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堡的故事有谁知道「柳堡的故事背后还有一个玉女为金童殉情的故事」

时间:2023-06-29 02:02:42阅读:2702
电影《柳堡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男女主角的英俊和娇美,可以称得上是金童玉女的绝配。在当时的战争体裁电影中,这种具有较强人情味的爱情内容,应该是非常罕见的。男主角廖有梁,上海嘉…

电影《柳堡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男女主角的英俊和娇美,可以称得上是金童玉女的绝配。在当时的战争体裁电影中,这种具有较强人情味的爱情内容,应该是非常罕见的。

男主角廖有梁,上海嘉定人,1937年10月28日出生。廖家是当地大族,祖上出过两个进士,廖寿恒、廖寿丰,都贵为二品高官,前者曾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后者曾任浙江巡抚。不过,到了廖有梁出生时,家境中落,他从小寄养在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断断续续地在上海华民小学、嘉定练西小学、嘉定县立中学就读。

廖有梁

1950年,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20军0930部队文工团驻防上海嘉定。年谨十三岁的廖有梁,非常渴望当一名解放军文艺兵。他每天天刚放亮,就到文工团驻地门口打腰鼓。他笑着问被惊醒的文工团员“解放军同志,我打得腰鼓够不够水平?”文工团员不想他总起大早来惊扰大家好梦,就敷衍他腰鼓打得好,并劝他离开。谁知他却说:“我是来报名参军的,你们说我腰鼓打得好,就批准我参加文工团吧!”文工团人说他年纪太小不宜入伍,他就每天天不亮赶来打腰鼓, 就这样连续吵了半个月。团长见他人小决心大,聪明又伶俐,又经过几次考试,也就破例批准他参加了文工团。

廖春梁参军数月后,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归国后不久,部队中军一级的文工团奉命解散,0930部队文工团中有一定业务水平的团员分配到师文工队,水平较差者下连队当文化教员,而有发展前途的则调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当时前线话剧团的演员大多三四十岁了,最年轻者也已二十多岁,独缺十七八岁的演员,所以才华横溢的廖有梁顺理成章地调入了前线话剧团。后转业到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作,五六十年代主演过影片《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为国家一级演员。

1965年廖有梁和前线话居团同志们合影

文革时,廖有梁下放到上海邮电局运输处,当了一名业务员。后调到上海青年话剧团,回到了艺术团体,重新活跃在话剧和影视剧中。先后演出过话剧《0号水兵》、《钢铁洪流》、《入城》、《闯江湖》、《约会》等,参加了电影《都市里的村庄》、《在被告后面》、《虎年奇案》、《庭院深深》、《大决战——淮海战役》。

女主角陶玉玲,193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1957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柳堡的故事》 。1959年,出演剧情电影《江山多娇》 。1964年,在剧情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春妮 。文革时下放南通市当工人,1972年任南通市文工团团长,1975年任前线话剧团任演员队长,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

陶玉玲

廖有梁和陶玉玲这对金童玉女,都是因为《柳堡的故事》而迅速走红,又同因为《霓虹灯下的哨兵》让人更加印象深刻,成为五十年代知名的青春偶像级明星。

主演《柳堡的故事》时,廖有梁只有20岁。他一双清澈像溪水一般的眼睛,开心时的神采飞扬,忧郁时的一丝惆怅。他俊美而洋溢着青春朝气的笑脸,将一个干净清爽,又充满朝气阳光少年,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持枪时气宇轩昂,面对二妹子时,欲说且休的忐忑矛盾,略带江南腔的普通话,一件白衬衫、一身旧军装,将一个即有革命理想的战士,又处在情窦初开青春期的翩翩美少年复杂心理,诠释的如此清爽、自然。

《柳堡的故事》在当时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轰动效应,其中爱情的描写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爱情还算禁区的年代,一般的电影都回避和淡化爱情。如《红色娘子军》中的洪长青和吴琼花、《南征北战》中的赵玉敏和高营长、《渡江侦察记》中刘四姐和李连长,原剧本中都有他们战斗中产生了相互爱慕情感的内容,但最后这些感情戏都被删除了。

《柳堡的故事》是战争戏,却又没有什么更多的战争残酷性描写,反到是以含蓄的爱情戏贯彻始终。这种含蓄的爱情所产生的力量,比现如今非常大胆直白地爱情表达分量更重,在观众心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也更加强烈。特别是在表现副班长和二妹子互生爱慕时,导演巧妙地使用了一碗水。当二妹子将这碗水交到养伤的副班长手上时,两个人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一碗水也不由晃动起来,暗喻两个年轻人内心萌动荡漾的情愫,将两人泛起波澜的心绪完美地体现了出来。而两人羞涩又慌张的神情,想掩饰又不知如何掩饰的尴尬,将两个年轻人即爱慕,又羞怯害怕错综复杂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廖有梁什么时候结婚的,网上说在拍完《霓虹灯下的哨兵》这部电影后不久,就和武汉军区政治部胜利文工团舞蹈演员谢理玢结婚了,婚后不久就有了儿子廖海。其实这不是很准确,廖有梁是在拍完《霓虹灯下的哨兵》三年后,1967年和谢理玢结婚的。

关于廖有梁和妻子离婚的信息,网上很多文章说廖有梁夫妇感情一直不好,到了上海后不久就离了婚,他爱人到了美国,把儿子也带走了,从那以后,廖有梁就一个人在上海,孤苦伶仃的。直到他得肝癌后,妻儿也从没有回来看过他,只有他一个人独孤寂寞地与死神抗争着,用酒和烟麻痹着神经,直到他去逝,也没有见到儿子最后一面。

这种把廖有梁离婚后生活说得挺悲惨的,明显带有褒廖有梁贬谢理玢之嫌,和事实严重不符。估计是和廖有梁关系好的老朋友,对谢理玢和廖有梁离婚出国不满,语言间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情绪所致。

他们的离婚,不是到上海不久,而是在1985年之后。两人在一起生活少说也有近二十年,离婚时两人都过了不惑之年。

廖有梁的婚姻,并不象网上所说的那样糟糕,起码爱人出国前是恩爱和谐。作家刘润在他的文集中,对廖有梁和谢理玢的婚姻感情是这样描写的:“廖有梁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谢理玢是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演员,擅长编导,最近(1982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六省一市的舞蹈汇演中,她编导的以台湾雅美族为题材的三人舞《嬉浪》,获得热烈反响,荣获创作二等奖。”

谢理玢(左下角)和日本影星中野良子十分酷似

谢理玢,上海人,大约出生于1946年,1952年在上海多伦路小学上一年级,比廖有梁小八九岁,曾在武汉军区政治部胜利文工团任舞蹈演员,七十年代转业到上海歌剧院舞剧团任舞蹈演员,擅长编导。1980年演出神话舞剧《奔月》,舞剧有十个舞蹈,她参加了剧中的铃舞、花环舞、鼓舞三个的演出。1982年演出奔月时,她又增加了蜗牛舞,一个人演了四个舞蹈。1982年,她编导的三人舞《嬉浪》,获创作二等奖。

1978年谢理玢演出照

1984年8月,她参与创建了上海第一丝绸印染厂时装表演队,并亲自编导并训练队员。她将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融入到服装表演中,使这支新组建的服装表演队,初出国门,就引起了轰动,惊艳世界。为上海第一丝绸印刷厂,赢来了巨大的商机。

1980年谢理玢演出照

1980年演出节目单

也许是总出国带队演出,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管理,以及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一切让谢理玢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渴望一种全新的生活,就萌发了出国的念头。在1985年她任艺术总体构思和导演的《彩色的风》流行时装音乐舞蹈表演会后,她就告别了国内的演艺圈,她带着儿子选择了出国。几年后,因聚少离多,加之共同语言的减少,两人选择了离婚。

1985年《彩色风》演出节目单

可能是廖有梁离婚后的生活多有不如意,人们从同情弱者角度出发,对廖有梁晚年的孤寂生活充满了同情。网上把谢理玢和廖有梁的离婚,说成是她抛弃结发夫君,对她是一片谴责之声。

这种指责,对谢理玢未必是公平的。当时,廖有梁已经成了过气明星,而谢理玢年龄大了,不可能再在舞蹈上再现辉煌了。两个曾经有过辉煌的人,都面临着改行和变换角色的现实。

谢理玢的出国,是一种现实选择。廖有梁的坚守,没有跟妻儿去国外,也是一种他认为可行的选择。至于离婚,也可能是谢理玢经常出国,眼睛看到了更开阔的世界,人生的追求更高了。而廖有梁,可能还没有从曾经的辉煌中走出来,对外面的世界也缺乏一种清醒的认识。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双方各方面产生的分析,可能是造成双方离婚的主要原因。

离婚,这事儿对他的打击挺大,妻儿的离去,让他失去了精神依靠,从此后抽烟酗酒,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从那以后,廖有梁就一个人在上海,一直没有再婚,孤寂和清冷陪伴了他一生。他和爱人联系减少,后来他得了肝癌。据悉,他重病期间儿子也回来照顾过他,并不像网上所说儿子从来没有回来。

虽然在电影里,廖有梁演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可是现实生活里,却如此孤苦凄凉,实在让人唏嘘。

廖有梁是个有才华的演员,在20岁时就成功地把副班长这一形象塑造成经典,让一个身上即有孩子的单纯稚气,又有少年的多愁善感,还有革命战士的血性阳刚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的永恒。

廖有梁还是一个感情细腻,十分有爱心的人。陶玉玲在“电影人物”栏目中曾提到过,她的女儿出生一周便夭折了,而远在外地的丈夫无法赶回,廖有梁竟然主动搬到她宿舍的楼下,只为了更好地关心她、安慰她、照顾她。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对男女关系是多么敏感,何况廖有梁和陶玉玲因《柳堡的故事》这部爱情影片,已被观众认为是男女绝配。帅哥和靓女的过近接触,很容易让心叵测者搬弄是非,正所谓“人言可畏”。但纯朴善良的廖有梁,全然不顾绯闻上身的危险,以他的善良和侠义心肠,无私地来照顾战友和大姐。

陶玉玲夫妇

廖有梁与陶玉玲的生日是同一天,都是10月28日,不过,陶玉玲比他大三岁,虽然在银幕上是情侣,生活中,二人是南京前线话剧团关系密切的战友,情同姐弟。虽然后来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但他们两人的友谊保持了终生。二十多年后,两人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拍片时重逢,廖有梁激动不已。有关单位特地在阿房宫影院放映了《柳堡的故事》,请他们俩前去观看,当熟悉的歌声响起,观众也跟着轻轻哼唱时,二人都不禁在座位上泪流满面。

有人说,婚姻的好坏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我深以为然。

廖有梁悲剧性的命运,与妻子远走国外,他一个人生活无规律,精神苦闷,有一定的关系。好像网上所说的毁在他的前妻身上,也有一定的道理。

廖有梁晚年参加活动

但细分析,他自己在爱情这一人生的重大抉择上,还是有问题的。如果真的是夫妻感情长期不和谐,不能白头偕老,说明你开始的择偶观上有问题。如果是因为妻子出国,造成原来美好的感情搁浅。这说明他在识人上也有瑕疵,起码是看人不准。

话说回来,如果第一次选择出现了失误,你就应及时地调整心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你不能总沉浸在往昔中不能自拔,不能为了一个伤害过你的人而自暴自弃。

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说明他仍心存幻想,当断不能断,缺乏重新开始的勇气和魄力。他最后因肝病去逝,这是长期心情郁郁寡欢造成的。如果他开始新的生活,心情变好后,身体也会越来越好。毕竟他去逝时,只有62岁。

廖有梁书写的角色分析,其形象有点像张丰毅

而反观当时《柳堡的故事》副班长的另一人选张勇手,他被列入副班长李进候选人时22岁,长得眉清目秀。导演让他演了一段与《柳堡的故事》相关的小品,又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就走了。

这一去好几个月没音讯,所以张勇手也觉得没戏了。却没想到某一天,领导告诉他,八一厂来了通知,让他去试镜头,但要拍的电影却不是《柳堡的故事》,而是《黑山阻击战》(当时的名字还叫《最后一个冬天),并且确定由他扮演连长王海龙。张勇手因此开启了自己的银幕之旅。

张勇手夫妇

1956年,张勇手与同样十四岁参军,并和他同在十八兵团文工团工作的四川女孩张家懋结婚后,两人非常恩爱。这使张勇手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而无后顾之忧。

1958年,张勇手正式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剧团;同年,在严寄洲执导的谍战电影《英雄虎胆》中饰演侦察参谋耿浩;同年,与胡晓光、段克俭联合出演电影《县委书记》。

随后又在《海鹰》,《赤峰号》,《林海雪原》,《奇袭》,《打击侵略者》,《地道战》等电影中饰重要角色。

1982年,开始导演生涯,先后导演电影《彩色的夜》,《祁连山的回声》等电影。

进入八十年代,仍活在电影、电视剧领域,2002年,与刘之冰、巫刚联合出演反腐剧《省委书记》,在剧中饰演前任省委书记潘祥民;2006年,与王姬共同主演以老年人离婚、再婚为主线的家庭伦理剧《葛定国同志的夕阳红》,在剧中饰演退脾气倔犟的休军队老干部葛定国;同年,与张炬、谢芳联合出演电视剧《老人的故事》,在剧中饰演退休卡车司机庄老头。2007年,参演由栾逢勤执导的励志剧《清官能断家务事》。2009年,参演由方刚亮、江平联合执导的喜剧电影《寻找成龙》。

2014年,出演电影《天河》。2016年,与谢芳合作主演战争电影《南口1937》。2018年,张勇手获得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同年,出演由朱丹执导的动作电影《天刃》。

张勇手从二十三岁,演到八十四岁,而且还成了好导演,执导了《南海长城》、《祁连山的回声》等众多电影,培养出了刘晓庆、倪萍等众多大明星,可谓收获满满。

鲜为人知的是,《柳堡的故事》这部电影的素材,是根据一个凄美而残酷的真实故事写出来的。

据曾任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处长的王昊同志讲: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有个连队驻扎在江南的一个村子里,房东的姑娘爱上了我们的一个战士,因为姑娘是暗恋小战士,所以战士一点没有察觉。少女的羞涩,也让姑娘不好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

那时的军民关系亲如一家。战士们去出操的时候,房东姑娘经常替他们把脏衣服洗了,干了以后还叠好放到各个人的铺上。

有一回,那个战士发现自己的军装口袋里有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字“你好”。他猜到是房东姑娘写的,但是他不敢吭声。不久,他又在军装口袋里发现了第二张纸条,上面写了三个字“你真好”。战士更明白了。但是他能做什么呢?接着,他又在口袋里发现了第三张纸条,姑娘在上面写了四个字“你实在好”。一次比一次多一个字。姑娘对战士的爱慕步步升级。

战士当然也是很喜欢这个姑娘的,可是不允许战士谈恋爱的规定是铁的纪律,是不能违反的。他不愿辜负姑娘的心意,也不想欺骗自己的感情,只有偷偷地、很有节制地相爱。

他俩的事终于被人发觉了,汇报到了连长那里。在那个年代,在那种环境中,连长当然把问题看得十分严重,非常严厉地批评了那个战士,绝对不允许他和姑娘再有任何接触。

后来,部队开赴前线去作战,在与敌人相持的时候,那个战士不等命令,忽然独自跃出战壕,端着枪朝敌人冲了过去,连长大吃一惊,拼命喊他“回来!”“卧倒!”但他根本不听,径直杀向敌阵。把敌人吓得不轻,急忙朝他开枪,他就这样牺牲了。

战斗结束以后,连队又回驻到原来的村庄。姑娘找不见那个她热恋的战士,打听他哪里去了?连里告诉她说牺牲了。她问怎么牺牲的?有人就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对她讲了。

姑娘明白了,她心爱的人被连长批评以后,心里憋了一口气,但他是革命军人,不能窝囊地自shā,于是就英勇地死在敌人的枪弹之下。过了没几天,人们发现,姑娘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连长觉得他俩的死和自己有关,非常内疚,决定用一辈子不结婚来惩罚自己。

真的没有想到,《柳堡的故事》这个抒情又优美的电影,却产自于这样一个哀婉凄美的故事。一想到那个一心要死在阵前的战士,一想到那位为战士殉情的村姑,让人心里有种潸然泪下的感觉……

也许这个悲剧性的电影素材,产自于这样一种真实的故事,为廖有梁未来多舛的命运,埋下了一生不顺的伏笔。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