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不同时期创作的四部动画电影为传统文化带来了什么
前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除了鲜活的人物以外,《西游记》的文化精髓、内涵哲理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京剧、电视剧、电影再到动画,中国人的《西游记》情结从古至今没有改变。
一、《铁扇公主》:中西文化的碰撞1941年,万氏兄弟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在万氏兄弟早期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实践中,从中国民间最广泛流传的剪纸、皮影和连环画中寻找创作资源,以其造型的民族色彩和表演的民族风格,形成一种紧密相连的民族化结构,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探索之路。
《铁扇公主》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同时也借鉴和融合了一些西方元素,它既有中式的人物外形与核心思想,也有西式的夸张动态和表现手法,既有中国画式的层峦叠嶂、庙宇建筑,也有西方世界的高大城堡。
作为孙悟空初次亮相之作,《铁扇公主》用一种美国化的方式将其呈现为“东方米老鼠”,迪士尼风格的调皮滑稽是孙悟空在1941年的基本表情。
不难看出,《铁扇公主》里的孙悟空与美国动画中的米老鼠极为相似,巨大的脑袋和细小的身体,行为方式也像极了米老鼠,上蹿下跳憨态可掬,这是美国动画对万籁鸣初期创作影响的体现。
除此以外,影片其他角色大都是中国传统造型,铁扇公主是典型中国古代女性的装扮装束,一招一式都是花木兰式的英姿飒爽,唐僧、八戒、沙僧的形象在细节设计上凸显一些趣味性。
例如猪八戒的耳朵可以当扇子,沙僧说话不利索,这些形象设计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绘画和戏曲的人物造型。
片中其他形象的设计也充分凸显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影片把火焰山拟人化为炎魔的形象,火焰恶魔这个形象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恶鬼面具,对于恶鬼,中国民间有很多传说,炎魔的形象具有代表性,万籁鸣以此实现了自己对魔鬼的民族化想象。
整体来看,《铁扇公主》在角色造型上没有树立起经典,主要原因在于文化选择需要一个过程,并不能够一蹴而就。
在环境造型上,《铁扇公主》也充分体现出较多的中国特色,国画式的山水和建筑,加之影片本身是黑白画面,画面活像一幅幅中国传统山水画,令人意外的是,片尾出现了一座城堡,这座城堡是对唐三藏去往的西天的一种视觉化呈现,这座西方城堡与影片大部分的东方环境形成了反差,这显然是创作者有意为之。
《铁扇公主》既有强烈的中国元素,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动画电影诞生之初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
二、《大闹天宫》:民族戏曲文化的载体不同于《铁扇公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宫》完美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特征,具备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表现力。
万籁鸣说:“中国美术电影艺术的民族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美术片创作中的具体反映,它既表现在美术片的内容上,也表现在它的艺术形式上。”
戏曲元素和动画的结合在《大闹天宫》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场景设计大量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从造型设计到意境传达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角色形象设计以戏曲脸谱、传统年画等为参考,充满着中国传统民俗韵味,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提炼、概括与再创作。
与中国戏曲艺术元素的完美嫁接是《大闹天宫》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其作为中国学派动画代表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孙悟空的出场,与戏曲舞台上人物出场亮相的手法别无二致:小猴们将水像帘幕一样掀开,镜头推进,远景中的孙悟空出现,最后中近景一个精彩的亮相。整部影片的音乐元素就像戏曲舞台上的锣鼓伴奏,不绝于耳。
例如,大圣到东海龙王处讨要金箍棒时的打斗场面,与二郎神不断变化相互掣肘的精彩段落,戏曲锣鼓点不仅带来影片节奏和情绪的变化,更将《大闹天宫》的戏曲感凸显得淋漓尽致。
场景设计亦显现出浓郁的中国风,天宫的景象符合中国人对天上景象的充分想象,彩虹为桥,地毯为路,麒麟、怪兽等位列两侧,宫殿高高在上,躲藏在祥云中,闪着金灿灿的光芒,大量祥云造型的运用,中国山水、传统绘画的意境和效果,色彩艳丽但并不夸张。
孙悟空的形象设计进行了彻底的改头换面:头戴软帽,长腿细腰,腰系虎皮围裙,脚蹬黑色长靴,身材修长灵活又富有能量,配上大圣的仙桃脸,彰显出了浓郁的年画特色和装饰色彩。
而以玉帝为首的天庭官员,参考了民间年画的神仙形象,肥头大耳,白面华服,修长精致的手指与富态的双下巴,配上低垂的眉眼透露出慵懒的姿态,白色的面部和那两撇胡子显示出了玉帝的奸诈,腮上两点红又透出了一丝滑稽的感觉。
而其他神仙如哪吒,白白胖胖孩童模样却有一双三角眼与竖立的眉毛,目露凶光嘴角下垂,其父亲李天王则借鉴了年画、国画、壁画的造型特点,威严之下透露出对下界盛气凌人的姿态。
总体来说,《大闹天宫》中的天庭众神作为孙悟空的对立面,都被一定程度的丑化与恶魔化了,就连美丽的七仙女,由于对孙悟空的指责,也让人觉得空有其表,七仙女的形象设计充分借鉴了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婀娜轻盈,身披彩带,姿态优美,形象美感远远超越了《铁扇公主》的造型设计。
《大闹天宫》创造了中国动画片输出的最高纪录,到1984年为止,已在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并且盛况不衰。这一时期,中国美术电影的民族风格体系已经成熟,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学派”。
《大闹天宫》在中国动画电影历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它将中国的民族艺术和文化元素完美集中地呈现出来,使中国动画创作达到一个美学高峰,也让世界观众看到了中国动画的独特视觉想象,是一块儿民族文化和艺术瑰宝。
三、《金猴降妖》: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金猴降妖》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处在改革的浪潮当中,时代的变迁加之观念的更新,使《金猴降妖》呈现出一定的现代化风格,具体体现在影片的画面风格与配乐处理上。
画面采用比较写实自然的场景表现手法,并使用了更多的黑色,与《大闹天宫》色彩饱和度偏高的装饰性绘画风格相比,《金猴降妖》更加自然清新,在配乐方面,使用了西方乐器电子琴,这种乐器产生的视听效果无疑是极具现代感的。
《金猴降妖》在角色的形象设计上延续了《大闹天宫》,孙悟空的形象几乎没有改变,只是看上去成熟了,像足了一个成年人。影片的人物亮点是白骨精及其变化的三个人物形象,不论是村姑、孩童还是老翁,都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人物形象,都非常写实生动。
《金猴降妖》的绘画风格有很强的现代感,影片并没有像其他传统动画那样采用饱和度很高的色彩和明亮的色调,而是用了较多的灰色调甚至是阴暗的黑色来营造一种恐怖和阴森的氛围,称得上是一部暗黑风格的动画电影。
尤其是白骨精变化的段落,黑色昏暗的山洞里,白骨精在一块儿大石头前变化成村姑,整个场景以黑色和蓝灰色为主,画面中只有少量的亮色和红色,再配上诡异的背景音乐,更加凸显出白骨精的狡猾邪恶,整个段落处理得富有诗意,极富想象力。
影片出现的大量山洞以及庙宇等环境,强烈表现出妖魔鬼怪应有的环境氛围,色彩处理自然,绘画风格细腻,凸显出强烈的写实风格。
《金猴降妖》部分使用了电子琴配乐,当时使用西方乐器为影片配乐尚存有争议,但导演特伟选择了探索,站在当下的立场来看,中国动画需要与世界动画接轨,音乐不分国界。
具有很强的探索价值,寻求与世界动画的接轨,是一部不能被忽略的中国动画电影的精品。
四、《大圣归来》:民族元素的继承与革新《大闹天宫》《金猴降妖》之后的三十年里,并没有一部深入人心的西游题材动画作品问世,而《大圣归来》无疑填补了这一遗憾。
《大圣归来》拍摄于中国电影市场风生水起、大片云集的时代,作为一部动画电影,想要在如火如荼的电影市场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这部影片将京剧、皮影戏、民间传说等传统元素和3D技术、故事改编等创新思维完美结合,呈现出一部风格迥异又耐人寻味的新西游故事。
因此,《大圣归来》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绝佳的口碑。
除了对传统的注重,《大圣归来》对孙悟空塑造的成功显现出其革新意识,打破了《大闹天宫》和《金猴降妖》中经典孙悟空形象并非易事。
在角色形象上,孙悟空改变很多,鞋拔子脸、满身鬃毛、尖嘴獠牙,行为方式上更多展现出作为猴性的一面。
例如,被山神追赶,吓得四肢爬行奔跑,五行山下解脱,在丛林里兴奋地穿梭等,动物属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与外形上的创新相比,《大圣归来》对孙悟空的重新定义更显露出无穷的价值,孙悟空在荧幕中第一次失去法力,光华褪去,威风不在,穿着破烂,比起美猴王齐天大圣更像一只马脸野猴子,他郁闷过、沉沦过,但同时也被江流儿唤醒了斗志与温柔的心,最终实现个人升华。
《大圣归来》挣脱了传统《西游记》的枷锁,找到了一种与当代观众更加亲近的叙事方式。
对故事和人物的重新建构显现出《大圣归来》的创新意识和现代色彩。这个故事不是简单的降妖除魔、历尽艰险,而是以更加现代的视角赋予了故事更多的含义,也赋予了孙悟空更多的人性色彩。
《大圣归来》预示了中国动画电影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即借助于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将民族文化、中国元素、审美诉求完美融合。
结论《西游记》作为一个文化标志,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尤其在日本,孙悟空是很多经典形象的源头,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在看完万籁鸣的《铁扇公主》后非常震惊,并由此走上了漫画家的道路。
民族文化通过动画的形式被推广和传播,中国动画电影在自身的发展中不仅自觉地将中国文化精髓融入其中,也通过自身的品质将民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需要一批像《大圣归来》这样的动画精品不断涌现,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先进的动画理念和制作水准结合起来,拍摄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动画作品,是中国新一代动画制作者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