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从西线无战事等5部血实系反战影视剧看尽乱世荒诞」
《西线无战事》剧照。
一台台的坦克车、一阵阵的空袭警报、一次次的战地连线播报——这是过去一年来,世人近乎习以为常的痛心场面。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战争打响,至今已经届满一年有余;美国总统拜登亦在2023年2月 20 日拜访基辅,提供 5 亿美元支持。在这之前,世界难以相信在当代社会竟会发生如此残忍的军事行动,也未曾预料战事竟会延续至 2023 年,足足打了一年之久。
随着战争时间拉长,或许人们已渐渐对乌克兰境内的血泪,逐渐感到“无感”;事实上,自开战初期,乌克兰政府官员就曾表达对于“俄乌战争常态化”之后,公众热度、支持消退的担心。
身为军事电影爱好者的我,灵机一动想到,在俄乌战争持续影响的情况下,若能够介绍几部反战片单给读者朋友参考,在连假、下班后观赏,或许就能借用影视的力量,唤醒大众对于国际人道危机的持续关注。
本文将介绍 5 部“写实系”的反战电影,透过其中的象征、剧情铺排,与读者一起回望俄乌战争的不同面向,在阅读电影的同时,也能思索在乱世中,能够如何倡议、以行动回应对和平的向往。
《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西线无战事》剧照。
Netflix 电影《西线无战事》,在此前结束的英国影艺学院奖(BAFTA)打破纪录,以 7 项获奖的成绩成为史上获得最多奖项的“非英语电影”,更增添了本片在今年奥斯卡奖的呼声!
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的《西线无战事》早已数度被改编为电影,但本片之所以能受到高度赞扬,除了电影本身相当震撼,或许也跟其“反战精神”和俄乌战争之间的呼应有极大关系。
《西线无战事》聚焦于一位 17 岁的德国少年保罗,在朋友的怂恿下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军队,在战场上看尽生离死别,体会到战争的血腥残忍。
本片彷彿就是反战电影的“懒人包”,触及人类反省战争的各种面向。第一幕先以战场上血腥残忍的死亡,还有战死军人的沾血衣物,在洗衣工厂里染红的水池,对比着政府官员异常激昂的募兵演讲,展现国族主义之荒谬——以国家之名作为光明面的号召,却掩盖黑暗面的战争死伤、出师不利的真实,只为服膺政治的意识形态。
相较于片中陆军指挥官的冷血,踏入沙场的主角保罗成为鲜明的对比。电影安排让他看见压碎躯体的坦克、烧焦肉身的喷火枪,借以让观众透过主观镜头,领略保罗眼神中的不舍、震慑,难以“旁观他人之痛苦”。于是,保罗在电影后段,不愿在肉身搏斗中杀死敌军;男主角 Felix Kammerer 的表演相当细腻,从凶狠的冲向敌人,到下刀前的迟疑,再到最后盯着敌军面容后悔、试图弥补的模样,深刻阐述了电影反对人与人之间荒谬杀戮的主旨。
有趣的是,本片更透过各式柜子、走廊等等的镜头,展现出现代战争的整齐划一,更用电吉他、纯粹的鼓声,描摹出兵战斗的热血;然而,若对比于片末每个人物都走向的悲剧性结尾,便为观众留下无限的惋惜与悲哀。
《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伊尼舍林的女妖》剧照。
第二部为读者精选的电影,是同样为今年奖季大热门的《伊尼舍林的女妖》;本片在今年的奥斯卡奖获得 9 项提名,只仅次于提名最多的《妈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故事设定于现实中不存在的“伊尼舍林”海岛,描绘 Pádraic 与 Colm 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在一夕之间变了调,只因 Colm 不再喜欢对方;电影时空亦设定于爱尔兰内战时期,暗喻当时“自家人互打”的荒谬。
本片以酒吧空间作为载体,将该处本该是轻松、好友话家常的氛围藏于背景中,对比两位主角之间的可笑仇恨。全片精髓便在于,虽然有着喜剧的情境设计,却运用两人吵架后,不停切断下来、流淌着鲜血的“手指头”,搭配上背景一再出现的内战砲声,暗示两方在盛怒状态下,失去理智的战争血腥。
电影巧妙设计 Pádraic 圈养着一头驴子,象征他自身的“驴脾气”,生气到最后,Pádraic 已然忘记自己为何生气,只用放火烧屋子这样的激烈举动,无止尽地报仇;而电影当中,他最在乎的家人、驴子,纷纷都离他而去,只因为他陷入了仇恨的轮回中。
伊尼舍林岛的黑暗氛围,就是具象化的“战争根源”象征:打到最后,谁还记得当初渐行渐远的原因?若系铃人未能解铃,恐怕就只能和电影主人翁一样,一生被困在阴郁的岛上,冤冤相报、一再溅血,永无停止之日。
《敦克尔克大行动》(Dunkirk)
克里斯多佛诺兰所执导的《敦克尔克大行动》,是第一部让我感受到“震撼教育”的反战电影。电影聚焦于一群同盟国大兵,在二战期间的法国敦克尔克(Dunkirk),面临敌军包围,若无法顺利撤退到英国,仅能孤立无援地等死。
依稀记得当年在电影院里,听着汉斯季默运用施帕音(Shepard tone)创造的无尽回响感,还有电影中一再出现的敌军轰炸巨响,佐以贯穿全片的指针滴答声,我吓得差点逃出影厅,彷彿能些微感受“创伤后症候群”的滋味。
电影以海、陆、空三线交错剪辑,把玩时间维度,从不同视角集结回大撤退行动;然而,全片却不曾出现任何一丁点来自“盟军指挥部”的视角,连电影结尾的邱吉尔名言,都只能看见报纸、听见朗诵,却未见邱吉尔本人现身。
《敦克尔克大行动》很巧妙地带领观众体验,当军人在海岸边被炸死、掩埋鲜血沾染的同袍尸体,又或是如同《苍蝇王》般争夺上船逃亡的生存机会时,后方的指挥者真的懂吗?
在战争的当下,士兵只能死命求生,用自己的方式,在时间限制下奋力活下去——那是战争最卑微的性命,却是时常被遗忘的无名英雄。
《他们不再老去》(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延续《敦克尔克大行动》与《西线无战事》中的讨论,即便士兵能够平安回到家园,熬到战争结束那天,能否回到日常生活呢?
相比于前面两部电影,以黑白呈现的《他们不再老去》相较之下少了点鲜血,但因为是纪录片,在观看时看见那些在壕沟死去的黑白遗骸,想到这些都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不免还是让人不寒而栗。
本片由《魔戒》三部曲的导演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执导,透过修复一百年前、英国在一战时留下的战地影像,并重新配音、剪接,呈现出当年战争时的暴力与荒诞。导演的爷爷过去曾经参与战事,因此本片也是他带着自身家族故事,重新谱出的时代悲歌。
《他们不再老去》之所以闪闪动人,就在于它还原了当时年轻人如何在国族主义的号召下,投入残忍的战事,在壕沟里卑微的存活;同时,亦呈现这群在战火中消磨青春的士兵,即便战胜敌国,也得面临难以回到社会的窘境。
电影影像所使用的载体——胶卷,彷彿就是这群士兵的人生写照:他们的人生在底片曝光之时,在战争的当下显影,于是便定格在凝结的时空里,不再老去、难以脱离。那是现代总体战争悲剧下,人人难以抹去的伤疤;打赢也好,打输也罢,疤痕不会淡去。
《北爱少女》(Derry Girls)
《北爱少女》海报。
片单上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来自英国的电视剧《北爱少女》,以北爱尔兰内战时的德里(Derry)为背景,聚焦一群高中生在内战纷扰下的荒谬日常。本片当中的写实,一改前文的各种浓烈鲜血,反而是家族、家庭凝聚的血浓于水,在以亲情定锚于乱世。
主角爱琳虽然在学校遇到纷纷扰扰,但幸运的她总有一群知心好友、暖心家人在一旁陪伴。故事亦触及内战时期两方对立的荒谬:主角一行人会在远行时遇到武装军队,发现好友的哥哥加入武装组织,学生甚至在象征和平的交流活动上想害死对方。
然而,全剧剧终,故事相当不意外地,将剧情收束于北爱和平条约公投,以动人的口白、蒙太奇,呈现一群成年的高中生,透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平,是一种选择。
当纷纷扰扰于仇恨,辱骂着谁该处罚谁,或许选择和平、起身反抗,就是一道出路。
在历史学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类三部曲》中,强调人类如何透过“故事”,打造出各式文明;不过,那些美好的想象、故事,在政治权力面前意外薄弱,反而被用来号召杀戮。
在现今的俄罗斯,普丁以大斯拉夫的想象促起军事行动,控制国内具有“说故事”能力的言论自由,合理化军事行动;同理,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也以一次次的演讲、故事,呼喊西方世界的关注与军事援助。
愿本篇文章的 5 部影剧故事,能够发挥同样的影响力——在俄乌战争的现在,抑或是未来的某个时刻,以自己的方式,反对战争与暴力。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