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的真实事件「亮剑中的名场面真实战役背后的潜伏大戏」
说起电视剧《亮剑》,那真是“名场面”不断,这部2005年出品的电视剧,至今仍让受到大伙的喜爱,各种解读、衍生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也能获得不错的播放量。
电视剧其中一集的剧情里,日军的山本特工队偷袭八路军总部,日军派180名军官组成了一个观摩团,去前线观摩学习。结果正撞上设伏的李云龙,就这么着,一堆日本军官全“送了人头”,老李也借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当然也有朋友在看这段剧情的时候,认为李云龙的运气未免太好,一下子“收割”一百多名日本军官,编剧是不是写得有点太夸张了?
其实这还真不夸张,这段剧情里的日军观摩团是有历史原型的,当年,这支军团的确由一百多名日本军官组成,也确实在山西遭到了伏击,那么真实的历史上,是谁歼灭了这个观摩团?这背后又有哪些曲折的故事?
陈赓:救老蒋 弃老蒋
要说清韩略村伏击战的前因后果,咱还得从一个日本甲级战犯——冈村宁次身上说起。
1940年,冈村宁次任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在咱们国家华北连续发动了五次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臭名昭著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
据说在发动了数次泯灭人性的大扫荡之后,冈村宁次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为了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这货邀请了一支日军观摩团到华北进行实地考察。这观摩团在当时的规格可真不低,是日军从各战区抽调的中队长以上的一线作战军官,光大佐就好几个。
冈村宁次
说到这儿,咱就讲一下当时日军的军衔,日军里,佐官的级别相当于正常军队的校官,大佐就跟咱们军队里的大校差不多,差一步便是将军了。而给这支观摩团带队的,是日军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级别这块算是给足了冈村宁次面子。
咱再把话说回八路军这边,当时,陈赓大将任386旅旅长兼太岳军区司令员,在山西一代领导敌后作战。
说起这位,相信喜欢《亮剑》的朋友都会会心一笑,这是李云龙的旅长啊!还有网友调侃说,李云龙连天王老子都不怕,但就是不敢和旅长干一架,由此可知旅长>天王老子。
虽说是玩笑话,但陈赓这个“旅长”的经历、本事,确实能让老李心服口服。
1903年,陈赓出生在湖南湘乡,陈家的家世还算不错,陈赓的祖父陈翼琼早年间入过曾国藩的湘军,官至副将。后来回乡买了不少田产,成了当地的富户,给儿孙定下了“不得从军不得为官,只令其读书”的家训。
那陈赓又是为啥做出“违背祖宗的决定”,跑去参军了呢?说来也简单,为了逃婚。
陈赓
1916年,陈赓刚14岁,家里就给他定了亲,对方是一位大他两岁的富家小姐。反对包办婚姻的陈赓索性离家出走,去湘军当了兵。几年后,他又与20多名湖南同乡南下广州,最终进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一期生。
后来的事咱以前也提到过,黄埔第一期这帮学生快毕业的时候,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于是这帮学生一出校门、便上战场,毕业论文都省了,直接“实操”就业。
攻打惠州城的时候,陈赓身先士卒,一手提着驳壳枪,一手攀着城墙,顶着叛军的枪林弹雨三下五除二地飞身上了城头。蒋介石在城下看了,那是大为欣赏,下令调陈赓的连队到总指挥部担任警卫任务。
后来在云阳之战里,蒋介石被陈炯明的主力部队包围,眼见敌人步步紧逼,蒋校长的心态崩了,拔出枪来要闹什么“自杀成仁”。关键时刻,还是陈赓上前一把夺过了手枪,背着蒋介石跑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后来又是陈赓只身一人、翻山越岭跑了160多里路,联系上了援军,蒋校长才算得救了。
据说黄埔一系里从此有了“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比不上陈赓的腿”的说法,这仨人也被誉为“黄埔三杰”。
当时国民党内普遍认为,作为蒋校长的救命恩人,陈赓那前途是大大的光明。然而陈赓却在和蒋介石的相处中发现,前线战事紧急的时候,老蒋白天打仗,晚上都要用收音机收听上海股市情况,心心念念自己搞金融投机的那俩钱,压根不像个领兵打仗的革命者。于是后来陈赓索性公开了他的共产党员身份、声明脱离国民党。
据说1955年的时候,蒋校长在在台湾接受美国《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还跟美国记者说起陈赓:“不久前,他曾揍过你们。”言谈之间满是对陈赓念念不忘。
而陈赓这边呢,延安整风时期还有人问他:“当年你要是趁机把蒋介石毙了,现在哪要打这么多仗?”
对此,陈赓的回答也很幽默:“那蒋介石不就成了烈士了吗?”
陈涛:顶住压力 继续潜伏
陈赓脱离蒋介石后,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此次在山西做敌后工作,他又会作出怎样的部署呢?
当时,陈赓所在的太岳军区情况颇为复杂。日军、日伪军、中央军、晋绥军全都集中在这片地方。其中日军不仅军事能力强,小动作也没断了搞,三天两头派遣特务、秘密拉拢阎锡山的晋绥军。
而陈赓这边呢,对日本人的德行也是相当有数,所以他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就一面指挥军事作战、一面进行情报工作的部署。
1940年6月,晋绥军一支部队的长官没顶住日本人的重金利诱,带着部队叛变投靠了日本人。巧的是,那只队伍里就有咱潜伏的共产党员,名叫陈涛。
眼见自己待的这队伍要变成伪军助纣为虐,陈涛秘密联络了陈赓,想要和主力部队配合,将这支新生伪军掐死在摇篮里,谁知陈赓却并不同意。
为什么?陈赓是这样考虑的:消灭伪军当然是好事,却对战局起不到决定性影响,不如让陈涛借机接近日本人,获取情报,等待时机。于是陈赓指示陈涛不要暴露身份、继续潜伏。
为了配合陈涛的工作,陈赓还派人潜入临汾,围绕他建立了一个情报站。这个情报站以纺织厂作为掩护,源源不断的传出日军情报。搞得日本人扫荡的时候常常扑空,连八路军的影子都摸不着。
时间长了,日本人也感觉十分棘手,迫切需要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做汉奸特务。如此一来,正中陈赓下怀,他安排陈涛和日军特务多多来往,主动抛出一些八路军的过时情报。
日军特务得到陈涛的情报后立即行动,趁夜出城袭击,到了地方,果然发现了八路军的驻地,据说伸手一摸、那被窝都还热乎呢。此次行动虽然没抓住八路军,却让日本人对陈涛的信任蹭蹭上涨,不久后,陈涛出任日军特务班长。
然而,潜伏工作从来都是险象环生,不久后,陈涛就“摊上事儿”了,他卧底的时候,日本人问他是哪里人,陈涛说自己住在天津。有一回,他和日军顾问高田喝酒,高田不知怎么的心血来潮,非要问陈涛在天津的家庭住址,陈涛没有准备、又不能露馅,就随口说了一个地址。
谁知道事情就这么巧,没多久后,高田被调回日本了,而且就是从天津坐船回去的。兴许是等船的时候太无聊,高田就按陈涛说的地址去找他家,等走到地方才发现,那边压根就没有陈涛这人。于是回国之后,高田立即给陈涛写信,指责他是个骗子,还嚷嚷着要绝交。
这事可不得了,高田要是嘴一漏风、把这事告诉了临汾日军,陈涛八成有杀身之祸。为了他的安全考虑,咱们党的其他同志纷纷劝他立即撤离。
然而陈涛经过冷静思考后,却决定继续留下。他认为,自己当初是受到了高田的举荐,才一步步升职。现在高田要是揭发了自己,他也没啥好果子吃。所以高田多半会选择吃这个哑巴亏。
即便高田真有豁出去的可能,他也要继续留下为党工作,情报网的建立太不容易了,不能让大家的心血白费。
于是,陈涛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潜伏,好在后来果然如他所料,高田并没有把这事宣扬出去。
情报传递难?敌人送上前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能力出众的陈涛越发受到日军器重,升职为“大汉义军”的少将司令。
成了伪军司令后,陈涛一边为日军假装“卖力工作”,一边不断拉拢手下人,和他们打好关系,等准备工作差不多做完了,他才秘密联络陈赓,表示可以率众起义,给日本人送个“大惊喜”。
然而,陈赓竟然再度拒绝了。他认为,陈涛继续潜伏,才可以发挥他率众起义更大的价值,那他的判断准确吗?
让咱们把时间拨到1943年夏收时节,当时,阎锡山的俩骑兵师在农村抢收麦子,谁知突然被蹿出来的日军主力给包围了,眼见跑也跑不了、打又打不过,这两个师只能投降了日本人。
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日军开始飘飘然,马上着手准备对太岳军区的八路军进行“铁滚大扫荡”,此时,陈赓精心维护的临汾情报站开始发挥作用。
先是陈涛发现,临汾城里的日军指挥官突然从山下大佐换成了加藤大尉,按照以往的经验,日军如果用军衔较低的军官代替军衔较高的军官担任一城的重要指挥官,那就说明原本的那位高级军官接到了更重要、更紧急的任务。以当时的形势,山下八成是跑去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了。
于是,为了搞清楚日军的具体计划,陈涛很快和留在城里的加藤套上了近乎。三天两头借着汇报军情的名义往加藤那边跑,谈话的时候还往往投其所好、附赠大量赞美。
没几天,他就把这个加藤给拢住了。结果有一回俩人吃饭,一个日军中队长走了进来,向加藤汇报起大扫荡的事。
这么多天,加藤已经习惯了陈涛的存在,压根没想到让他离开,而陈涛表面上自顾自吃着东西,似乎对中队长汇报的事漠不关心。实际上陈涛早就学过日语,把俩人的谈话记了个一清二楚,吃完饭一点没耽搁,把日军的行军路线图都给画了出来,并写明了扫荡的时间、地点、兵力,由联络员星夜交到陈赓手上。
还有一回,陈涛去找加藤大尉,见他不在,便和他的翻译丸山攀谈了起来。后来还请丸山到家里喝酒,这丸山喝高了,在陈涛的诱导下无意间说出了一个重要信息:北平来了个观摩团,一共一百多人,后天要去前线参观,加藤大尉正是忙着接待观摩团呢。
这个消息马上引起了陈涛的警觉,要怎么才能尽快将这一重要情报送到八路军手上呢?
别急,陈涛这边刚一打哈欠,加藤就来送枕头了——加藤传来命令,要陈涛派人出城侦察,确保观摩团的出行安全。
天降喜讯,那陈涛还能跟他客气么?就这样,八路军临汾情报站的交通员,很快就拿着日本情报官开具的通行证,大摇大摆出了临汾城“侦察”去了。
陈赓接到情报后,果断电令第二分区司令王近山,要他布置伏击,给日军点颜色瞧瞧。并且定下了“速战、速决、速离”的要求。
王近山
顺带说一句,这位王近山司令也被认为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
接到命令后,王近山立即前往勘察地形,最终选择了韩略村作为伏击地点,那地方虽然离敌人的据点很近,但沟深坡陡,很适合打伏击战。
看似撞大运 实则早埋伏
情报到位,地点选定,一张大网对着日本观摩团缓缓张开。
1943年10月24日8时,13辆汽车从临汾方向缓缓驶来。等待他们的是闪着火光的掷弹筒,只听“轰隆”一声,车队头尾两辆汽车先被炸了个底儿朝天。车队的前后路全被堵住,只能停车。
这帮日军军官的反应也不慢,一群人忙不迭地从车上蹦下来,有的“嗖”一下 钻进车底,有的滚到公路旁边的水沟里,然后吆喝重机枪向八路军还击。
在这些日本军官的组织下,日军对着韩略村碉堡的方向猛攻,企图打开缺口。
对此,王近山早有准备,预备队迅速出击,堵住了敌人去路。日军见突围不成,只好退回公路边负隅顽抗,要说这帮从日军各战区抽调的军官还真有几分本事,竟然硬生生地抗了一个多小时,王近山眼看着再不解决、日军的援军就快到了,于是命令弹筒和重机枪压制住敌人的火力,让战士们发起冲锋。
随着冲锋号吹响,战士们从悬崖上飞身而下,有人冲到日军的重机枪前,先给机枪手来上一刀,放翻机枪手后便调转枪口,对着敌人便是一梭子子弹。有人则抱着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对准日军汽车,一辆接一辆地把它们炸毁。
很快,残余的日军被大伙解决了,180多名日军军官除了三个溜得快的,其余全部被歼灭。战士们还缴获1挺重机枪、2挺轻机枪、2具掷弹筒,一大批日军的文件。等到日本援军赶到时,眼前只剩下满地的日军尸体和汽车残骸。
这其中还有个好笑的事儿,咱前面也说了,王近山选定的伏击地点离日军据点很近。所以这边刚打起来,韩略村碉堡的日军就听见了爆炸声。
刚开始,这支日军小队是准备出来救援的,然而小队长竖起耳朵仔细一听,好家伙,这么密集的枪声,八路军少说来了几百号人啊!而碉堡最多能凑十几、二十个兵出去救援,这不给人“送人头”去吗?
然而小队长转念一想,这要是不救援,回头上级追究下来,自己也是吃不了兜着走啊。两相权衡之下,这位机智的小队长决定搞个“表演式”救援,也就是兵还是要派的,但提前跟这些增援兵说好了,只要一遇到阻击,立马掉头往回走。回头上级要是查问起来,这不就有话说了吗?
观摩团被全歼的消息很快传到冈村宁次耳中,邀功不成惨遭打脸的冈村宁次险些没把后槽牙给咬碎了,当天下午,他就派出六架侦察机搜索八路军。还从前线调回了两个联队,亲自向指挥官下令:哪怕两个联队拼光了,也给我消灭掉这支八路。
然而此时王近山早就带着部队越过了封锁线,向着延安开进了。俩联队的日军和各式飞机忙活了半天,连八路军的影子都没摸着。
无能狂怒的冈村宁次只能找“自己人”发邪火,这不,咱们前面说的那位韩略村碉堡里的机智小队长就不幸当了“背锅侠”,被冈村宁次以失职和救援不力的罪名枪毙了。
不过,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这场漂亮的伏击战背后种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秘密。甚至不少人以为王近山全歼日本观摩团,是一场“撞大运”的遭遇战。
直到2007年,组织告诉时年已经88岁的陈涛当年的事情可以提了,这场战斗的真相才逐渐被世人知晓。而此时,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已过去了64年,陈赓大将已逝世46年,2008年,陈涛老人也与世长辞。
韩略村伏击战的亲历者在漫长的时光中逐渐凋零,但他们所创造的传奇故事却铭刻在了我们民族的记忆中,融入到了后来者的演绎与创作里,鲜活一如当初。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