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影片「酷儿与现代的威胁新酷儿电影的末路」
酷儿与现代的威胁:新酷儿电影的末路?
《男孩别哭》(Boys Don't Cry)、《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和《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均于1999年在美国上映,三部影片都由主流电影公司发行,也都收获了极佳的赞誉。不仅票房不错,也因其原创性、大胆的风格和才华获得了很多奖项。这三部电影是否体现了近十年之前新酷儿电影运动的先锋精神呢?
Being John Malkovich,1999
The Talented Mr. Ripley,1999
当时,新酷儿电影出现的本身就是大新闻。而到了2000年时,由金伯利·皮尔士导演、克里斯婷·瓦陈担任制片的《男孩别哭》成了当年最受好评的影片之一。《男孩别哭》改编自卡波特的成名作——犯罪报道文学《冷血》,故事讲述了西部乡村音乐之乡中的一个小镇男孩,在跨越了性别和金钱的边界之后,付出了自己生命的故事。“他”实际上拥有一个女儿身,在改换衣装、发型和名字后,以男子的身份来到这个陌生小镇,他是案件的核心人物,到现在已经成了一段传奇;他还伪造支票,诸如此类。当他递过支票时,也作为一位男子,这是在一种本能欲望的驱使下。蒂娜·布兰顿不仅以布兰顿·蒂纳的身份开始了新生活,他还用招牌式的魅力赢得了女孩们的心,这种浪漫在美国的穷乡僻壤里可是稀罕事。
Boys Don't Cry,1999
该片的好评不绝于耳,从1999年伦敦电影节的国际影评人协会奖,酷儿与现代的威胁:到2000年令人屏息以待的奥斯卡提名,而最终令《男孩别哭》名垂史册的是片中明星演员希拉里·斯万克所获得的奥斯卡小金人。独立精神奖在提名中也同样称赞了这部影片,认可了第一次执导影片的金伯利·皮尔士、斯万克以及配角科洛·塞维尼。全美的各个影评家组织都给予了导演和演员很高的评价,皮尔士导演还在欧洲电影奖上获得了五洲奖。更别说爆米花Q网了,作为一个前沿且人气火爆的酷儿电影网站,爆米花Q网在访问者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男孩别哭》评为1999年的第一酷儿电影。
Hilary Swank
如此一来,皮尔士所执导布兰顿·蒂纳的真人真事(一位假男子以女儿身死去,谋杀她的是一个与布兰顿称兄道弟却鄙视蒂娜的男人)成了当时层出不穷的新酷儿电影的第一枚新芽,并且在这股热潮最高峰时最终夺得大奖。但先别急:影片的故事其实更复杂,故事的结局也很模糊,新酷儿电影运动本身也备受质疑,摇摇欲坠。
从一开始起,“新酷儿电影”就更像是一个名词而非一场电影运动。它本意是赶上新电影的潮流,制作新鲜、边缘题材、低成本、有创意、特立独行、充斥性爱和风格大胆的电影。归根结底,创意并不是能解释得清的东西。当然,画面元素可以被识别,但组织这些元素到一起的方法、原因和时机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即使是亲眼所见,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解释。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即使是身处于这场大浪潮中的人,也不一定知道答案。同样地,当这股浪潮过去后,也没人能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它会结束得那么快。所以这部影片就像新酷儿电影运动一样,仅仅在这个突然爆发的小众市场短暂地红了一阵。
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忙着制造大片,吸引独立世界的目光。但在著名的1989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史蒂文·索德伯格的《性、谎言和录像带》(Sex, Lies, and Videotape)一片在圣丹斯电影节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并为一家叫作米拉麦克斯的影业公司赚了不少钱。但独立制片的酷儿电影,所面临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令它绽放异彩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压迫,特别是吃着政府资助的美国右翼政治家们对于马龙·里格斯的《饶舌》(1989)和托德·海因斯的《毒药》(Poison)(1991)之类影片的激烈抨击。这些恶意的政见反而让影片获得良好的影评、可观的票房(当时还不叫“总数”)和激进的追随者们。
Poison,1991
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影被归入了这个类别:《年轻的心,叛逆的心》(Young Soul Rebels,1991)、《夺魄》(1992)、《钓鱼去》(1994)、《爱情你我她》(All Over Me,1997)、《男情难了》(Lilies,1996)、《少男情狂》(The Delta,1996)、《寻找西瓜女》(1996),等等。这些作品开拓出了整个酷儿电影领域——不仅仅是一种电影风格,当时还出现了酷儿观众、酷儿分销商和酷儿电影院。到了20世纪90年代晚期,共有一百多个电影节以同性恋或酷儿为主题。虽然酷儿电影将优秀影片和观众口味完美整合,影片的放映仍然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而没有进入其他的传播渠道——除了史特兰德发行公司或乌尔夫视频公司,他们挑了其中几部出来进行剧院放映或家庭销售。
Young Soul Rebels,1991
Lilies,1996
然而这股酷儿电影热潮也有其缺陷,这缺陷出现得还很快。第一,大量的作品冲淡了影片的品质。对于影评家来说,这样的结果是很令人沮丧的,因为吸引酷儿观众们涌入电影院的,和那些吸引异性恋观众的影片一样只是大路货而已。很快,酷儿观众们口袋里的美元和酷儿电影风潮开始吸引许多异性恋导演拍摄他们自己的酷儿电影,而他们也有足够技巧拍摄出好片子。特别是回到那个老套的模式:男导演,同性主题,这时用滥了的那套公式就又起作用了。
The Delta,1996
比谁更酷儿?身份认同的议题并没能很好地迎合市场,于是新电影将政治因素抛弃了。爱情故事、出柜故事和群星云集的浪漫故事迅速增多,并且都以传统的戏剧手法表现出来,深深地触动了长期缺乏这类影片滋润的观众们的心。此后不久,发行商就被批评不顾观众群的萎缩而制作了太多此类电影: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的支持渐渐消失,他们不再会因为支持酷儿周而蜂拥去买电影票了。到了1999年,这个问题变得非常严重,以至于爆米花Q网不得不开办了一个首周末俱乐部来填满酷儿电影的放映厅。
但什么才是酷儿电影?90年代末期的电影与其公众接受程度改写了酷儿电影的全部定义。比如说比尔·康顿(Bill Condon)的《众神与野兽》(Gods and Monsters,1998),这部跨界作品同时受到了同性恋观众和异性恋观众的欢迎,并捧红了片中的演员,伊恩·麦克莱恩爵士,令他获得了一个奥斯卡提名,并为康顿导演赢得了一个奥斯卡最佳银幕改编奖,为他铺平了光明的前途。
Gods and Monsters,1998
影片从感情的角度挖掘了詹姆斯·怀勒(弗兰肯斯坦系列电影的导演)的生活,之所以说这是部跨界作品,是因为它的题材是以好莱坞历史为主题的。我怀疑其中也有布兰登·费舍的功劳,他所饰演的仇视同性恋的园丁,为那些同样有反同倾向的观众提供了角色代入感,当然,麦克莱恩爵士的卓越表演也功不可没。然而,归根结底,我认为我所深爱的《众神与野兽》一片之所以能获得超越之前酷儿电影的成功,原因不止于此。根本的原因在于影片制造了一个现代版的布莱兹海德庄园,并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落切入。这个虚构的庄园在不久之前,还是充斥着英国口音、注重阶级和血统的地方,没有钱连大门都进不了——除了,那位园丁。
Gods and Monsters,1998
本文收录于《新酷儿电影》一书
◎ 内容简介
1992年,B•卢比•里奇在《乡村之声》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开创性的文章,定义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型——新酷儿电影。这场电影和视频界的运动引起了政治和美学的巨大创新。如今,这一电影类型已经不断壮大,涉及到整整一代酷儿艺术家、电影人和活动家。
身兼评论家、策展人、记者和学者多重身份的里奇,自新酷儿电影的概念出现之时起就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收集了她关于新酷儿电影的优秀文章,并加入了她对于这一话题的新想法。里奇向我们介绍了这场电影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起源以来所诞生的先驱代表,如德里克·贾曼和艾萨克·朱利安,同时详细研究了《钓鱼去》《断背山》《女权俱乐部》和《米尔克》等著名电影,探索了部分鲜为人知的电影作品,并记录了近期银幕上、网络上、艺术画廊中的新酷儿电影的代表作品。
◎ 作者背景
B.卢比·里奇,最早关注电影中酷儿现象的学者之一,也是第一个给 “新酷儿电影”命名的学者。她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电影与数字媒体教授,她的作品还有《女性电影:女性主义电影运动理论与记忆》。
◎ 名人媒体推荐
“卢比•里奇的《新酷儿电影》既充满趣味,又深刻精辟——我非常享受在书中回到90年代的好时光和坏时光,看着这些时光(及其强烈的紧迫感)逐渐变成今天以导演为主导的电影业。”
——克里斯婷•瓦陈(电影《毒药》《远离天堂》及《男孩别哭》制片人)
“新酷儿电影最杰出的作者!大家快去买里奇的书!写得简直太棒了!”
——格斯•范•桑特(电影《大象》《米尔克》《我自己的爱达荷》导演)
◎ 编辑推荐
B.卢比•里奇定义了新酷儿电影这一类型,她关于新酷儿电影开创性的文章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档案,同时还附加了她的观点与思考。她的作品睿智、热情、迷人,彰显了评论的艺术,而评论对于电影人与观众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 图书目录
绪 言
第一卷 起源、电影节、观众
第二卷 前线快报
第三卷 类别遇上性别
第四卷 新拉美电影的酷儿化
第五卷 扩张和逆转
结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