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参与电影叙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空间参与电影叙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时间:2023-06-26 17:05:47阅读:4059
与电影的“叙事空间”相比,“空间叙事”的概念往往比较趋于复杂,这个词最先出现在文学领域,一般认为“所谓的空间叙事,指的是那种不遵循因果关系、不顺着时间的线索去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这种从叙事方式角度界定…

与电影的“叙事空间”相比,“空间叙事”的概念往往比较趋于复杂,这个词最先出现在文学领域,一般认为“所谓的空间叙事,指的是那种不遵循因果关系、不顺着时间的线索去讲故事的叙事方式。”

这种从叙事方式角度界定的“空间叙事”概念过于狭窄,也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艺术。然而,在国内电影研究界,目前对于该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较早开启电影空间叙事学研究的黄德泉认为“空间叙事是指利用空间来进行叙事的行为过程”。

这个定义即是指电影将“空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来结构电影的叙事进程,包括对电影“叙事空间”的剪辑、选择、组合。

对叙事空间的延长或压缩;利用空间结构展开叙事情节;利用场景空间隐喻叙事主题;利用不同空间的交替剪辑推动叙事的发展等等。

通过对电影“空间叙事”概念的梳理,电影“空间叙事”研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空间”在电影叙事上的功能及其表现。

在长期的电影研究中,空间是一个被遮蔽的概念,往往流于电影故事展开的时空背景。

但实际上,电影对“空间”有着绝对的掌握能力,导演可以根据艺术需求对画面空间进行重构、安排,甚至是剪辑,这些空间的变幻都能改变叙事的走向。

为了产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空间的构造还影响着电影的节奏,例如大场景镜头常常让人觉得节奏缓慢,而快切的近景镜头则能让节奏加快,这类手法往往用于惊险、刺激的悬疑片。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电影空间绝不是故事背景那么简单,地理空间所带来的文化隐喻、时间空间化的叙事线索等,都能让空间在电影中充满表现能力。

其次,电影“空间叙事”还包括电影导演如何利用“空间”来达到电影叙事的目的,也即“空间”如何建构电影叙事。

“空间”参与电影叙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画面构图,李显杰曾提出过“画格空间”的概念。

他认为电影的每一个静态画格都具有空间构图上的不稳定性,即“指画格中的影像由于是对一个连续动作的中断和截取。

因此每个画格本身的构图都是不完整的、影像的状态也是非常态的”,正是由于画格的不稳定性,使得画格空间呈现出一种趋于运动的状态,这种趋动性给导演、影评人、观众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创作和解读空间。

除此以外,电影本身的摄影属性使得它可以利用画面构图产生不同的景深,从而建构一个具有纵深感的空间世界。

同一个影像画面利用景深的不同可以揭示不同的人物关系,全景深将人物有层次地安排在画面上的不同空间处,但都具有相同的清晰度。

这种画面构图一般用来交代具有复杂关系的叙事情节,因而画面信息量大。若是大光圈产生的景深,则画面的被摄主体更加突出,一般在叙事中起到强调的作用。

这两种景深形式“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和审美价值上,都丰富了片段的划分空间和时间的分切镜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电影艺术中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手段”。

场面调度,由于电影是由一系列的画格产生的动态画面,因此,除了光圈、焦距等技术上影响景深的深浅外,导演对画面人物和景物的调度也能产生不同的空间叙事效果。

所谓的场面调度主要是指导演通过一系列的布景、造型、化妆、布光、走位、演员表演、动作等来实现“对电影画面的安排和控制”。

在一个有边界的荧幕画面中,如何安排拍摄的角度,演员面对镜头的角度,色彩灯光的效果等,都直接影响了影片叙事空间的构成。

完美的场面调度不止能够还原现实的空间,还能创造出人为想象的艺术空间。蒙太奇,作为一种剪辑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叙事方式,电影通过蒙太奇手法能够对时间、空间有着极大的控制能力。

通过蒙太奇手法,电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长达几百年的故事,也能够延长或压缩天南地北的空间距离。

不同空间的剪辑组合能够起到不同的叙事效果,以好莱坞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为例。

将险境即将发生的空间镜头与主人公赶来营救的空间镜头进行交叉剪辑,为影片营造一种紧张交迫的感觉,不仅在视觉上使得影片的节奏加快,同时也能突出营救行动的险象环生。

可以看出,电影的“叙事空间”与“空间叙事”很难有完全清晰的界限。

电影的空间叙事需要在叙事空间中进行,叙事空间的建构、剪辑、组合等都是空间叙事的一种手法,从这一层面来看,空间叙事包含了叙事空间。

与此同时,“空间”作为电影构成的基本元素,一部影片一定会有叙事空间的存在,因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不能离开展开叙事的时空,但并不是每一部影片都存在空间叙事。

将“空间”参与电影叙事,并作为一种叙事手段,需要考验作者导演精深的电影叙事能力。基于此,本论题的开展综合了多视角的研究,从叙事空间——社会文化研究方。

以空间隐喻电影叙事主题,梳理了管虎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地域空间,并阐明其背后的文化表征。

其次,从空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功能等方面:论述管虎电影如何利用空间展开叙事活动。

最后从电影的视听语言方面:从画面、声音、色彩等角度论述管虎如何使用电影语言来建构电影中独特的艺术空间。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

电影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一大分支同样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时间”到“空间”的转向。

在电影诞生之初,使用影片来讲述故事的想法便随即产生,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影片最初的叙事方法非常简单。

以《水浇园丁》为例,影片只有一个时空单元,只用一个镜头拍摄,叙事的内容也仅为一个单一的行动。换句话说,电影早期的叙事是在模仿经典戏剧叙事所采用的“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三一律原则。

此时的电影,叙事时间与现实时间一样,没能起到干预叙事的作用,电影的空间仅仅作为故事的发生地点,以故事背景的方式存在,缺乏一定的叙事表现力。

然而,纵观整个世界电影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确立起来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经典叙事模式、

逐渐将叙事时间确定为整个电影叙事活动的关键元素,至此,时间作为电影叙事的决定性因素,一直引领着整个电影美学的发展和研究。

直到当代,随着影像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传播技术等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视觉图像”时代。

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后现代、空间和视觉文化转向之时,电影叙事同样也经历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空间革命。

首先是,有声电影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时空结构,电影真正成为了视听一体的综合表现性艺术。

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由于声音诉诸人的另外一种感官模式,视觉伴随有听觉的因素,使得观赏者的注意力大为增强,这实际上是心理空间上的增强。

其次,由于声音本身的持续,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造型感,影响了电影的节奏与剪辑,使空间之间的转换更加流畅,更能够为时间服务。

再者,声音丰富了电影的语言和类型,产生了创造不同的叙事形式的可能性,亦即创造了自足的声音空间”。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随后出现的彩色电影、3D电影等都在不断突破着以时间为主导的叙事策略。

世界原本就是五颜六色的,不同的色彩所蕴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电影对色彩的运用,赋予了电影空间新的意义,还原了现实生活的本原。

3D技术结合宽银幕技术,使得电影的观看达到了“身临其境”的空间感。电影叙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呈现出时间弱化的空间革命,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奇观化的影像、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叙事,逐渐打破时间对电影叙事的主导。

作为人类第七艺术的电影,其本质上是人们对丰富的现实生活的能动投射,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空间。海阔在《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一书中,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

从形式、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电影空间转向的特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电影的空间结构已经由以时间为主导的线性结构转变为空间主导的平面化结构。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时空体空间”“快感空间”“破碎空间”等新的概念,皆旨在说明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趋势。

无疑,当代电影叙事正出现一股空间转向的热潮,而引起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正如福柯所言“今天,遮挡我们视线以致辨识不清诸种结果的,是空间而不是时间;表现最能发人深思而诡谲多变的理论世界的,是‘地理学的创造’,而不是‘历史的创造’”。

电影是当代艺术中最能表现空间的艺术,它不仅蕴含和很多空间符号,它“摄影”的本性使得它能记录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论真实还是虚拟的空间。

戴维˙哈维就认为“在所有艺术形式中,电影是最有活力、最具包容性、最有效地处理纠缠不清的时空主题的途径。影像的连续运用、闪回的能力、时间和空间的跨越。

使电影从常规的约束中摆脱出来,虽然归根到底它只是投射在平面银幕的封闭空间里的一个景象而已”。

总之,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主要表现为“空间”元素在电影中的表现力逐渐提升,电影的叙事线索也由时间转向为“空间”。

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特征是一种纵向的时间模式,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时代,这种时间模式逐渐向平面的空间模式转变。

这种转变无意于彻底消灭时间的痕迹,而是将从前被遮蔽的空间重新搬上历史舞台。在当代的各种艺术门类中,可以说电影对“空间”的表现和阐释能力是最佳的,并蕴藏着无限的空间生产可能。

因此,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整个叙事美学在当代发生的一大思潮转向,这个转向首先始于形式,随后再到内容,最后延伸至意义,逐渐成为了电影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文化变革。

管虎的电影创作历程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可以说与整个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是相契合的。总体而言。

“空间”在管虎电影中的表现,从早期作为叙事背景的“空间”到有意识的“空间”叙事,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虽然管虎的影片没有好莱坞式的宏大场面,也没有吸引观众眼球的奇观化影像,他更多的是从现实主义着手以小人物的碎片化生活片段,洞见历史社会的发展现状,那种传统的经典线性时间叙事很少出现在管虎的电影中。

从2009年开始,管虎拍摄的具有黑色荒诞喜剧风格的电影《斗牛》,他的这种扰乱叙事时间的叙事手法开始变得炉火纯青,以至于到他近年来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八佰》《金刚川》等。

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情节构造,都能明显感受到其突出“空间”元素的拍摄意向,并显示出了独特的管式风格。

因此,在展开这一系列的研究之前,需要对管虎的电影创作有一个简要的梳理,由于管虎的电影创作颇丰,所以对其创作历程的梳理主要围绕“空间”这一元素进行展开,以期管窥管虎电影的整个创作历程。

管虎电影空间叙事创作历程。谈论管虎离不开对一个特殊创作群体——“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关照,第六代电影导演一般被认为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影视院校。

并于9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一批电影创作者,代表成员主要有张元、王小帅、胡雪杨、何建军、姜文、娄烨、管虎、路学长,也包括了90年代才毕业的金琛、李虹等。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的创作群体。

他们在当代中国影坛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趋势或电影现象”。与第五代导演相比,最为明显的特征是。

第六代导演普遍从具有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生命个体的日常生活形态,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美学。

管虎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一员,他的电影既有第六代导演普遍的从宏大叙事挣脱转向个人生命体验的文化转型特征,也有其个人鲜明独特的影像风格。

他的电影在小人物的生命体验中融入了社会和历史的改革变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中,对生命价值及人生意义进行了新的思考。

一、作为叙事背景的空间管虎,1968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艺术世家,父亲管宗祥曾是国内著名演员,出演过《小兵张嘎》《梨园传奇》等经典影视作品,母亲于黛琴则是著名的国家一级话剧演员。

在这样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下,管虎从小便培养出了潇洒不羁的性格,对电影、摇滚乐等艺术产生了很高的热忱。

1991年,管虎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随后第二年自己筹资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头发乱了》,并以此片走进大众视野。

管虎从开始创作一直到2000年,一共拍摄了5部影视作品,《头发乱了》(1992)、《浪漫街头》(1996)《超级城市》之《夜行人》(1997)、《再见,我们的1948》(1999)、《上车,走吧!》(2000)。

这一阶段的电影创作可以视为管虎电影创作的起步期,“空间”在管虎的电影中大都只作为叙事背景,较少有隐喻和参与叙事的成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许多创作者和艺术家纷纷效仿国外创作了一批具有后现代主义气质的文艺作品。

第六代导演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催动下,无论是在电影主题还是个人化的表达上,都充满了颠覆权威的特征。

甚至有学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进入影坛,是对第五代导演举行告别礼,并且是以对他们的反叛和突围的姿态而完成自己的成年式的”。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