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的悬疑片「反转刺激扑朔迷离追凶悬疑电影为何受众广泛」

时间:2023-06-27 21:47:34阅读:375
一、悬疑电影的现状如何?自悬疑大师希区柯克以来,悬疑也成为了商业电影较为青睐的题材,在各时代都创下佳绩,受到观众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悄然发生转变,相比较于平缓的叙事,观众更倾向于快节…

一、悬疑电影的现状如何?

自悬疑大师希区柯克以来,悬疑也成为了商业电影较为青睐的题材,在各时代都创下佳绩,受到观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悄然发生转变,相比较于平缓的叙事,观众更倾向于快节奏的叙事以及奇观化的视听语言。

为了满足时代进步、市场要求以及观众期待,近几年悬疑类电影的数量和质量稳步增加。

韩国导演奉俊昊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凭借犯罪题材影片《寄生虫》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四个大奖。

而在艺恩数据公布的《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报告》中明确表示悬疑、犯罪类型片开始引领市场,例如《唐人街探案3》《扬名立万》《古董局中局》《误杀2》等影片都带动了市场观影小浪潮。

在悬疑电影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悬疑电影特别是犯罪题材在创作上的可能性。电影中惊悚、悬疑的情节将观众紧紧吸引到故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悬疑电影中的常见题材有什么?

《好莱坞电影类型:历史、经典与叙事》将电影分为了九种类型,分别是:西部片、犯罪片、动作片(惊悚、冒险、奇幻)、战争片、成长片、爱情片、恐怖片、喜剧片、音乐片。

其中并没有悬疑片的类型,而悬疑片鼻祖希区柯克的电影被收录到动作片中的“惊悚”类别。因此从学术角度的严谨性和专业性的角度来看,悬疑电影并非是一种特定的类型电影,可以说悬疑电影是一个“独立的电影亚类别”。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众的观影需求越发垂直、细分,需求也越发多元,如今单一的电影类型难以满足现在观众的观影诉求,

为了迎合观众的多元化审美,电影不再拘泥于一种类型,而是多种类型与题材的杂糅与融合,这样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进而带来更大的商业效益,而类型与题材的融合也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未来趋势,悬疑电影也是如此。

对近几年上映的悬疑电影从题材上进行分类,可见悬疑电影与惊悚恐怖、爱情、奇幻、现实等题材相杂糅。

因此以“罪犯、受害者和侦探”这三种元素为基础,并根据不同题材相融合的划分方式,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电影市场所存在的悬疑电影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分别是:惊悚悬疑类,如《电锯惊魂》《死神来了》《活埋》等;犯罪悬疑类,如《七宗罪》《杀人回忆》《暴裂无声》等;推理悬疑类,如《尼罗河上的惨案》《唐人街探案》《嫌疑犯X的献身》等;心理悬疑剧,如《催眠大师》《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等。

多线叙事与创作的结合

犯罪悬疑推理电影《利刃出鞘》凭借其缜密的推理和氛围的营造收获了观众的喜爱。

《利刃出鞘》影片讲述的是侦探布兰科调查坐拥千万财富的推理小说家哈兰在自家庄园自杀的真相,如果按照时间线重新梳理这个故事,可见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那造成这部电影烧脑的原因就归功于影片的叙事结构以及剪辑节奏。

当侦探为了查明真相与家中每个成员谈话的时候,布兰科发现斯隆比家族的每个人除了哈兰的护工玛尔塔都心怀鬼胎。随着侦探和警察的调查,故事的主线剧情也随着不同的家庭成员分为多条叙事线。

这些线索并非是分裂的,每一条人物线索都讲述了角色经历、人物性格以及主要矛盾,当多条线索交织汇总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服务于同一个核心于主题——财富与贪婪。

三、采用碎片化线索的重构好处是什么?

碎片化叙事是剧情创作一种巧妙的手法,电影创作者只给予观众大主干以及部分信息,观众需要根据剧情的推进将破碎的线索与剧情进行重组,就仿佛是“拼拼图”一般。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手法,线索的碎片化并不是一种意识流,而是在零碎的线索中让观众拼凑出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之下能够积累剧情的戏剧张力,并还给了观众一种发掘和参与感,可以说是在“无序中制造一种有序的叙事结构”。

同时由于观众的不同观看视角,这种独具风格化的碎片化叙事所产生的叙事逻辑也是拥有多种不同可能,正如“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背景音乐如何暗示情节发展?

电影本是一种视听的艺术,若要探究电影与音乐的关系,可以用“水乳交融”这四个字来形容。

从表达情感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音乐是能够超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它所表现的多是一种基调、情绪与氛围,能够强调电影画面中的情感内容,并起到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反映到观众身上就是很大程度上刺激观众的情感反应,给予了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从而引起影片与观众之间的共鸣。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音乐同样也是一种叙事手段,恰当的音乐设计能够营造一种特定的时代,甚至可以暗示影片的主题思想,音乐的存在确实会使电影叙事得到完善。

电影的情节和画面的精彩固然很重要,但是搭配好的音乐也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悬疑电影中,音乐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暗示情节的发展。

例如影片《幕后玩家》,酒会上,采用了高音管乐配低音弦乐的混音,这种声画对立的手法,无疑是在用多层次的音乐方式表现太平的酒会是一个陷阱。随着小年的视角,观众便会发现,他被困在了密室之中。

五、悬疑电影中的悬念设置与人物塑造是如何实现的?

主人公形象是剧情的主体和根基,而悬念的建构性则是依托于故事的情景而构成的。

艺术作品中,创作者都尽量避免塑造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只有丰满的人物形象,身上才能兼具善与恶,让故事更具张力,这种人物的创作方式,在《烈日灼心》中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人性的表达上,曹保平导演将人性中善恶纠葛,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三个丰满的人物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他们不再简单作出善恶判断,而是从人物角度出发,去理解人物的艰难抉择。

《烈日灼心》直接叩问着人性,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一念之差参想要强奸花季少女,无意卷入灭门惨案,他们做事的出发点,体现出的是人性之恶。

但逃离此地之前,辛小丰冒着被抓风险,又回到案发地,救出孤女,一养就是七年,并且事发后的七年之间,辛小丰作为协警无数次冲锋在前保护人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甚至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即使知道伊谷春开始怀疑自己,仍多次挽救其性命,这又体现着人性中的大善。

六、悬疑电影中用黑色讽刺的方式如何进行人性探讨?

善于恶,惩罚与救赎,是中外悬疑电影常见的主题,其回归本源,皆难逃对人性的探讨。

中国自古便展开了对人性的探究,出现“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思想观念,外国文艺史上虽未见其对行善与性恶有直接争论,但在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不可避免,都涉及了对人性的见解。

对人性的探讨,主要通过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其对现实事件的抉择。电影《小丑》中,导演通过展现小丑的身世经历、家庭背景、工作环境等,全方位的描述了一位渴求得到社会认同、渴求得到父爱的人,异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受害者到施暴者的自白。

亚瑟初登场,便有心理疾病,他需要吃七种药物来维持自己的情绪稳定。

工作中,他是最边缘的职工,饰演者最不起眼的角色,家中,还有一个同样患有精神问题的母亲,艰难的生活,并未磨灭他的善良与友好,他搞怪,制造欢乐让观赏的人展露笑颜,帮助同事替班也毫无怨言,他以善意示人却从未得到同等的对待。

黑色、幽默又极具讽刺意味。嘲笑、利用、谩骂、羞辱,无不折磨着亚瑟,这些是他开始行凶的助推力。

在亚瑟的人性中,善恶皆具,只是在前期,善良主导,而在遭受了种种挫败与羞辱后,恶成为了主导,冲动犯罪更是助长了他的爽感,似乎只有如此,他才能得到认同,善与恶的流动,造成了亚瑟前后巨大的变化,可怜又可悲的小丑,在故事结尾,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便是人性,有善也有恶,善恶的流动,受身边的一切人与事的影响,所造成的结果,也不断改变着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

惩恶扬善是一种社会共识,对于人性中善的宣扬及恶的批判,是法治社会发展的根基与主题,具有普世意义,但是在艺术创作中,为这种社会共识,提供了另一视角:自我,这是一种对个体的关注。

七、现在国内悬疑题材电影透露的问题是什么?

近年来,悬疑题材电影的发展渐入佳境。

悬疑电影自带的商业元素,如极具震撼性、悬疑感的情节发展与冲击性的视听体验,吸引了无数观众,帮助此类型电影成为国产电影市场的新宠,可以说悬疑题材的电影是我们中国电影市场未来值得不断深入探索的影片类型。

纵观国内电影市场,虽然高质量、高口碑的悬疑题材电影数量众多,例如《心迷宫》《误杀》《记忆大师》《暴裂无声》等等,但质量仍良莠不齐。

例如《门锁》存在本土化改编不真实的问题;《秘密访客》存在总线剧情逻辑不到位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低质量的电影,我们能够发现,当下悬疑电影题材制作的困境,包含人物形象扁平,悬疑塑造不充分等问题。

现阶段国产悬疑题材电影发展的道路还很长。

创作出优秀的悬疑电影,首先,在结构方面,为增强悬疑性,故事可以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多方位展现事件的发展线索,并通过强有力的逻辑,将碎片线索进行重构,增强故事的悬疑感与代入感;

视听语言方面,可以利用丰富的音画手段,如特殊化的特写镜头,及倾斜镜头,放大情绪,并通过声音增强悬疑氛围,展现人物心理状态,暗示情节的发展。

人物与主题也尤为重要,人物身上蕴藏着故事发生的可能性,主题是创作者渴望通过故事传递的精神,势必要选择定位清晰的人物,通过其独特的视点及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来凸出悬疑片常见的主题,复仇、正义及善于恶的人性探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