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后一次观看电影十分钟不到号啕大哭被迫中止放映
“小吴,上海解放时,你在欢迎的学生队伍里吗?”毛主席指着电影银幕,向身旁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问到。
这是1976年春节,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观看电影时的场景。可这部电影放至十分钟左右时,毛主席突然开始抽泣,后来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如泉涌,失声痛哭起来。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是什么名字,又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让毛主席为之落泪,甚至失声痛哭?
毛主席
重见光明1972年之后,毛主席的视力开始大幅度下降,刚开始的时候,还能依靠周总理送的老花镜看文件,后来老花镜不管用了,只能用放大镜,到晚年时,即便使用这些辅助工具,仍然什么都看不清。可即使这样,毛主席仍然坚持工作了一年多。
为了给毛主席治疗眼疾,相关部门特意请来了中国眼科专家唐由之先生为毛主席诊治。经过多方位诊断,最后确认,毛主席是因为老年性白内障,才导致看不见东西,建议进行手术。
但是,毛主席对此却有一定的顾虑,他怕手术前后耗费的时间太长会影响工作。为了打消毛主席的顾虑,唐由之用握紧的拳头做比喻,让毛主席明白了白内障的形成原理。最后,唐由之还告诉毛主席,通过针拨进行白内障手术,在古时候就有了,而且耗时并不长,不会影响工作。经过唐由之的详细讲解后,毛主席最终同意进行手术。
唐由之
为了能够让手术达到最好的效果,并且尽可能地缩短手术前后的时间,唐由之前后准备了200多天,直到1975年7月23日才正式给毛主席进行手术。
手术前,毛主席笑着对身边的秘书张玉凤说道:“放首《满江红》吧,让我们聆听着激昂的岳词,迈向手术的‘战场’。”在《满江红》那慷慨激昂的弹唱音乐中,唐由之只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就完成了手术。他将纱布放在毛主席的眼睛上说:“主席,已经好了,手术完成得很顺利。”毛主席有些意外地说道:“这就已经还好了?我以为还没开始做呢。”
毛主席
在做好相关的处理后,大家就将毛主席送出了手术室。这次手术完成得如此顺利,令大家都十分激动很,毛主席也是心生感慨,背诵了鲁迅悼念杨杏佛的七言绝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向唐由之表达了自己的好感和谢意,最后更是还将这首诗默写在纸上,赠给了唐由之。
手术后的第五天,毛主席的各项指标恢复得都比较好。在绷带拆除后,毛主席就说出了一旁工作人员衣服的颜色,大家都高兴的流出了眼泪,激动的说道:“真是太好了,毛主席终于又能看见东西了”。毛主席也是非常开心,笑着说:“这听别人读书,到底是不如自己看。”还边说边在书房里面翻起了古籍,而唐由之则一直在旁边陪着。
毛主席
谁曾想,毛主席看着看着,竟然哭了起来,而且哭得很很是伤心。唐由之见状急忙上前劝慰:“主席,你不能哭,千万不能哭。刚做完手术,会把眼睛哭坏的!”过了大约一刻钟,毛主席才渐渐平静了下来。
这时唐由之才发现,把毛主席看哭的是南宋词人陈亮的一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当时,陈亮作为南宋主战派代表,到前线建康、镇江一带考察军事地理情况,准备向朝廷建言北伐。
这首词就是他借古咏今,为阐述当时南宋所处的军事地理格局所作。
陈亮曾因痛斥秦桧等奸佞两次下狱,这首词中“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其实就是他内心对当时南宋朝堂的无奈。
南宋词人陈亮
不过,毛主席为何痛哭,我们无法知晓,因为我们很难体会到毛主席当时的心境。但是,从这首词的意境以及这首词作者的生平来看,毛主席当时或许是因为新中国百废待兴,从而与词作者产生共鸣,触动了思绪情怀。
除夕之夜1976年1月30日,这天是农历腊月三十,也是毛主席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更是一个无比落寞的除夕。毛主席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在除夕之夜却没有亲人的陪伴,也没有客人,只有几个工作人员相随。
而这个时候毛主席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就算在别人的搀扶也是行走困难。大多数时间,只能躺在床上或者着坐在沙发上,并且他的牙齿早已出现了问题,稍微硬点的食物都不能吃,吞咽功能也很弱,只能靠人一点点喂食。
毛主席
过年了,工作人员非常想给毛主席做点好吃的,但是毛主席身体不允许,不能吃太复杂的实物,只好精心准备了毛主席最爱吃的武昌鱼,再搭配上一碗米饭。而毛主席还是像往常一样侧卧在床上,由秘书张玉凤一勺一勺喂着吃。只是吃了一点点,毛主席就摇了摇头,表示不想再吃。
“主席,再多吃几口吧,今天是除夕,这可是年夜饭。来再吃一口,一口就行。”张玉凤再次劝到。毕竟和毛主席曾经伟岸的身躯相比,现在的主席太瘦了。每每想到这些,张玉凤也总是会心中酸楚。美人白头,英雄迟暮,真是太令人悲怆了。因此,只要有可能,张玉凤总是会想尽办法,让毛主席吃好些,吃多些。
张玉凤
可是,毛主席勉强吃了口饭后,就又摇了摇头,说什么都不愿再吃,让张玉凤把饭菜都端了回去。因为是除夕夜,毛主席很不想在床上躺着,就让工作人员扶着他,慢慢地来到了客厅的沙发上。
这短短几步的路程,就让毛主席感到十分疲惫,他靠在沙发上静静地休息了一会儿。这时,远处隐约传来了鞭炮的声音,毛主席睁开双眼,看着眼前日夜陪伴他的几位年轻同志,声音低哑的说道:“放点炮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整天陪着我,也该过过节,热闹热闹了。”
过了一会,院子里就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炮竹声,红色的炮纸碎屑飞扬一地,让毛主席的住所染上了一丝春节的气息。毛主席坐在沙发上,听着一响到底的鞭炮声,闻着空气中硝烟的味道到,仿佛想起了曾经的美好,瘦弱而苍老的脸上也难得露出了一丝笑容。
毛主席
可是,这鞭炮声真能驱走毛主席心中的孤寂和落寞吗?除夕夜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陪在毛主席身边的只有几个工作人员,真是应了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能陪在毛主席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越来越少了。
最后一次观影毛主席晚年的时候,总喜欢追忆往事,还时常谈起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那些事情,也爱看这方面内容的电影。在度过了寂寥的除夕夜后,毛主席可能也想在大年初一热闹下,就对张玉凤说道:“给我放个电影看吧。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万象更新,咱也看个新电影,最近有新片吗?”
张玉凤想了想说道:“今天刚好上映了一部新电影,叫《难忘的战斗》,是汤晓丹指导的,咱就看它吧!”
《难忘的战斗》剧照
汤晓丹在当时是十分出名的导演,曾经执导过《南征北战》、《南昌起义》等著名电影,在1954年的时候还凭借战争电影《渡江侦察记》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因此毛主席对汤晓丹指导的电影的品质也是非常认可的,就同意前去观看这部新片。
这部《难忘的战斗》是由四野原战士孙景瑞的纪实小说改编的,主要讲述的就是上海解放后的粮食战役中,军管会粮食采购时与敌方特务以及地主恶霸斗争的故事。
伴随着高昂雄壮的乐曲,银幕上出现了人民解放军整队入城的画面,全城百姓打着横幅,捧着鲜花,载歌载舞的欢迎解放军入城。
情景模拟
看到这里,毛主席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就指着电影银幕,向身旁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问到:“小吴,上海解放时,你在那次欢迎的学生队伍里吗?”
原来,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吴旭君还是一名学生,正在上海国防医学院护理科就读。毛主席知道吴旭君的经历,所以才有此一问。
吴旭君愣了一下,她没想到毛主席竟然能清晰记得自己在上海学习的事情。不过,她当时确实和学校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欢迎解放军入城的仪式,便点头回答说:“在的,主席,当时我和同学们,每人都捧了一大束的鲜花。”
情景模拟
其实,吴旭君从1953年就开始担任毛主席的保健护士长,在毛主席身边待了21年,和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现在,她都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刚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第一天。当时吴旭君才21岁,刚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内科调到毛主席身边。但是,这突然到敬爱的毛主席身边工作,也让吴旭君感到有些忐忑不安,总是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
毛主席看出了吴旭君的紧张情绪,就打趣她说:“什么?你叫吴旭君?‘吴旭君’可不就是‘无细菌’吗?没有细菌了,人就不会得病了,你到我身边,可是给我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啊!”这一番调侃,直接就把吴旭君逗笑了,她紧张的情绪也一下就消散无踪了。
吴旭君
因为电影还在放映中,在吴旭君回答完毛主席的问话后,也就立马安静不再发出声音。可是,当电影放至十分钟左右时,毛主席却突然开始抽泣,渐渐的声音越来越大,哭得非常伤心。在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毕竟这并不是是什么悲伤的电影,但是看到毛主席哭得如此伤心,大家也都被感染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跟着哭了起来。
不过,毛主席现在的身体非常孱弱,不能经受如此激烈的情绪变动,工作人员就急忙把毛主席给抬走了,电影一度停映。因此,这部《难忘的战斗》就成了毛主席生前最后一部观看的电影。不过,哭泣的原因,毛主席从未对别人说起过,有人猜测,可能是电影中的情节,让毛主席想起了往日的峥嵘岁月和已逝的战友、亲人,从而情难自禁,忍不住哭了起来。
英雄暮年虽然,毛主席晚年的身体非常虚弱,还有许多并发症,但毛主席的身体素质向来非常好,甚至在73岁的时候,还能独自一人横渡长江。他身体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由高强度工作导致的作息时间紊乱、睡眠不足等引起的。
毛主席
毛主席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是在1960年的时候,当时他患上了困扰他一生的老年性便秘,这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个老年病,并没有真正地影响他身体状况。但是后来,
肺炎的再次复发对毛主席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从那以后,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差,到1972年的时候,在室内行走都需要护士搀扶。
1972年1月7日,陈毅元帅不幸病逝,这让毛主席感到十分伤感,又一位亲密的战友离开了。为了能给这位老朋友“送行”,毛主席不顾大家的劝阻,在1月10日,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
毛主席
虽然防护周道,但这次的出行依然加重了毛主席的病情。因为受了寒气,毛主席的肺炎病情加重,甚至出现了双腿浮肿等现象。也是从那时起,毛主席已经不能采取平卧位睡觉,只能倚坐在卧室的沙发上睡觉。
虽然,身体不断发出“警报”,但是毛主席对生死却一向非常豁达。他曾和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深聊过一次自己对生死的看法。
当时,毛主席还笑着对吴旭君说:“我死了,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到台上去讲话,还要把我的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要边撒边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1976年9月9日,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伟人那无处不在的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精神,早已超越了生死,必将在世间永流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