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影响?「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伦理表率」

时间:2023-06-27 02:59:34阅读:2692
◇易学尧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非“德治”莫属。孔子的德治思想包含两个方面:“道之以德”和”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强调的是由内而…

◇易学尧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非“德治”莫属。孔子的德治思想包含两个方面:“道之以德”和”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强调的是由内而外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突出的是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其中,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要求居上位者率先垂范、自觉践行道德伦理,从而引领社会伦理风尚,实现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乃至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正如陈来先生所言:“为政以德并不是泛指以道德治理国家,而是特指为政者以自己的道德作为民人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是孔子德治思想中伦理表率的逻辑起点,也是孔子德治思想伦理逻辑的原点。

“身教重于言教”的逻辑起点

在孔子那里,“言教”和“身教”都是教育和引导人的重要方式,此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孔子既注重“言教”,也注重“身教”,讲求言行一致。但是,就“言教”和“身教”的重要性程度而言,又是有所区别的。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认为“言”必须有“行”支撑才有说服力,缺乏作为伦理表率的“行”,言教即沦为空谈,因此“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将“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理念贯彻于其政治主张,因而其“德治”思想亦强调居上位者率先垂范,即“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居上位者唯有自身修德向善,才能为民众树立以身效法的伦理人格典范形象。同时居上位者唯有自身修德向善,为民众塑造率先垂范的伦理表率示范形象,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化民众。基于孔子身教甚于言教的伦理逻辑起点,它要求居上位者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作出伦理表率。其中,“正人正己”的伦理认知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首要前提;“仁者爱人”的伦理情感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内涵基础;“克己复礼”的伦理意志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内生动力;“选贤任能”的伦理行为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实践旨归。

“正己正人”的伦理认知

伦理认知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首要前提。所谓伦理认知,即是指“在人与人、人对物的关系上,强调以心相知式的推己及人、推情及物,即在人与外界之间,添加一层伦理的意义,通过伦理共情形成一种体验性认知。”“推己及人”是孔子倡导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伦理认知方式。从孔子的德治思想中我们可以引申出一条重要结论:道德首先是用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只有先做到“正己”,才能够实现“正人”,“正己”是“正人”的前提和基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同样,“政治的要点,是执政者发挥其道德表率的作用,以实现和促进整个社会的‘正’”。

“仁者爱人”的伦理情感

伦理情感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内涵基础。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仁”中。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苦乐相关,仁是心之德性,是爱的情感的根源。仁的实质是爱,其基本含义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不仅仅是行为意义上的德行,爱是一个诉诸心理的情感,所以“爱人”是德行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德性。具备爱人之仁是为政者安乐百姓的道德担保,它反映在政治的意义上就是爱民。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尊重民众的生存权利,保证民众的生存需要,尊重民众的意愿和人格尊严。因此,爱人之仁并非抽象的博爱,它所指的就是对民生的一种关怀,把致力满足民生需求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因。

孔子像

“克己复礼”的伦理意志

伦理意志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内生动力。所谓伦理意志,“是一种整体意志,它把人格的整个生命转变成一种伦理生命。”孔子非常重视伦理意志对于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重要作用。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居上位者只要坚守仁道理想,培养“仁心”和道德品质,整个社会就会逐步走向礼乐文明。那么居上位者如何才能坚守伦理意志呢?孔子认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即要求执政者提高遵礼义、行仁政的道德自觉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恪守道德礼仪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就是说,执政者必须在视听言动等各种行为方面都符合“礼”的道德标准,才能达到“仁”的思想和境界。

“选贤任能”的伦理行为

伦理行为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实践旨归。所谓伦理行为,“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与居上位者在行为层面的伦理表率相关联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选贤任能”。“选贤任能”是执政者的伦理责任,也是保证德治推行的必要手段,只有德才兼备的贤人在位才会实现天下盛世。那么执政者如何才能做到“选贤任能”呢?孔子认为,首先要知人善任。仲弓问政。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又问:“那么如何才能知道他是贤才而任用他?”孔子答道:“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舍其诸?”(《论语·子路》)其次要任人唯贤。统治者在选拔任用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对方出身的高低贵贱,而应看他是否德才兼备。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最后,孔子还提出了“举直错诸枉”的用人原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湘阴县文庙

质言之,“正人正己”的伦理认知、“仁者爱人”的伦理情感、“克己复礼”的伦理意志和“选贤任能”的伦理行为共同构建了孔子德治思想之伦理表率理念的系统内涵和价值深蕴,同时也为居上位者提出了严格系统的道德要求和伦理责任。可以说伦理表率理念体现的就是以居上位者精英阶层为主体对象要求,通过持续性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等伦理规范与行为,唯以克己复礼为核心内生伦理精义从而引领伦理风尚,实现道德动机与目标所引起的伦理义务或责任与行为统一的应当与善。唯有坚持伦理认知、伦理情感、伦理意志和伦理行为“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伦理表率理念,方可回归孔子“为政以德”的本质要求,彰显孔子德治思想的伦理精义。

结语

“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是新时代的伦理表率理念宣言,“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的实质就是“优势方自律”,伦理表率也应逐渐融入我国当下的国家治理中,并成为一种执政者精英群体的伦理风尚。“道德的力量必须通过社会道德楷模的感化而起作用,而统治阶层作为社会道德楷模率先垂范无疑最有利于发挥道德的感化作用。”在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现代社会,孔子“为政以德”思想中的伦理表率理念仍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居上位者修德向善,首先作出伦理表率,居下位者才会更有道德自觉感和法律意识,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落实到民众之中,从而得到普遍认同和有效运行。习近平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做表率,打头阵。”唯有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遵循“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理念,践行新时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伦理使命,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义务,履行“优势方自律”的伦理责任,坚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伦理信念,彰显“执政为民”的伦理风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

[参考文献]

[1]陈来.儒家的政治思想与美德政治观[J].中国哲学史,2020(01).

[2]郭斯萍,柳林.儒家伦理认知思想初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7,43(01).

[3]曾云.胡塞尔对伦理意志的反思——绝对应当和意志真理[J].道德与文明,2010(03).

[4]王海明.伦理行为四规律与道德六原则:一种新伦理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5]刘湘溶,易学尧.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建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此文摘自《伦理学研究》2021年6期,原文《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约11000字。作者系湘阴县鹤龙镇人,双创智库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哲学博士。)

[责编:李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