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有在国外上映吗,007电影为什么这么火
引子
不出意料,《无暇赴死》的国内票房,证明了中国观众根本“无暇去看”,但有一点没想到的是,一些网友给007起了一个新代号:
英国战狼。
语气稍带讥讽,直接缘由应该是电影里,这个英国佬,不打招呼就跑去把人家日俄两国还没掰扯清楚的争议小岛一通炸,简直比“虽远必诛”还要猖狂好几倍。
我怀疑这波网友在对“战狼”的定义上有双标的嫌疑,但我的注意力很快被吴京这个脑洞吸引去了:
为什么中国观众对007不感冒?
看你英国战狼挺嚣张?全世界属你最风光?
“那TM是以前”。
抛开玩笑,这的确也部分解释了为何007电影的主票仓永远是北美和欧洲,以及全世界唯独中国票房和市场容量不成比例。
而这只是詹姆斯·邦德60年时代印记的冰山一角。
1.
007不会退休
不知道看这部新007的观众里,有多少一直等到了最后字幕走完。
没有彩蛋,只有一句:
James Bond will return。
此话一出,影厅里稀稀拉拉留下的人群中,响起了一阵轻微而默契的“切”——对于刚刚经历了近60年来第一次邦德之死的观众,如此大喇喇的提示,的确有些扫兴。
这就是商业。不光要赚钱,还要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赚钱。
至少,那些摇头叹息“赶紧歇了吧”的人们,可以先歇了——不管怎样,过去10年,三部007电影全球近30亿美元的成绩摆在那里。
既然还有得赚,退休作甚?
这就不得不提到,007系列如此常青的秘诀了。
很简单,因为詹姆斯·邦德,可以是任何人。
这不仅仅是说,60年里我们见证了6位演员出演007——相比较伊森·亨特和阿汤哥,杰森·伯恩和马特·达蒙,兰博和史泰龙,终结者和施瓦辛格,印第安纳·琼斯和哈里森·福特,邦德演员的可替代性,实在是相当富余。
更重要的是——我很严肃的——007真的可以是任何人。
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个性,没有爱好,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哪怕念旧的英国人给他定了一条“不许金发”,丹尼尔·克雷格之后,也只剩舔屏和“真香”。
除了大英帝国男性公务员这个身份,詹姆斯·邦德,就是板砖一块、白纸一张。
想怎么画怎么画,哪里需要哪里搬。
青年邦德?老年邦德?黑人邦德?同志邦德?why not,一切皆有可能。
2.
1962—2002
将007称为“冷战之子”,虽然简单粗暴,但也基本准确。
1962年10月5号,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正式公映。半个月后,冷战时期美苏最严重的正面冲突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肯尼迪后来戏称,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詹姆斯·邦德。
那是一个名正言顺的互黑时代。第一个大反派诺博士,身份是中德混血——纳粹 共产主义,显然在当时的西方就是邪恶的双重合体。
次年的《俄罗斯之恋》,反派是被利用的苏联特工高层;1964年的《金手指》,反派和一名中国间谍则一直试图得到核武器——而正是在这一年,我们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
我知道现在回看这些老电影,只会觉得笨拙又无趣,但设身处地想一下吧,在当时观众的眼中,那种和时代结合的爽感,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我们,看着邦德单枪匹马搞定了塔利班。
70年代之后,007电影的时代属性变得更加丰富:
后嬉皮时期,美国开始向毒品开战,于是《生死关头》007的对手变成了美国大毒枭;1973年世界爆发石油危机,能源问题就成了《金枪客》的核心设定。当然,永远的母题还是冷战。
美苏关系缓和,《海底城》就设计大反派挑拨两大超级大国开战;80年代开始美苏关系再次紧张,《最高机密》《八爪女》的反派阵营立刻就出现了苏联军人。
而每每007电影陷入创作瓶颈,都和时代剧变息息相关:
80年代末冷战结束,007花了六年时间寻找新的方向。1995年的《黄金眼》,邦德不仅被换成女性的M直呼歧视女性的冷战弃子,反派更是被设计为自己人——一个血统复杂的前英国特工。
到21世纪初,911事件后,布鲁斯南的邦德时代被迫戛然而止。007电影又花了四年时间,找寻新的落脚点。
后面的故事,我想大家就很熟悉了。
3.
2006—2021
前面我说了,007就是一张白纸,一个任人打扮的大直男。那么丹尼尔·克雷格的邦德时代,007的新选择就是:
让邦德从一个漂亮的符号,变成一个真实的人。
这个英雄打破并重生的过程,当然是契合21世纪时代属性和观众喜好的新方向,在过去15年已经被说过太多太多,我不想再去赘述。
包括这一部《无暇赴死》,007换人了,老朋友死了,连孩子都有了,再加上结局的主动赴死,这些在老粉眼中非常不邦德的设计,既是007电影迎合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也给这段打破又重生的英雄旅程,画上了一个已然是最好的句号。
一个到现在依旧耿耿于怀的心结:
丹尼尔·克雷格版的邦德,没能收在007电影50周年的《天幕杀机》,实在是一个永远让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前两部将邦德还原为真实的人,这一部,邦德则化身为大英帝国薄暮黄昏的那个守墓人,更代表了老派特工在新时代的彻底失势,直至退回自己的苏格兰老家,直至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至此,这个时代的邦德故事,已经说透说尽。
至于下一个邦德,那就是下一个时代、下一张白纸要思考的事情了。
结语
当邦德在中国成为“英国战狼”,这或许是007电影所没能想到的那个时代反噬。
20世纪的007,是中国观众开眼看世界的代入者。而丹尼尔·克雷格这15年,中国崛起,西方下坠,“中国叙事”才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
那么,我关心的是:
“中国战狼”,能否成为和“英国战狼”平起平坐的存在?
中国电影何时走向世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全球娱乐文化的话语权争夺。在答案揭晓之前,这注定是一段漫长而波折的等待。
不过,这倒是让我愈发好奇起来:
《邦德26》和《战狼3》,到底哪一个会先到来?届时,他们又会是何种模样?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