典型的伊朗电影特征,在国际视野和全球电影舞台上具有典型特征。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展现了怎样一个伊朗呢?
影片一开始,导演通过阿里修鞋和买烤饼路过的狭小、吵闹、破旧的小巷子,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故事发生在贫民区。
然而,在这个贫民区里,充满了温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举例来说,有一个老爷爷帮助妹妹捡鞋子,尽管阿里的家本来就很贫穷,但他们仍然不忘了给邻居送一碗汤。
小女孩捡到一支漂亮的笔后,虽然很喜欢却选择归还给失主;兄妹俩得知捡到他们鞋子的小女孩的家境更加贫穷后,放弃了想要拿回鞋子的念头。
除了这些,影片还通过侧面刻画了所谓的“坏人”,但我们隐约感觉到这些“坏人”并不是那么凶恶。
尽管卖蔬菜的老板口头上抱怨阿里家应该还点钱,但还是愿意给他们赊账。
还有房东在影片中只出现过声音,没有看到过真面目,来了两次要求交房租,并警告他们如果不交房租就会赶走他们,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赶走他们。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电影故意运用自然光和昏暗的色调,以传达一种微妙的苦涩感,以符合整部电影的整体基调。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街道异常干净,从头到尾没有发现任何垃圾。
除此之外,在阿里母亲与房东第一次争吵时,房东提到让他们搬走,因为他们没有交房租且浪费水,而阿里母亲也因为洗毛毯而病倒。
另外,妹妹嫌弃哥哥的鞋子很脏,不想穿,哥哥天真地回答说我们可以洗它们,在这个情节中,电影利用洗鞋时产生的泡泡为昏暗的场景带来了一丝温情。
以上诸多细节都不难看出伊朗人是一个爱干净的民族,即使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保持着整洁的生活状态,仿佛这是对生活的一种尊重。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真实的民族风情,影片以其极具现实写实风格的建筑为背景。
例如阿里家中的院子里有一个圆圆的大水池,几户人家在其中居住,每户前面的房间由几节石梯相通,而石梯上铺着旧毯子。
尽管整体呈现出破旧的样貌,但仍然令我们对这个古老民族有所想象。
此外,在伊朗这个男女有着明显区别的社会中,男生和女生上学时间错开,这也成为电影中的经典桥段,兄妹俩共同穿着一双鞋子上下学。
当然,电影中不时穿插着伊朗民族音乐,给整部作品增添了色彩。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阿里参加比赛时,被小伙伴推倒后,艰难地重新站立并向终点奔跑。
导演运用了慢动作拍摄,将时间拉长,突出了阿里每一步奔跑的艰辛。
同时,舒缓的伊朗民族乐器声响起,混合着阿里沉重的喘息声和众人的加油呐喊声,创造出一种激情澎湃的画面,热情赞美了伊朗人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当我们思考一个民族如何在贫穷中保持积极向前的态度,我们不得不提到他们的宗教信仰。
在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是国教,几乎所有的居民(98.8%)都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是什叶派,7.8%是逊尼派。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伊朗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的国家,他们对信仰的坚定也在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
在电影中,宗教意识主要通过父亲这个角色展示出来,阿里的父亲勤奋工作,始终努力让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尽管经济状况一直很拮据,但是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渴望和希望。
他在电影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每一次都让我们看到他对宗教的深深影响。
一次,妹妹给砸糖的父亲端茶时没有送上糖,妹妹说:“你都有这么多糖了,还需要糖吗?”
但父亲回答说:“这些都是清真寺的,只是暂交给我们保管。”
另一个场景是,父亲在听到祭祀的唱诵祷告时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并掏出手绢擦拭。
还有当妻子提起房东向他们讨债时,父亲坚定地对妻子说:“真神会安排的,你放心。”这些都展现了父亲对信仰的虔诚以及在这个信仰下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
尽管电影的主要目的是赞美伊朗人民在困境中保持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的精神,但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到电影中所展现的贫富差距。
电影没有以悲观的方式描绘这种差距,而是通过一组鲜明的对比,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
当阿里的父亲打算带阿里去富人区赚取额外收入时,电影运用全景镜头,展示了阿里的父亲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与迎面而来的轿车形成强烈对比。
富人区豪华宏伟的建筑、整齐排列的高大树木与阿里居住的贫民区破旧、狭窄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影片中并未展现任何激进因素,相反却展现了一种难得的温情。
例如,父亲帮富人修剪庭院的花草后,富人慷慨地支付了他一大笔佣金。
这表明,影片更加希望中高级资产者能够自愿地为贫穷的人们做出贡献,而不是仅仅强调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平,这也展示了导演的高明之处。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的感官被暴力、色情和特效电影的刺激所迟钝和麻木。
然而,伊朗电影却回归了最本真的形式,以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现出清新、朴实、温暖且富有哲理的影像风格,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他们讲述着古老的主题,比如爱、宽容、亲情和友情,并融入了本国独特的风情,散发出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
特别是他们巧妙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创造出了一批出色的作品。
总的来说,和大部分优秀的伊朗电影一样,《小鞋子》以温和的方式揭示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极其明显的贫富差距。
贫困使得阿里兄妹在年幼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艰辛,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通过孩子的视角和感受,将贫穷与苦难的景象柔化了。
导演关注的焦点也在于赞美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和美好,他通过一系列近乎真实的画面和含蓄朴素的叙述方式,展示了贫穷中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身上最朴实的品质并没有被抹杀。
参考文献:
[1]戴锦华. 电影批评[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
[2]张进峰. 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1) : 52 - 57.
[3]钟志勇. 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 民族教育研 究,2008( 1) : 109 - 112
[4][美]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二版)[M].范 倍,译.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看完记得关注@2号探秘人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