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仅有二三十口人的传统古村落老王带您走进博山区龙堂村

时间:2023-06-30 06:26:32阅读:354
龙堂村位于博山区石门镇政府驻地石门西南四公里,双嘴山西麓,地处山区。乾隆元年(1736年)《刘氏祖茔创修碑记》载:“吾刘氏始祖,初自枣强迁居益都之颜神镇,延至吾十一世祖讳坐绪,于明景泰年间,自颜神迁居龙堂庄…
  • 国家话剧院著名国家一级演员。曾在《红色摇篮》、《井冈山》、《开天辟地》等三十多部…

龙堂村位于博山区石门镇政府驻地石门西南四公里,双嘴山西麓,地处山区。乾隆元年(1736年)《刘氏祖茔创修碑记》载:“吾刘氏始祖,初自枣强迁居益都之颜神镇,延至吾十一世祖讳坐绪,于明景泰年间,自颜神迁居龙堂庄之西麓。”据此,当建村于明代。

龙堂村,隶属于淄博市博山区石门乡。

过了这个指示牌再走五六百米就到龙堂村了。

村碑背面有关于龙堂村概况的介绍,清初自河北枣强迁入。

村子里到处都是石头房子,屋檐是石头卯榫结构,石头均采自当地的一种特殊石材“十八行子”.

关于村名的来历,据《博山区地名志》记载,因龙堂村位于草峪岭东麓,岭似青龙,尾上头下,岭下又分两岭,似龙须,村处两岭之间,故名“龙藏庄”。又因上古先民,为斗穷山恶水,在大峡谷中,分筑拦洪坝,加上天然石臼湾,大雨过后,形成一个个水塘,故名为“龙塘峪”。因“塘”和“堂”系谐音,故而逐渐演变为“龙堂村”。

石屋,石墙,石板路。下雨天前来会特别有意境。

残垣断壁,散落的石头,诉说着小屋的过往沧桑。

村内二层石屋居多,一般是上层住人,下层放牲畜或杂物、农具等。

屋前有一个放神像的石台,据说是关帝庙,佑护全村人安健康。

百年石屋今犹在,如今只有锁把门。看的出来,有很久没有人居住了。

这种以前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镜头,真实的出现在面前。村里一棵老槐树,也不知年岁几何?随历经几百年,老槐树扔枝叶茂盛!村里的磨坊被修葺一新,里面的石磨静静的躺在那里。

村里的石碾,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碾玉米,碾小米,山里村庄的标配。

村里几乎没有一条完整的路,通常脚稍微一偏,就跑到人家屋顶上去了。

这所宅院也是篱笆门紧闭,门窗紧锁。

堂屋两层,配房一层,想当年,太阳西下,袅袅炊烟升起,有很强的画面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土,只有远处树上的鸟窝,守望着古老的村庄。

顺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下,大多数房子已破败不堪,有的仅剩房梁瓦块,有的仅有断壁残垣,村中多数以二层小楼为主,全部以石块砌成,因年代久远,一些屋内已长出树木,门前的墙壁上的拴马石仿佛向我们诉说主人家往日的辉煌。

村里有很多这样坍塌的房屋,有的屋子里已经长出了碗口粗的大树。

乡愁是一座石屋,乡愁是一条石板路,乡愁是一课老槐树。

南瓜秧爬满了石头大门

村里一棵古槐,需要两个大人一个孩子才能合抱过来,至今仍枝繁叶茂。

这家属于古时的大户人家,一进院落,门前的拴马石显示了主人的富有,现在有一户养蜂人住在里面。

这户人家在悬崖边上,如今早已空空如也。

村中房屋错落有致,大多顺地势而建,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屋檐滴雨处,大石块,小石头的完美结合。

村头就是群山环绕,绿树成荫。

村子出来往莱芜卧云铺村方向不远处就是“风门道关”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黑风口

在村子里遇到一位大姨,听她讲,之前村里繁盛的时候有二三百口人,入口村里只有二三十口人,因村子交通闭塞,年轻人都离开家,落户于城市。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年人,独自守望着故乡的山,守望着祖祖辈辈的根。临走时,在村旁的路边上发现了几棵大白菜,是那么嫩绿,那么喜人,衷心祝愿龙堂的明天会更好。

大门口种的几棵大白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