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龙江剧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征「深度剖析龙江剧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3-06-30 04:46:43阅读:4952
文|古木之编辑|古木之前言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积累中,它在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根据50年代的数据,大约有360个曲种,到2005年,曲种减少到280个曲种,其中一些曲种更是销声匿迹…

文|古木之

编辑|古木之

前言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积累中,它在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根据50年代的数据,大约有360个曲种,到2005年,曲种减少到280个曲种,其中一些曲种更是销声匿迹。

“龙江剧”是黑龙江省的一个重要剧种,它产生于195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今天仍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龙江剧摸索期的艺术特征

从60年代到1978年,我们可以把龙江戏曲的创建和发展分为“试探期”和“成长期”。

在周恩来总理1958年指示下,“振兴东北文化,充实和创新本土戏剧”的号召下,1960年,黑龙江省“龙江戏剧试验团”正式组建。

《五姑娘》、《寒江关》这两部试验性作品在黑龙江省地方戏剧新剧种的汇报演出中,取得了良好的表演效果。

黑龙江省“龙江剧团”为使其能更好地表现出地方新剧种的特点,经过多方探索,在与二人转优秀传统相结合的基础上,寻找出更具有自主性的艺术特点。

例如,在配乐上,以“曲牌”组合为主,它继承、借鉴、创新了二人转的语言艺术特点,在角色演唱中使用“套子口”,融入了方言的韵律,突出了黑龙江省的方言特点。

为了符合剧情需要和观众的审美需要,对“走场”的某些固有语言进行了修改,在舞台演出上,它把二人转的“帕子”和龙江戏的“袖子”巧妙结合起来,使龙江戏的舞台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黑龙江省龙江剧团为提升龙江剧团演员的艺术素养,从他们那里请来了一批有经验的老艺人,教他们山歌、小帽、二人转、拉场戏的唱腔和基础戏剧,并让他们学习东北秧歌、古典舞、芭蕾等,不断地改善和提升龙江剧团演员的演技。

这一时期龙江戏曲在演唱方面,对柳、咳腔和帽腔三种不同类型的演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排练出了柳腔和咳腔的《龙马精神》,《李双双》和柳腔《寒梅花》。

到1966年,黑龙江省“龙江戏班”共创作和改编了32出“戏班”,并在黑龙江城市和农村进行了广泛的演出,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为“龙江戏班”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省“龙江戏剧”自1972年重新组建以来,在一系列改革中,对龙江戏剧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龙江戏在与二人转艺术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演唱方面,不仅保留了柳腔、咳腔、帽腔等三种声腔,而且还试图在乐团的演奏中,加入一些西方管弦乐,丰富乐团的编曲,丰富乐团的音乐风格。

并采用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来达到增强舞台效果的目的黑龙江省“龙江剧团”以“龙江剧团”为依托,先后排演了11个剧目,包括《艳阳天》、《农牧曲》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龙江剧稳定发展期的艺术特征

龙江戏剧从1978到90年代是一个较为平稳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黑龙江省“龙江戏曲试验团”不断尝试对戏曲进行改写、创作,单是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两年,就先后改写出《刘三姐》(帽腔)、《蝶恋花》(柳腔)等13出戏。

使得“龙江戏曲”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龙江戏”在创作上的尝试,尤其是在保留“二人转”优良的艺术特色的同时,又尽量与“二人转”的表现形式相融合,使得“龙江戏”的唱作和演出逐步成为黑龙江地区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例如,传统戏曲《双锁山》,在改编过程中,既运用了二人转中的“夸相篇”,又把东北秧歌和民间武艺、京戏中的打斗技巧融为一体,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同时,龙江戏曲也在不断的创新中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例如,为庆祝新中国30周年所排演的现代戏曲《俩新媳妇》,在“文武咳咳”、“四平调”的基础上,对龙江戏曲的一套唱腔进行了尝试,并在剧本内容、音乐特点、演出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使得龙江戏曲更具有时代性。

此外,《张飞审瓜》在男、女唱腔、分腔、板式、演出等方面,也有比较丰富和系统的创举。

在此期间,黑龙江省“龙江剧团”十分重视对题材的艺术特点的把握,以龙江剧团的艺术个性为宗旨,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兄弟剧团的先进经验,对黑龙江的主题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发展“黑龙江”自己的题材艺术之路。

龙江戏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除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之外,其音乐唱腔也逐渐规范化,并最终形成了“四定”、“两调”、“两腔”的系统。

“四定”就是龙江戏的乐曲创作方式,即固定腔调、固定调、固定板式、固定过门。

“两调”是龙江戏曲中以“四平调”、“穷生调”为主要调式,并以其为主要调式,使之贯通、衔接,并在辅曲中融入辅曲;“两腔”即龙江戏曲中的“四平调”、“花四平”两个腔。

这样,龙江戏曲的音乐就形成了一种“板腔”和“曲牌”的组合,再加上龙江戏曲的“慢”、“中”、“快”、“紧”、“散”的风格,使得“乐曲”的音乐系统更为完善。

“龙江剧团”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对“龙江剧团”的稳步发展和“龙江剧团”的音乐和唱腔的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龙江剧团”已逐步成为“中国地方戏剧”中的佼佼者。

辉煌期的龙江剧艺术

一九九一年,八大“中国戏曲梅花奖”授予龙江戏曲表演艺术家白淑贤,使龙江戏曲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龙江戏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与白淑贤先生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白淑贤在四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曾担任过数十个龙江戏的主角,扮演过刀子、花旦、小生、武生等角色。

她不但有独到的见解,还敢于借鉴其它戏剧,用她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一批又一批的经典角色。

白淑贤是“一代绝才”,两次获“文华奖”,两次获“梅花奖”,上海白玉兰话剧艺术奖,被誉为“艺海奇花”和“一代绝才”。

白淑贤曾于1991、1992、1995、2000和2003年在 CCTV春晚演出《龙江戏》,把《龙江戏》带到了全国,受到了广大戏迷的欢迎。

一九九八年,龙江戏曲《梁红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梁红玉扮演者李雪飞荣获上海“白玉兰”话剧艺术大奖。

龙江大剧《鲜儿》于2009年首次公演,并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中国戏曲》入选《2009-2010年全国戏曲精品工程》,荣获“中国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优秀导演”和“优秀表演”三项一等奖.

2011年,李雪飞以《鲜儿》的出色表现再次荣获“梅花奖”.《鲜儿》在第十四届文华奖中获得了“精品剧目”。

2014年5月,《独角戏》在北京“天桥剧院”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白淑贤的领导下,一批龙江剧人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使龙江剧人脱颖而出,在国内各地方剧种中享有盛誉。白淑贤不但表现得好,而且教得好、想得好。她将龙江戏曲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精华,归纳为“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统一”、“唱念风格与演出风格相统一”、“剧目建设与教材相统一”的三个“统一”。

龙江戏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柏派”艺术特色。

自1991年首次获得全国大奖以来,“龙江剧”已成为我国戏剧艺术界的一大亮点,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对“龙江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深入地认识了“黑龙江”的文化与民族精神。

结语

“龙江戏”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这一过程中,“龙江戏”一直在探索、在前进,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白淑贤和一批龙江戏台上的前辈们的辛勤劳动。

龙江电视剧在漫长的探索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挑战,所以才有了丰硕的成果和丰硕的成果。

希望龙江戏曲的新生代演员,在继承和创新中,继续发扬龙江戏曲的优秀传统,在传承和创新中继续开拓创新,再创新辉煌。

[参考文献]

1.余从.戏剧声腔剧种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朱文相.白淑贤的独创意识与龙江剧的剧种风格[J].中国戏剧,1991(4).,

3.李福强,张梅.简论龙江剧表演艺术特色[J].戏剧文学,2003(10).,

4.吴翔.龙江剧的历史分期刍议[J].戏剧文学,2004(12).,

5.来小玲.黑土戏剧的新收获——五评龙江剧《鲜儿》[J].戏剧文学,2009(9),,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