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山林「荐片|隐入尘烟滤镜下的浪漫农村」
“编者按: 本文来自投稿,可与上一篇《隐入尘烟》相关文章对照阅读,可视为对前文部分观点更清晰的补充阐释。
《隐入尘烟》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少有的关注农村与农民、关注社会下层百姓、关注平凡日常生活——一言以蔽之,关注所谓“社会阴暗面”的现实主义作品。这在如今中产阶层审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商业娱乐和官方宣传(或者近年来兴起的二者的混合体如《长津湖》之类)统治的影视市场上实属少见——上一部类似题材的似乎还是《雄狮少年》。
《隐入尘烟》首先是一部爱情片。镜头自始至终聚焦在有铁、贵英夫妇身上,两个命运与时代中彻底的失败者相互温暖,平凡琐碎生活中笨拙的感情表达必然能触动许多观众的心。年轻的城市青年在厌倦了快餐式恋爱和铺天盖地的都市爱情故事后,或许也会被画面中女演员眼角眉梢的神情感动,然后慨叹当代真爱难寻,生出对“你耕田来我织布”式田园爱情的向往。它还强调了传统农民生活的美好之处——自食其力的踏实与成就感、对土地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深厚感情。
然而,这只是一种幻觉,是导演用技术手段精心营造出的片面梦境。精美的构图、调色,恰到好处的剧本与表演,大量用于“制造美”的成熟技术凸显了农村生活中能弥补城市私生活缺陷之处,而隐去了农村生活的苦、累、脏、穷、冷、热、差。凸显了为你送上荷包蛋的关爱,隐去了冷馍馍和炒青菜的口味;凸显了麦粒印出小花的情趣,隐去了买不起路边摊大衣的窘迫;凸显了两个人相互扶持的温暖,隐去了憨直男人和病弱女人令人厌烦或厌恶的时刻,而只是透过滤镜向未经过体力劳动,也只有过都市式恋爱经历的观众们展示一个桃花源。真实的农村和农民生活赤裸裸的残酷之处,都被滤镜过滤掉,剩下的口味偏甜的成分,投喂给吃腻了快餐的都市中产阶层。
如果有年轻的城市中产阶层观众(叠甲——包括我自己)看过此片后向往片中的生活方式,我想这同许多人喜欢穿越、民国、“年代”为背景的爱情小说一样,只是在想象中美好的异文化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虚伪不满。如片中男女主角一样的人在摆到年轻的城市观众面前时,莫说愿意因为“你是个好人”而愿意委身,恐怕愿意多搭一句话都少见。而从电影院出来,在朋友圈发完感慨之后,男男女女们会回到微信、陌陌和“Soul”上,一边抱怨无人疼爱,一边滑动着手机,“将姻缘交给十字街口的风”。
《隐入尘烟》同贾樟柯的作品一样,聚焦的是宏观的社会结构与变迁下的个人生活。同样朴拙的方言、真实的环境和略显木讷生涩的人物,构成了同样的氛围、但它与贾樟柯电影的气质不同——相比贾樟柯的冷峻锋利,《隐入尘烟》的导演更偏爱细腻与温情。在思想性上,两位导演也大异其趣。贾樟柯关注的是平凡人物悲剧性地成为时代浪潮的牺牲品,个体苦苦抗争寻求解脱却最终撞得头破血流,或只能接受毫无改变的现实而度过余生,而《隐入尘烟》虽然也表达了社会变迁中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破坏与压迫,却并未意在揭露与批判,而是转过头来肯定个体生活的价值。在城里人看来不堪忍受的生活条件、琐碎无聊的劳作,贾樟柯镜头中破碎断裂、“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生。其当事人却可能并不怀恨在心。相反,他们坦然接受与认同这种生活并从中得到幸福。
当然,《隐入尘烟》中也带出了大量揭露与批判的内容。有铁作为全体农民的缩影,其个人经历就反映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而关于粮食、土地寓言的多处出现,也无不隐喻着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的命运。粮食,种在地里就走不了,任由日晒风吹、承受生生死死。麦子不是在春天拔掉又怎样?总会在夏天被镰刀割掉。辛苦一年种出的粮食和苞谷被收走后,汽车轰然而去,留下有铁握着钱发呆,好像还没适应粮食拉走的事实——他无法理解市场的逻辑,市场的逻辑也无法理解他对粮食的感情。
还有,仅有中老年参加的全村大会、“先富”者借势对村民的盘剥、在广东变身城里人后行色匆匆的亲戚……至于“输血”,更是昭然若揭。但我想导演的用意,决不首先在于鸣不平或表同情。相反,盲目地“同情农民”,说“农民真苦”,一定是导演所厌恶的,因为这种对农民生活的刻板印象忽视了农民的生命体验,无异于另一种侮辱和损害。电影中农民生活的美好一面一经展示,观众自然能体会到每一个人,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有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值得尊重的人格,不能贴标签处理。而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意味着当事人的人生价值所在。
“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就是它被浪漫化。”过去三四十年里人们撞得头破血流也要逃离农村,而现在却开始在观影时向往农村。我想这一定不是同一批人。现在有人怀念农村,就像有人怀念毛时代一样,是借那个时代的一个侧面——甚至并非真实而是想象出的一个剪影——发泄和寄托对自己所处状态的不满。困扰于人际关系带来的疲惫与隔阂,于是向往沉默寡言却心意相通。迷惑于“Bullshit Jobs”,于是向往自食其力亲手盖起小屋。当农村生活被人浪漫化,只能说明农村生活中有此人所缺少的东西,而此人又已遗忘了农村生活的全貌。
影片结束时,铲车第三次将有铁居住的(也是他一手一脚建成的)土坯房推垮,人物议论着“老四跟你到城里住,这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物理和社会意义上的农村已经被摧毁,农民进城迎来了“新生活”。传统农民的时代落幕,传统农村还在苟延残喘,而本片正是一曲适时的挽歌。
文案 | 赵扬
编辑 | 浅忆宸
图片 | 禾木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侵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