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的电影呼唤匠人在线观看「空心的电影呼唤匠人」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正在如火如荼举办中,当人们热议谁会成为今年的红毯女王时,我们不禁又想起24年前那个微风拂面的海边,他们曾亲吻华人电影至高荣誉,虽然穿着毫不艳丽的衣衫,笑容却干净灿烂。
1993年5月24日晚,第46届戛纳电影节举行盛大颁奖仪式,在角逐金奖的23部影片中,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夺得了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这是戛纳历史上第一部华语片获此殊荣,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次。
这是张国荣、巩俐和张丰毅第一次走上戛纳的红毯,三人的着装均以简洁得体为主,就连女主角巩俐也只是选择了系腰带白衬衫和高腰阔腿黑裤,简约干练又大方宜人的气质尽显,那是中国女性第一次向世界展现什么叫作东方美。
影片中,张国荣扮演的“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成为一代经典,导演陈凯歌曾说,“没有张国荣,就没有《霸王别姬》。”
为了饰演好程蝶衣这一角色,张国荣不仅仔细看过梅宅布置,还买下《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认真研究,对京剧表演的程式术语,也细加钻研。
拍《霸王别姬》是张国荣第一次北上,香港朋友都为他捏一把汗,担心他到北京去过“非人生活”,张国荣自己也很紧张,带了一大箱子药。到北京他还真病了,水土不服,发高烧,流鼻血,泻肚子,人迅速地消瘦,他说这样挺好,更符合角色形象。
在学戏的那段时间里,他每天上午都会到北影厂练四个小时,回酒店还接着练。就连大家一起吃饭,他都在想着动作。甚至发烧发到三十八度九,还在坚持压腿。他说:“一切一切,都只为演好戏中人,戏中情。”
在蝶衣戒烟一节,第一次拍完陈凯歌就说可以了,张国荣不满意,要重拍一遍。连续拍了几次之后,他砸玻璃砸得太狠,结果把手指削去一块肉,大家都很紧张,他笑着说没关系,这一回终于拍好了。
批斗那场戏非常辛苦,连拍了两天,当时是北京最热的季节,张国荣在酷暑中穿着全套戏装,挂着大牌子,跪在火盆边声泪俱下地演了又演,结果拍完之后大病一场。
正是像张国荣这样的艺术家以“用生命演戏”的态度,对每句台词、每个表情、每个舞步、每种情感都精雕细琢,追求至极,才造就了这部影坛经典。艺术需要这种“工匠精神”,需要孜孜以求,才能达到作品与人类情感的“天人合一”。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追求的理念。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无不体现出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特别典型的是《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近乎道”。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这种惊呆众人的高超技艺,源于对牛体构造的用心钻研。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便格外小心,提高注意力,动作缓慢,把视力集中到一点……其实,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如庖丁一样,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华语电影中“匠心之作”越来越少。满屏的特效真的能抵达观众心底,为观众揭开蒙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上的那层面纱吗?大IP、大明星、大制作的力量真的能承担起电影的文化内核吗?
24年前,陈凯歌在戛纳电影节接受采访时说:
陈
凯
歌
“我对自己的文化相当自豪,我们的民族善良高贵,可我们现在却面临文化与精神认同的严重问题,人们的精神和文化正受到金钱的腐蚀,我们都成了追求金钱的混混。我的电影正是通过过去的事件表现我对现代生活的看法。”
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
空心的电影,呼唤匠人,呼唤多一些对中国人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有深入思考的电影人,多一些对生活进行贴切表达的电影作品,使人们在吃腻了影视“快餐”后,也可以去品一碗久经熬制的“清粥”,至少里面有接地气的谷香......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