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金刚》刘流「红色经典烈火金钢与两个刘流的不幸遭遇」
长篇小说《烈火金钢》在1958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该书责任编辑黄伊这样评说该书出版后在群众中产生的热烈反响:“……不论大街小巷,或是穷乡僻壤,凡是有收音机或大喇叭的地方,平头百姓都尖着耳朵听‘肖飞买药’。就这样,在五六十年代《烈火金钢》就印了上百万册。”
除了“肖飞”,“史更新”、“丁尚武”、“猪头小队长”、“解老转”、“何大拿”“猪头小队长”等等,也都是当时尽人皆知的文学形象。我是在1965年读小学五年级时看的《烈火金钢》。那时,这本书在我周围的小伙伴是最抢手的,大家争着抢着传阅。不过,我那时对这本书的作者刘流,并不知晓。后来考上大学,学习了当代文学史,才对其有了大概的了解。
刘流原名刘其庚,1914年3月3日出生于河北河间念祖村一个农家。小时候,因家境贫寒,他只读过3年私塾,后在烟台读过一年初中。他喜好京剧、评书、快板、二人转。在乡间汇演期间,他演唱的京剧、大鼓书深得观众欢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流在1932年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7年23岁的刘流参加革命,跟随地下党砸了北平第二监狱。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曾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的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的参谋等职务。他还当过晋察冀军政学校的区队长、军区政治部的军事教官、军区白求恩学校的军事教员与政治教员、大队长等。后来,他到晋察冀边区的抗敌剧社任职,曾参与京剧《史可法》、《苏州城》、《李自成》的改编演出工作。
河北解放后,刘流到保定工作,先后担任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秘书与创作部长、保定市文化馆主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等职;曾任《戏剧战线》编辑部主任。这期间,他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写过叙事诗、短篇小说、鼓词与独幕话剧。如反映劳动人民翻身斗争的叙事诗《哑巴大娘的话》(1949),表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短篇小说《锻炼》(1949),歌颂抗美援朝斗争的鼓词《把侵略者一扫光》,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独幕剧《命根子》(1956)等。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创作抗日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烈火金钢》。
1958年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抗日战争最艰苦复杂的1942年为背景,真实再现了冀中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五一”反“扫荡”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曲折的故事情节,众多的传奇式抗敌英雄形象,使作品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刘流的名字也随着《烈火金钢》走入千家万户,一时间家喻户晓。1960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4年他又写出长篇小说《红芽》第一部,也受到好评。
然而,三年自然灾害使刘流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红芽》20万字的第一部刚发表,“文革”开始了,刘流进了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烈火金钢》也遭到批判。
1977年2月13日,春节前夕,刘流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享年63岁。
日前读1991年11月出版《新文学史料》第四期刊登的《作者刘流和我》,获知一个鲜为人知的令人心痛的往事。该文作者与刘流同名,但是小几个月,也是一位老革命。在1939年,他在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火线剧社”担任艺术教员,而刘流则是晋察冀军区晋中分区“火线剧社”的艺术教员。两个人在一个军区,干同样的工作,很不容易区分。当时山西有一首很有名的民歌《两个刘六》,歌词诙谐幽默。于是,他们两个就按照年龄分别叫“大刘流”、“二刘流”,在军区叫开了。
“二刘流”没有料到,20多年后的“文革”中,他竟然因为与《烈火金钢》的作者同名,无法说清楚。在被关进监狱后,监管人员一口咬定他就是“大毒草”《烈火金钢》的作者!其实,与此同时,“大刘流”也被关押在狱中。而“大刘流”也曾因“二刘流”受牵连。“二刘流”曾在入党前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两年,是全国工会系统第一个被《人民日报》点名的“右派”,“四人帮”就把他的履历硬安到“大刘流”头上,说她是“大叛徒”、“右派”,加以残酷迫害。
如今,颠倒的历史已经颠倒回来。《烈火金钢》被确认为红色经典,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受到更多青年的喜爱。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