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批评家|黄德海隐秘的世界

时间:2022-08-31 15:58:43阅读:741
编者按创作与批评,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轴。文学创作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批评的繁荣,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学批评家的付出。1998年,《南方文坛》推出“今日批评家”栏目,至今已推介百余名批评家。不同个性的批评家以其敏…
  • 黄沾(JamesJ.S.Wong),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广州,原名黄湛森,中国香港词曲家、作家…

编者按

创作与批评,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轴。文学创作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批评的繁荣,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学批评家的付出。1998年,《南方文坛》推出“今日批评家”栏目,至今已推介百余名批评家。不同个性的批评家以其敏锐犀利、才情思力、灵动丰盈言说着“我的批评观”,上百篇文章累积形成了一种敏感鲜活、富有生气才情的批评文风。

1 今日批评家

黄德海(拍摄时间:2015年)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著有《世间文章》《诗经消息》《书到今生读已迟》等。

我的批评观

隐秘的世界

黄德海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阅读重点是美学,循着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开列的书单,每天规定自己读起码多少页数的“原典”。当时的想法是,等有一天把这些美学或文学理论的原典全读过一遍,我必将获得开启文学之门的秘密钥匙,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那些原典却并未因一个少年的朦胧梦想就轻易打开自己厚重的大门,文学作品里的珍宝也没有因为我自以为是的努力就让我看到光辉。过了一段时间,滥读原典的副作用发作,我不光没有读懂那些大书,甚至连阅读平常书籍的乐趣都失去了。有一阵,我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质疑,竟有段时间废书不观,就更不用谈写作了。

等我在社会里滚过一遭,远兜远转地回到文学评论的时候,半是因为读过的旧理论多已遗忘,半是因为疏于学习蜂拥而至的新理论,这重新开始的写作试验,让我颇为紧张,以致有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好在,欧阳修和苏轼的一个相关故事及时鼓励了我。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作《雪》诗,自注:“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字,皆请勿用。”后苏轼效其作《聚星堂雪并叙》,有句言:“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计持寸铁。”白战,即空手作战。虽不像这对师徒一样有而不用,只是腹内原来草莽,但既然已经忘掉了曾经读过的理论,我也就顺势紧紧胆色,试着白手不持寸铁,与作品素面相对,从其本身发现秀异之处。

这个欣慨交心的写作过程,幸赖,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能给人些许鼓舞——并像有朋友期望的那样,形象,爽利。

文章刊登于《南方文坛》2015年第1期

批评家印象记

记黄德海

张新颖

黄德海这人,有迂和执的一面。他是我最早带的研究生,毕业许多年了, 还把我当老师,与现在教育形式的师生关系不太符合。很多人做得比他好, 毕业了,师生关系就结束了,本该如此。这话听着像发牢骚,还真不是,因为我做老师的时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亲切,不会打成一片,坐在一起说话常出现间隙过长的沉默,令学生颇感压力和不自在;学业结束,各奔前程,也各有其难要应付,少些牵扯,相忘江湖,用力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大义。

因为这层关系没有断,我这被动性格的人也就隔了一点距离,留心德海毕业以后的情形。让我不断高兴的是,他读书读得是越来越好了。当初他来我这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读书算多,当然是比起同龄人来说。读得杂,也不知深浅, 有明白的地方也有糊涂的地方,我看好的也正是这些。他那时候写文章给我看, 我挑剔说,要写得清楚一点,简洁一点,语言上讲究一点。他用心,把话当话听。

离开我这里,他才真正开始了明显的进步。说实话,这不容易。这是把读书一直当回事的人才可能做到的。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缘,就是他走进了张文江老师的课堂。张文江老师的课堂是在自家的客厅里,每周一次,来听讲的人职业不同,有教无类,年龄差不少,流动性也不小。黄德海大概是最忠实的, 听了有多长时间?十年有吧?听讲之外,德海还帮着做些事,如录音、整理讲稿, 协助文江老师整理文江老师的老师潘雨廷先生的稿子,不惮烦劳,得益其中。这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日积之而不足,月累之亦不足,但一年一年,时间长了,就慢慢有了。幸亏德海并非太机灵的人,下得了笨功夫,也就能得到一些笨功夫的益处。

吴亮老师办《上海文化》,手下两个年轻人,逼着他们写文章,这一逼, 真给逼出来了。刚开始张定浩、黄德海还不好意思全用本名上自己的刊物,后来大概觉得遮遮掩掩也不是长久之策,干脆开了个栏目叫“本刊观察”,每期亮相, 很是抢眼。吴亮这一招厉害啊,给了年轻人发挥的空间,培养了人,又把刊物办得有声有色,有个性。现在又有更年轻的项静加入,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我每期看《上海文化》,读他们的文章,感受向上的生气;这个刊物常常连载张文江老师的讲稿,我每见必读,读必有得,心里有时想,这一篇篇的讲稿都是德海编发的,他一定有更多的体会。

话说“书间消息”最近的一篇,谈我的书《沈从文的后半生》,要发表了, 周毅才告诉我有这么篇文章。这俩人一个月前商量了这么个题目,我后来知道这两三千字折磨了德海一个月。谈自己老师的书,说好涉嫌吹捧,说不好怕老师不高兴,德海会为这样的问题纠结,也就是德海了。避开这纠结其实也容易, 就谈谈沈从文吧。我读到结尾,看到这样的话,顿生凛然:在不绝如缕的人间消息中,“觉察到时间不同寻常的力量,以及它壁立千仞的冷峻”。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

文章刊登于《南方文坛》2015年第1期

1 延伸阅读

《批评家印象记》

张燕玲,张萍 主编

作家出版社 2019年09月

《我的批评观》

张燕玲,张萍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01月

更多精彩:

今日批评家 | 张立群:历史的态度

今日批评家 | 张定浩:过去与现在之间

今日批评家 | 柳冬妩:诚实的批评

今日批评家 | 董迎春:语言本体的书写

今日批评家 | 岳雯:沉默所在

今日批评家 | 傅逸尘:批评当随时代

今日批评家 | 郭冰茹:走笔至此

今日批评家 | 何英:批评的“纯真之眼”

今日批评家 | 何同彬:批评的敌意

今日批评家 | 刘大先:规则改变

今日批评家 | 王迅:文学批评的生命维度

今日批评家 | 夏烈:自圆其说——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刘铁群:慢下来,阅读吧

今日批评家 | 杨光祖:批评是一种致敬

今日批评家 | 郭艳:从窗帘背后延伸的眼神

今日批评家 | 黄轶:内省的力量

今日批评家 | 李东华:我的儿童文学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房伟:批评的自白书

今日批评家 | 谭旭东:批评从何处起步

今日批评家 | 胡传吉:对文字的某种理解

今日批评家 | 刘春:因为爱,所以写

今日批评家 | 黄平:“改革”时代的“文学”

今日批评家 | 马季:见证·思考·立言

今日批评家 | 刘复生:为了聚会的告别

今日批评家 | 冉隆中:田野调查式的批评写作

今日批评家 | 李凤亮:学理·才情·问题意识

今日批评家 | 张柱林:文学花园和外面的世界

今日批评家 | 李遇春:从阐释到实证

今日批评家 | 毛尖:批评,或者说,所有的文学任务

今日批评家 | 何平:批评的自我批评

今日批评家 | 梁鸿: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今日批评家 | 霍俊明:呼唤“纯棉”的诗歌批评

今日批评家 | 申霞艳:批评是对另一种生活的思念

今日批评家 | 周立民:做一个快乐的阅读者

今日批评家 | 张莉:“以人的声音说话”

今日批评家 | 李云雷:批评的“泥土”

今日批评家 | 金理:“新鲜的第一眼”与“生命的具体性”

今日批评家 | 杨庆祥:作为“去魅”的文学批评

今日批评家 | 张光芒:批评家应该批评什么?

今日批评家 | 牛学智:一个可以当作主体论的问题

今日批评家 | 何言宏:介入的批评——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张宗刚: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李丹梦: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贺仲明:心灵的对话

今日批评家 | 王晓渔:一个文学票友的阅读观

今日批评家 | 张学昕:批评是一种心灵的到达

今日批评家 | 姚晓雷:用心去和批评对象对话

今日批评家 | 路文彬:批评是一种倾听

今日批评家 | 李静:卑从的艺术与自由的艺术

今日批评家 | 王兆胜:尽善尽美——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赵勇:批评的处境与困境

今日批评家 | 刘志荣:听音寻路

今日批评家 | 邵燕君:直言精神·专业品格

今日批评家 | 李美皆: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张念:批评、偏见与傲慢

今日批评家 | 贺桂梅:人文学者的想象力

今日批评家 | 黄发有:因为尊重,所以苛求

今日批评家 | 臧棣:诗歌反对常识

今日批评家 | 林舟:批评就是读后感

今日批评家 | 张清华:像西绪弗斯一样

今日批评家 | 张闳批评札记

今日批评家 | 李建军:真正的批评及我们需要的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 王光东:“信”与一种存在方式

今日批评家 | 黄伟林:有“人气”的批评

今日批评家 | 汪政、晓华: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何向阳: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葛红兵: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杨扬: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施战军:爱与敬而远之

今日批评家 | 罗岗:“批评”的现代意义

今日批评家 | 戴锦华: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吴俊:发现被遮蔽的东西

今日批评家 | 程文超:不当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 张柠:我的批评格言

今日批评家 | 王彬彬:“职业批评家”的消失

今日批评家 | 洪治纲:自我的发现与确认

今日批评家 | 旷新年:批评如何成为可能?

今日批评家 | 张新颖:说出我要说的话

今日批评家 | 李洁非:九十年代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 孟繁华:文学批评的“有用”与“无用”

今日批评家 | 王干:批评的使命

今日批评家 | 郜元宝:通向传统和理性之路

今日批评家 | 陈晓明:我的批评观

今日批评家 | 南帆:低调的乐观

二审:王杨

三审:陈涛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