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为什么不脱长衫「全网最火的孔乙己真的是自己不愿意脱下长衫吗」
谁也不敢相信,在这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的时代,一百多年前的穷酸书生孔乙己,竟然成为网络世界的顶流存在。
霸榜热搜,官媒点评,青年口口相传。
只见他一袭长衫,又脏又破,花白胡子,蓬乱一团,有书生的自命不凡,却也会做盗窃的勾当。
如此人物,竟突然爆火。
估计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当年的迅哥,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笔下的孔乙己是以这种形式,做到人尽皆知。
那么,孔乙己为啥会这么火?
01
如今青年,颇有幽默细菌。
然生活之多艰,惶恐之事甚多。
恰与网络互为挚友,常常吐槽以舒心结。
又恐言辞过于激烈,故时而造梗。
于是,孔乙己式的网络文学兴起。
当代青年,普遍压力山大,从考试这一社会性课题走向就业,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都是起早贪黑干掉竞争对手。
然而,优胜者往往是少数。
学校的成绩排名出了前三也就没人关注。
社会上能被很多人跪着喊爸爸或者老公的,更少之又少。
眼巴巴望着却又难以触及,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可中间横跨了某种不可抗力,让你穷其一生也只能望其项背,打开电脑,吐槽今日份的加班日常。
就这样也就算了,长期被成功学洗脑的社会大众,却习惯用顶尖人士的成功来对比大多数人的平庸。
“你看看隔壁家明明,读书多用功!”
“你看看我闺蜜老公,前段时间刚买了一套别墅!”
“你这穷酸样?”
穷酸样又怎么了。
没偷没抢,认真工作,虽然薪水微薄,但是从不啃老。
可是社会从来都不讲道理。
加班是常态,工资倒是坚决不涨,老板还时常认为你在偷懒,用监控洞察你电脑界面每一帧画面。
作息不规律,身体落下很多隐患,偶尔阵痛,忍忍也就过去了,根本没时间去医院做次检查,请假要扣钱,全勤奖作废,工作堆成山,老板还甩脸色。
偷偷掉几滴眼泪,还得装作若无其事眼睛迷了沙子。
苦闷在心中郁结,却又无处言说。
给亲人报喜不报忧,是成年人最后的体面。
网络在某种程度,成了他们的窗口,一吐为快虽然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能获得短暂的趣味。
02
官媒这次进场,妥妥是踩进雷区了。
本来只是网民们的自我调侃,却被主流媒体轮番炮轰。
孔乙己本是时代的悲剧,到了他们口中直接成了残废青年。
当代青年不缺热血奋斗之辈,为中华之复兴的梦想也深深植根于他们心中。
但毕业即失业是事实,优质岗位匮乏也是事实。
万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的事件每年都会上演,甚至学历门槛还越来越高。
诚然存在眼高手低的学子,但身处在社会潮流之中,谁又不想让自己的起点更高一些呢?
也许在上面的人看来,进工厂和坐办公室都是起点,问题在于青年如何努力。
但在人民群众的意识观念之中,这两者就是天壤之别。
好比一个农村家庭用血汗钱供养出来的大学生,是断然不会让他回家种地,走了他们的老路,同样,工人家庭供养出来的大学生,也决然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进了工厂,重蹈了他们覆辙。
不管承认与否,社会观念就是这样。
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先富起来的人,争前恐后把自己家里人送国外去。
说明他们也不愿意自己家里人再来一遍自己的副本,怕突然翻车承受不起。
面对一些个很荒诞的事情,或者甚为魔幻的现实。
很多人的初始选择并非逃避,而是勇敢向前。
但换来的是头破血流和习惯性的忍受。
谁都想有甜日子,也都想通过努力逆天改命。
然而,过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身不由己几个字怎么写,也才知道自己的平庸并不是一种错,接受它,踏实过日子即可。
结果,还被社会主流群嘲。
来了一招叫杀人诛心。
03
曾经,我们的工农备受尊重。
现在,家长吓唬孩子都是,不努力读书,长大只能回家种地,进厂搬砖。
为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几何时,一个县城走出一个大学生,都会轰动一时,现在,满大街都是大学生。
老板们私下都说大学生不值钱,一招一大把。
或许,学历使大学生被动穿上长衫。
但并非所有人被蒙蔽双眼。
清醒的大有人在。
他们不愿意脱下长衫原因有二:社会观念的对立;收入微乎其微。
观念很好理解,但最不易撼动。
收入最容易解决,但也最不容易解决。
一个是立场的问题,一个是蛋糕的问题。
而作为舆情最中心的孔乙己,要是能坐着喝酒,他恐怕也不屑教酒馆小伙计认字罢。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