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什么总失败(诸葛亮为什么死后姜维才北伐中原)

时间:2022-08-31 01:01:02阅读:4935
众所周知,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恩,在辅佐蜀后主刘禅期间,先后六出祁山伐魏,虽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被后人所称赞。无独有偶,诸葛亮病逝后,他指定的接班人姜维也…

众所周知,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恩,在辅佐蜀后主刘禅期间,先后六出祁山伐魏,虽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被后人所称赞。

无独有偶,诸葛亮病逝后,他指定的接班人姜维也不甘落后,他先后从公元247年到262年,在十五年中进行了九次伐魏,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九伐中原”。

第一次北伐。时间在公元元247年。姜维率军“出陇西、南安、金城(均在今甘肃东部)界,与魏国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今甘肃东部)”。这次战争中“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今四川新都)”。

第二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49年。姜维遣部将廖化进取洮城(今甘肃岷县),结果是魏将邓艾“先自据城,得以不败”,姜维等不克而还。

第三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50年。姜维“复出西平”(今青海西宁),诱羌胡以为羽翼,又与郭准战于洮西结果是“不克而还”。

第四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53年。这年费祎已死;姜维获得了更大的兵权,他亲率蜀军“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西和),经董亭(今甘肃天水),围南安”。最后是“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

第五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54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结果是魏“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第六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55年。姜维出狄道,结果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钟题(今甘肃临洮西南)”。

第七次北伐。间在公元256年。姜维与魏将邓艾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东南),由于蜀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不至,结果姜维大败,蜀军“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姜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

第八次北伐,时间是公元257年。姜维乘魏将诸葛诞反于准南,亲率数万蜀军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西南)。魏将邓艾、司马望合兵相拒,结果是“细数下挑战,望、艾不应”。后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还成都。

第九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62年。姜维率兵“出侯和”与邓艾相拒。后“为邓艾所破,还住杳中(今甘肃舟曲以西、岷县以南)”。

以上是九伐中原的经过,具体战绩是胜三次,败二次,不克而还四次。总的说来还是胜多败少,并不是“屡败不止”。

虽然战绩并不理想,增加了国家的消耗和人民的负担,却没有达到预总定的目标。但是不进行征伐魏国的战争,后果又会怎样呢?

所以姜维在国力衰弱的情况下,仍然勉乎其力,腰次组织北伐,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其实是在寻求挽救蜀汉灭亡的自救之道。这也不是姜维的发明,它是诸葛亮生前一直在执行的既定方针。

所以从蜀汉的立场看,九伐中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面临强魏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仍不失为一条符合攻势防御方针的自救之策。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