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为什么受欢迎「相比较于其他抗日剧亮剑为何能有这么大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一提起《亮剑》这部电视剧,很多人都对赞不绝口。这部电视剧绝对是我国战争题材中一部开创意义的电视剧,在之前的电视剧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鲜明特色有血有肉的军人?他们聪明又狡诈,他们粗暴但勇忍,他们是八路军的高级干部但是身上却有一股有别于异样的草莽英雄气息。
亮剑之前的电视剧人物大都住这种塑造英雄形象,勇敢倔强甚至会接近一种神话的描述(抗日神剧也就是从这来的),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那究竟少了点什么,我觉得正是少了对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特殊一面的描述。
而亮剑塑造出来的李云龙,这是我到现在最喜欢的军旅题材人物,没有之一。不但喜欢他的勇敢,也喜欢他的坚韧,更喜欢他的兄弟义气喜欢他的粗中有细。他是一个草莽英雄,懂得运用谋略甚至还有一丝狡诈的气息。
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女人和被屠杀的老百姓,冒着抗命的风险进攻平安县城,虽然违抗命令,但是战役最终确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兄弟不顾上级的命令和同僚的阻止,下令进攻山寨,将杀害和尚的土匪(此时这波土匪即将接受共产党的改编)斩首。他可以为了自己的战友之身犯险,将自己的政委背出敌人的包围圈。他可以在抗战时和楚云飞出生入死,也可以在战场上对自己曾经的兄弟剑拔弩张毫不退让。在他身上,除了能看到革命军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我还看到一种义气。面对说了不到100句话而永别人世的秀芹,他再也没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也会发脾气,冲自己最好的战友政委,冲自己最好的兄弟和尚。草莽英雄,可爱可敬。
除了李云龙这个成功的人物外,剧中的其他地方也是非常让人称赞的。比如:
1、日本人是全程讲日语的;
2、八路军也从来没有“超神”;
3、国民党军队也在抗日;
4、 山本对于特种部队的观点真的很超前, 还是那句话各为其主, 也不能否认人家优秀, 老实说 ,楚云飞真的塑造得相当优秀,身为一个军人 ,国家>信仰 ,有血有肉。
其实这部戏除了尊重观众智商,主演演技大爆发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导演通过细节将抗日的艰辛拍了出来。
先举一个例子: 在独立团一次突围后,包围圈内只剩下了骑兵连。
导演花了将近半集的时间描述骑兵连与日军骑兵营的四次正面交锋:
第一次,面对日军上百人的骑兵营包围,全连的人摆好阵形,几十匹战马一字排开,每位战士持刀骑在马上,气势汹汹。战场飞沙走石,枯树烈日,一片肃杀。此时连长孙德胜把军刀竖立,作出冲锋的气势,提起底气,下达军令“骑兵连,进攻!”(这句话是重点)。话音一落,骑兵将士高喊杀敌,百马齐嘶,全连策马向前,扬起一阵黄沙。同时日军也举刀向前与骑兵连短兵相接。人鸣马嘶,刀光剑影,一轮下来独立团骑兵连死亡过半。
第二次,剩下的人调转马头,重新摆好阵形,连长立起军刀,下达军令:“骑兵连,进攻”。全连策马向前。同时日军也向前与骑兵连短兵相接。人鸣马嘶,刀光剑影,第二轮下来独立团骑兵连只剩下几个人。
第三次,剩下的七八个人面对人数上百的日军骑兵战士,依然没有一个退缩,大家依然摆好阵形(其实这个时候这么点人已经成不了阵形的)。连长立起军刀,向前一指,喊“骑兵连,进攻!”。全连策马向前。同时日军也向前与骑兵连短兵相接。在这次交锋中,除连长外,所有将士阵亡,连长被砍掉一只手臂。
第四次,也是最高潮的部分,在所有身边的人都阵亡,且自己被砍掉一只胳膊的情况下,孙德胜自己一个人就代表个整个骑兵连。镜头从连长背后向日军扫去,人数上的对比异常强烈,直接用镜头语言说出了一句“虽千万人,吾往矣”。然后镜头对准了连长的马,马蹄开始踏沙,剑拔弩张。此时队长孙德胜,举起军刀,面对上百人的敌人,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对全连下达军令:“骑兵连,进攻!”。喊声未落,背景主题乐响起。连长只身一人,策马前进,同时日军整个营也发动攻击,浩浩荡荡。两军相接,一刀砍下,连长阵亡。之后战场上便只有了连长的马匹。 如此悲怆且有震撼力的镜头片段,在以往的国产电视剧里是从来没有的。
李云龙多次提到的亮剑精神是怎么说的:“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而最后的镜头语言应用美到了极致: 通过连长一个人和整个骑兵营的对比,表现出对手的强大,不可战胜。孙德胜断了一只手,明知不敌,也不投降。然后立起马刀,代表亮剑。主题升华至此完成。 可以说导演的这种功力,真的不是用好演员的演技,或者精密的道具就能代替的。
最后,用一首《亮剑》的诗句来总结。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