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岁怕寒(俗话讲年怕中秋月怕半)
时光匆匆,转瞬间时钟又走到了金秋八月。人们尚未从夏天的燥热中幡然醒悟,秋天却实打实地走进千家万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预示着硕果累累。凉爽惬意的秋风秋雨,金黄飘飞的落叶,恬静悠远的月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秋天所独有的标志。金秋八月之所以能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它代表着收获,它同样代表着团圆。
就在八月,有中国人非常在意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又被称之为“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月亮节”等等。中秋节源自于天象崇拜,由秋分祭月演变而来。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等活动。中秋节就是借月之圆,祈盼人团圆幸福。在这样祥和美好的节日,本该是幸福美满的时刻,可有一句俗语“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岁怕寒”,却说一年当中怕过中秋节。这是为什么?
一,年怕中秋,月怕半。
这句俗语的意思简单明了,意思就是:一年当中怕过中秋,一个月之中怕过到一半。俗语的意思虽然简单,可俗语当中隐藏的含义并不简单。那么,这句俗语要说明怎样的含义呢?
中秋一词,有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文献《周礼》,如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等等。中秋本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团圆节日,一家人围在小桌旁,摆放几碟干鲜果品,配上中国传统特色美食——月饼,赏金秋圆月,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本是一家人欢聚一堂的美好日子,可古人为什么会怕过中秋呢?
在古代,普通百姓家,一般过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以种植业为主。一般普通百姓家是没有自家田地的,大多数都是租种地主家的田地。既然租地主家的地,交租子那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况且那时候地主定的租金是相当之高。农民种一年的土地,能勉勉强强足额交清租金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如若遇到天灾,粮食欠收,那对于农民来说,那可是天大的打击。上半年如果麦收季节粮食欠收,还能勉强搪塞一下说:“等秋收的时候一并还清”。可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谁又能说得清秋收能收入几成?
中秋节可谓是中国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地主家来讨要租子肯定会选中秋这样的大日子。虽然中秋有团圆之意,可对农民来说却度日如年,面对地主的逼迫,那简直欲死欲仙。
秋收在望,可秋收的产量到了中秋时节,基本已经定型,想要有所突破基本没有可能。这对农民来说,把中秋说成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也不为过。
月怕半。一个月短短三十天,如果时间来到中下旬的时间,证明这个月很快就要过去,前半月或许还可以恍恍惚惚的度过,但到了下半月就要好好研究一番了,收入有限,如何才能扛过下半月这段时间,就值得人们深思,就如“月光族”,前半月可以花钱如流水,可到了下半月就要吃馒头啃咸菜。同样对于古代的农民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才能解决一家人的生计?恐怕这下半月会愁白古人不少青丝吧。
二,人怕四九,岁怕寒。
在古代,由于受医疗条件,以及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古人的平均寿命是相当低的。能活到四五十岁的人已经算是高寿的年龄了。
而四九,就是四九三十六岁。就如古人在计算年龄时,常说:“小女年芳二八”。其实说的就是女孩的年龄是二八一十六岁。古人在计算年龄时,不像现在这样,直接说出多少岁。一般都是比较隐晦。这就是古人的习惯,又如:《西游记》中经常提到太上老君炼丹七七四十九日。
而人怕四九,说的是人怕四九三十六岁的年纪。这个时候的人正值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个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他的身上。既要孝顺年迈的父母,又要养育自己的子女。三十六的年龄,在古代而言,已经是人生的而立之年,面对家庭的压力,以及自身身体状态下滑不争的事实,怎么才能给家人最好的生活,是摆在中年人眼前的一道关卡。
岁怕寒。
炎炎烈日人们还可以手摇蒲扇,大树下乘凉,可对于防寒保暖措施极度落后的古代来说,寒冷更令人惧怕,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很好的办法去应对。只能身居茅草房,四处漏风,一身单衣,几床破棉被勉强取暖。说寒冷更令人敬畏并不为过。所以有“岁怕寒”之说。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岁怕寒。说出了古人在不同时间段的种种辛酸和无奈。人生处处是荆棘,如何才能走好人生路。所以古人才有这样的感慨。朋友们是如何看待这句俗语的,欢迎大家交流。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