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刀改编自聊斋志异之快刀的小说「快刀改编自聊斋志异之快刀」

时间:2023-06-29 09:19:46阅读:4680
故事背景:文称明末,笔者浏览相关资料,取信知乎用户“一个痴心人十个泼胆汉”的文章关于1630崇祯四年登莱叛乱。明末,明军辽东(大连、沈阳等区域)与后金(清)作战不利,节节败退,致使流民失所,自地图上可看到…

故事背景:

文称明末,笔者浏览相关资料,取信知乎用户“一个痴心人十个泼胆汉”的文章关于1630崇祯四年登莱叛乱。

明末,明军辽东(大连、沈阳等区域)与后金(清)作战不利,节节败退,致使流民失所,自地图上可看到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距较近,则流民多聚集于胶东(登州府、莱州府等)沿海,崇祯初年(1626年)寄居在此的辽东流民已与当地矛盾逐渐激化,直至崇祯4年(1630年),山东爆发大暴乱,史称登莱叛乱。

登人故虐遼人,至(遼)兵臨城,猶殺遼人不止”,待登州城破後,遼人展開報復,“凡遼人在城者悉授以兵,共屠登民甚慘”,甚至“驅城中居民出東門外,盡殺之,濠塹皆平”。文字无情无义,惨状跃然纸上,登州人、辽东人互相屠杀,把护城河都填平,此种景象十分可怖。

“所至屠戮,村落爲墟,城市蕩然,無復曩時之盛矣”。寥寥十九字,描述的当时惨状无法想象。

上述景象非常人所能想象,大约如电影《倩女幽魂》中所示。

正文改编: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山东尤甚,多个地方盗贼不绝,各个城邑都分别招募兵员平反叛乱和草寇,乱世用重典,捕到盗贼或叛军后不经审讯直接处死。当是时,人不道德之念,上无法律之约,民或被盗贼劫杀,或为盗贼劫杀他人后被官军捕到杀死,田地荒芜,城内空虚无人烟,唯听到夜间狐鸣狼嚎,令人毛骨悚然。

其中章丘盗贼特别多,济南府尚且如此,可想当时之动乱。

现如今,章丘因铁锅出名,而当时章丘属地驻兵某乙身佩快刀,刀之快,已在当地闻名,或者说刀快人技艺亦高超,每次杀人某乙都能将刀刃导入人的骨节处,骨不伤刀,人死不受罪,古有庖丁解牛,今有导窾入骨,大约只有电影《新龙门客栈》中“刁不遇”那上下翻飞的刀法可比。

很平常的一天,像我们现在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章丘驻兵捕得盗贼十几人,将押送到街头斩头示众,不知道当时有没有迅哥儿笔下的人血馒头场景。其中有个盗贼(流民)认识兵士某乙,拱了拱手,道:久闻君之刀快,斩首从来不会用第二刀,生亦快哉,死亦快哉,某愿死于君之刀下。原文中称该盗贼逡巡告曰,笔者姑妄让该盗贼光明磊落起来,也不枉挨那一刀。

兵士某乙说,好的,哥们,不过你要时刻跟随着我,不要离开我的视线,不然我哥们某丙刀早就卷刃了,恐怕不知道要砍多少刀才能够把你脑袋砍下来。闻听此言,令人森森然。

盗贼果然寸步不离兵士某乙,到了闹市街头-十字街,这是你原来想象不到的繁华的街头,而现在人血早就渗入石板,显现出殷红发黑的颜色,成为历史的包浆。

跪好,脖颈微微向下弯曲,豁朗一声,刀至而头落。

头颅滚落几步远,双目未闭,大胡子盗贼犹露出红口白牙,大声称赞:好快的刀!

原文:明末,济属多盗。邑各置兵,捕得辄杀之。章丘盗尤多。有一兵佩刀甚利,杀辄导窾。一日,捕盗十余名,押赴市曹。内一盗识兵,逡巡告曰:“闻君刀最快,斩首无二割。求杀我!”兵曰:“诺。其谨依我,无离也。”盗从之刑处,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 ‘好快刀!”

寥寥百十字,道不尽的是乱世之苦,说完的是生之卑微,肉食者非鄙,盖肉食者无视人间疾苦也。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