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 都是温暖人心的「好的电影饱含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时间:2023-07-04 06:40:20阅读:2928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日,有超10万用户第一时间参与购票,首日售罄的场次便有479场。八小时之外,职工影迷投入电影节的劲头丝毫不减。连日来,本报记者调查采访发现,随着电影节展映影片不断多元化,职工影迷的…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日,有超10万用户第一时间参与购票,首日售罄的场次便有479场。八小时之外,职工影迷投入电影节的劲头丝毫不减。连日来,本报记者调查采访发现,随着电影节展映影片不断多元化,职工影迷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和专业。“热门”不再是唯一的热门,每一位影迷都在找寻他们自己心中的那部“白月光”。

“上海工匠”最想看《霹雳贝贝

上海影城内景。

工作中,他是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厂里有名的技改创新能手;生活中,他也是同事们口中对电影津津乐道的超级影迷。从电影谈到工作,从工作谈到生活,“上海工匠”、上海汽轮机厂燃气轮机车间大件工段副工段长王勇说,“电影是生活的缩影,带来职业与人生的启迪。”

兰坪路上的电影记忆

王勇出生于1979年,对电影的最初记忆来自父亲。20世纪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地道战》《地雷战》风靡全国。“这两部经典影片都是当时的热播片,父亲是个影迷,小时候经常跟着他一起在电视上看。”1999年从学校毕业进入上海汽轮机厂,王勇的带教师傅也是个影迷,“那时看电影主要是录像带,师傅家里满满的都是录像带。”兰坪路上的录像带店是厂里影迷们常逛的地方,“有时会聚在同事家里看,厂里还会组织电影播放活动,是工作之余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在王勇看来,爱好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地雷战》,影片中士兵们研究各种地雷与敌人作战,其实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对于困难和问题要善于琢磨办法。”

电影里的职业精神

对电影的爱好,深深影响着王勇的职业和生活。

他谈到了日本电影《入殓师》,“每一个行业的背后都有着辛苦,电影中的入殓师也不例外,而且这还是一个社会地位不那么高的职业。但即使是这样一个职业,影片里的主角仍然以自己最大的能量去做好,能将一份工作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的工匠精神。”他也谈到影片《中国机长》将视角对准了生活中的平凡英雄,“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责任,当危难来临的时候,要冲的出、顶得上,这也是对初心使命最好的诠释。”

多年来,王勇曾先后从事普通镗床、数控镗铣床、数控端面齿磨床、数控拉床,数控五轴加工中心等操作工作,可以说把燃机车间的数控设备都琢磨了个透。工作中,他敢挑重担,勇于尝试新事物——在重型燃气轮机国产化制造中,攻克关键技术,造就平均月产出一台的制造神话;参与研制国产化拉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他还发明了一种车间用防滑板,防止工人易滑倒的安全隐患。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王勇最想看的一部影片是《霹雳贝贝》,这部国产科幻片经典,勾起了他小时候的童趣回忆。他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喜欢看大片、喜剧片到更喜欢文艺片,那些关于成长和磨炼的故事,总是特别容易打动自己。“好的电影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人获得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 劳动报首席记者 李嘉宝 摄影 展翔

第一部看的是《犬神家族

受访人:某贸易公司销售经理李佳乐

李佳乐展示此次电影节所购买的电影票。

走出电影院,李佳乐给记者发来了几张自己观影前拍的照片,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佳乐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犬神家族》,对这部经典老片,他赞不绝口。影片结束后,他跟全场的观众一起,起立、鼓掌。“上海电影节回来了,真好。”

自认“非主流”影迷

抢了10张票但仍有遗憾

李佳乐是某贸易公司的销售经理,从事汽车零配件领域的对外贸易工作已十多年,今年电影节,是他抢到票最多的一次——10张电影票,已创下“新高”,此前,3-5部是他的常态。由于工作地处普陀、嘉定交界处,周边的影院是他的首选,“还有天山电影院,因为那是我以前常去的影院。”

在一个工作日的晚上,李佳乐向记者展示了他此次电影节的“斩获”。10张票中既有《犬神家族》这样的热门片,也有《蝎尾狮》《巴格达梅西》等相对小众但充满个人喜好的电影。“我是一个非主流的影迷,买的也是不那么热门的场次,所以成功率还挺高的。”在佳乐的眼里,自己购票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则:西语片、悬疑片、恐怖片,以及在题材、时间、影院条件符合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口碑影片。

李佳乐的“非主流”,从他与西语片的“结缘”可见一斑,并非因为某位导演、演员或是某部作品,而是一位曾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踢球的荷兰足球运动员。“当时大概是2001年,克鲁伊维特在巴塞罗那俱乐部,国内新闻报道没那么发达,为了获得更多信息,我便转向了外媒报道,但是荷兰语太难了,退而求其次,我自学西班牙语,也接触到西语片。”2013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他买的第一张电影票就是西语片《小小世界》。李佳乐坦言,时间久了,自己对西语片也慢慢有了超出语言原因的喜爱,“西语片的风格比较烧脑,经常有反转反转再反转,前几年的西语版的《完美陌生人》是这样,这次有部《蝎尾狮》,我同样期待。”

与好电影“久别重逢”

体验同悲同喜

李佳乐说,在电影节看电影,是一种不同的体验。“10年前我看过一次《穆赫兰道》,但没完全看懂,是看了解析才大致明白。后来,也是一次电影节的机会,我看到了高清修复的版本,很多之前不曾掌握的细节都看到,很多不懂的地方一下就通了。”他说,为了能在大银幕看到这部电影,他几经询问,最终才求得一位影迷“割爱”转让,还打“飞的”去外地观影。

电影节的另一大不同体验,就是与拥有共同爱好的人同悲同喜,“和现场看球一样,身边都是球迷,你能明确感受到自己融入那个环境里,看电影也是一样,大家一起高兴,一起害怕,这种感觉是我喜欢的。”不仅如此,遇到喜欢的电影,佳乐还希望和朋友分享,这种分享让他感到“缓解了自己的生活压力”。

李佳乐对上海国际电影节记忆最深的,是每次电影结束后来自观众的掌声。这在他看来,是一种礼仪,“一开始还有些莫名,但时间久了也就‘入乡随俗’了,好电影来之不易,这些掌声就是一种感恩的表现。”

■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 文/摄

李佳乐的片单

坠机惊魂

《犬神家族4K》

《死亡密码4K》

灵媒

《巴格达梅西》

Soho区惊魂夜

入境时分

《我的名字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蝎尾狮》

驴叫

凭手速抢到《末代皇帝

受访人:杨浦工会干部阿峰

天山电影院多数场次已满座。

6月2日中午11点59分,杨浦工会干部阿峰屏住呼吸,紧盯手机屏幕,时钟跳到12点的一瞬间,他迅速点进淘票票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末代皇帝》6月9日购票按钮,选座、锁座、付款,眼疾手快一气呵成,来不及为抢到票而高兴,阿峰立刻退出,再迅速点进《悲情城市》,即使这套流程动作已经在他脑海里预演了无数次,手速依然没赢过其他影迷们,精选的场次所有座位早已抢购一空,再回到抢票页面,发现《悲情城市》所有的场次座位皆已售罄。

错失大热门《悲情城市》

错失本届电影节的大热门《悲情城市》,阿峰多少有些遗憾,“我特别期待‘4K修复’这个单元,原计划就是抢《末代皇帝》和《悲情城市》两部片子。”工作上是一名专业的工会工作者,生活里阿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深影迷,关于为何提前精选这两部如今一票难求的大热门,阿峰这样说:“大部分胶片电影到数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实《末代皇帝》我已经在家里看过,但是通过数字化的4K修复手段,电影清晰度既能提升,又能保证胶片的质感,我们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这类电影的机会也不多,我期待也相信这次一定能有全新的观影体验。”

自己抢票加上朋友帮忙,阿峰的片单还聚焦在了日本电影上,他向记者力荐山田洋次的《你好,妈妈》和是枝裕和的《掮客》,“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其实都是日本电影对家庭的探索,特别是山田洋次,他的早期作品《幸福的黄手帕》《家族之苦》系列,还有《东京家族》,这些讲家庭的电影我都看过,这回《你好,妈妈》是山田洋次的新作,我想看看暮年时期他对家庭的理解和表现有没有全新的展示。”

加入数个电影节转票群

阿峰大学时学习的专业为戏剧与影视学,从读书时期他就与电影结缘,毕业后他进入杨浦区总工会工作,成了一名工会干部,日常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并不大,电影也就此变成了他的个人爱好。

虽是资深影迷,上海电影节对“95后”阿峰来说还是一场初体验。“我大学在厦门读书,那几年更关注金鸡电影节,来上海工作后进电影院的机会也比较少。”对于热衷艺术电影的阿峰来说,平常放映的电影商业片更多、社交属性强,他偏爱的大量艺术电影并没有机会进入影院,这次身边的电影节成为这位艺术片影迷的狂欢,“毕竟艺术电影的时长、内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去电影院进行重温本来就是一个孤独的观影过程,毕业后还能有机会静静坐在影院内去重新思考电影,是这场电影节对我来说的意义。”

为不影响工作,阿峰的选片集中在了工作日晚上和周末,但他加入了数个电影节转票群,“按照以前看电影节的经验,会有一些观众赶不上场次极限出票,我就准备潜伏在各个群里捡漏,希望能捡到《悲情城市》和其他想看的片子。”

最爱上海包容的艺术氛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工会干部中不乏电影爱好者,尤其在各区工人文化宫的工会工作者队伍中,大多从事文艺、活动组织方向的工会干部本身就是电影迷,人文艺术类影片、纪录片都是他们的观影选择。

有工会工作者表示,上海电影节一年一度,准备借着这个机会带家里的小朋友去看些动画片,徐汇工会社工小徐告诉记者,他抢到了《寻梦环游记》《穿长靴的猫》两部电影的票。亦有工会干部关注到,谢晋的《大李小李和老李(沪语版)》出现在“向大师致敬”单元,“带孩子看看我以前看过的电影”成为了他们购买这张电影票的原因。

阿峰告诉记者,他的不少大学好友也参与了本届电影节,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以艺术、传媒方向为主。“我们选择工作地点的时候,上海丰富的文艺资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阿峰说,上海电影节丰富的片单恰恰折射了上海包容的艺术氛围,成为他们在上海安家落户的理由之一。

■梁嘉蕾 文/摄

阿峰的片单

《末代皇帝4K》

《你好,妈妈》

《掮客》

电影节更像是一条增进友谊的纽带

受访人:铁杆影迷李浩然、陶旻翰

陶旻翰收集的十年来的票根。

从2014年开始,两位从南京赶来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影的年轻人便开始了一个属于他们的仪式。每一届电影节,他们都会选择在大光明电影院的电影节展板前留下一张合影。如今陶旻翰和李浩然开启了第十次电影节之旅,从南京到上海,他们的生活也因为电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李浩然已经是电影行业的从业者,而陶旻翰也即将从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毕业。对既是大学的同学又是好友的他们来说,电影节更像是增进友谊的纽带。

最难忘特种兵式观影

2014年,还在南京读研的陶旻翰在一位师姐的提议下,决定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片,行程大概在3-4天,在朋友同学的帮助下,一共抢到了15场电影。而已经工作的李浩然也被邀请一起,“当时也是想散散心,我就请了三天假,和老同学一起看看电影,那一次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电影节之旅。”

读电影史的陶旻翰这个时候已经对展映影片的艺术性和学术性有了不少研究。他当时便和李浩然说,一定要看《恋爱与义务》。这是一部由金焰、阮玲玉主演的黑白默片,能够拿出来在电影节上修复放映极具意义。

李浩然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每天要看个三四部电影,用现在的话说是“特种兵式”观影,有时候连午饭都来不及吃。“《恋爱与义务》放映那天,我实在饿得不行,就对小陶说,要不我不看了,去大光明旁边的麦当劳吃个汉堡。”李浩然说,当时差一点他就把电影票出掉了。在小陶的坚持下,两人还是去看了这部电影。

“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段电影节经历了,一部黑白默片在现场乐队的配乐以及主持旁白的衬托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我本以为我会坚持不住,甚至要打瞌睡,最后却让我感慨万分,这大概就是电影的魅力。”

口味愈发多元起来

今年,两人要看的影片并不多,只有三部。对于攻读中国电影史的陶陶旻翰来说,在电影节选片,他的口味愈发多元起来,以往可能会更偏重于热门影片,和很多影迷抢票,但在读到更多电影史和做了相关研究后,他发现,电影节中展映的影片变得更为多元,一些有着独特历史地位和纪念意义的影片也非常值得一看。

“我今年特意买了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其实很好买,我的位置也选得不错。今年是谢晋导演诞辰百年,这部电影又是当年谢晋耗资巨大的一部电影,如今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修复版而且是4K版本的,我觉得非常有纪念意义。”陶旻翰告诉记者。

而在不抢热门电影这件事上,李浩然也显得非常淡定,“大家都在抢《悲情城市》,它确实是本届电影节上的大热门,但我在开票那天晚上,就一个人在家,把碟片拿出来,重温了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电影节更像是一个派对,让热爱电影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就像我和小陶,一起看完电影,再吃个饭,聊聊生活,每年都能有这样的回忆,多好。”

■劳动报首席记者 庄从周 摄影 展翔

陶旻翰和李浩然的片单

《你好,妈妈》

BJ单身日记

《鸦片战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