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从杂志科幻世界到流浪地球2中国科幻电影简史」
在《流浪地球2》成都路演现场,有一位老人眼中泛着泪光,激动地说道:“你们做的工作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感觉是到了中国科幻的天花板”。这位老人家正是杂志《科幻世界》的创始人谭楷先生。那么,这本杂志跟《流浪地球》乃至《三体》究竟是什么关系,我国的科幻电影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曾经进行过几次拍摄科幻影片的尝试,包括《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小太阳》(1963)与《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这几部作品虽然内容上有所突破,几乎都是在市场反映平平的效果下中断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虽然出现了一批具有科幻元素的影片,但这些影片大多是国营电影制片厂在市场转型的巨大压力下,为了与电视和录像竞争而匆忙摸索出的混合类型片。
比如1988年的电影《合成人》、《霹雳贝贝》,1989年的电影《凶宅美人头》
1990年的电影《大气层消失》、《魔表》1991年的《隐身博士》
这些影片虽然在思想、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却因为不到五毛的特效以及制作上粗制滥造并没有形成市场的发酵。至关重要的是,既然号称科幻电影,其中的科幻元素又缺乏高质量的科幻文学进行支撑。
更要命的是,当年的导演们会莫名其妙地在电影中添加诸如伦理、爱情等各种类型元素,甚至还会夹带“气功”这种土特产,这种不伦不类的科幻电影最终沦为了大杂烩。当90年代中期好莱坞进入中国市场以后,自然难逃被迅速淘汰的结局。
我国的电影院线从1994年开始向好莱坞开放,来自美国电影工业的科幻大片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接吊打了本土几乎所有的类型影片。
拍摄于1994《真实的谎言》在1995年登录本土电影市场,一个叫施瓦辛格的男人一边用高科技武器,一边跟妹子跳着热舞,在完成危险任务的同时还把钱给挣了。这部电影取得的现象级佳绩,丝毫不亚于他那壮硕的肌肉,直接在我国电影市场定义了什么叫做“好莱坞大片”。
1995年的《未来水世界》,1998年《天地大冲撞》同样引发了地震级播放效应,好莱坞大片进一步站稳脚跟。
尝到甜头的好莱坞在1999年到2005年之间又相继向我国电影市场输送了《星球大战前传》系列,《黑客帝国》系列,《终结者》系列,《变形金刚》系列。本就营养不良的本土科幻片在市场的冲击下,几乎全军覆没。
在好莱坞大片攻城略地之际,国产电影《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中国自己的大片同样被纳入了全球电影工业的布局。西方影视工业,扮演了当下和未来的主导,为全世界呈现明日科技的样貌;要在国际商业片市场上分一杯羹的中国作品,则竞相把东方呈现为属于神秘过往、武侠传奇的边缘之地。
在美国科幻片强势席卷,国产科幻片节节败退的日子里,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却在低谷中苦苦支撑。仅存科幻文学杂志《科学文艺》居然成了最后的防守阵地。这本杂志在1989年改名为《奇谈》,1991年改名《科幻世界》。
三、国产科幻的绝地反击
谁也没想到,区区一本杂志居然成为了中国科幻最后的阵地。在这片狭小的土壤中,居然培养出了王晋康、何夕、韩松、刘慈欣等新一代科幻作家,并逐步催生出一个科幻杂志群体。
伴随着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问世,在21世纪初,《科幻世界》抵达发行量顶峰,市面上也出现了近十家其他专业科幻杂志出现。然而,在好莱坞的强势碾压下,本土科幻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上依然是毫无吸引力。
1995年,王晋康带着作品《生命之歌》去西安电影制片厂寻求合作,却被告知资金紧张,需要他自己负担200万元人民币。后来,2009年刘慈欣以白菜价卖出了《三体》的全部改编版权。
尽管这部作品当时已经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却只有一位导演来找过他,他觉得“如果我当时不卖出《三体》的改编权,可能永远也卖不出去了”。
直到2010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创立,带动了一批官办和民办科幻创作奖项出现,才改变了科幻界的窘境。2015年和2016年,刘慈欣的《三体》与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又接连获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雨果奖”。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出现发展旺盛的势头,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吸引力也在相对下降,2015年票房占比首次跌破40%。
在这种情况下,影视投资开始对本土科幻题材产生兴趣。2014年就被成为中国科幻元年,在这一年当中《三体》的拍摄计划正式公布,导演宁浩也宣布将使用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在中国电影集团2014年底公布的24个电影项目中,刘慈欣作品改编的三部科幻电影《超新星纪元》《流浪星球主义》《微纪元》位居成本三甲。
四、科幻元年
概念是强大的,口号是鼓舞人心的,PPT是非常吸引人的。可惜四年过去了,只有《流浪地球》与《乡村教师》的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多人期待的《三体》改编更是传出“烂尾”的消息。
在这段时间内同样出品了不少本土科幻电影,
2017年的《逆时营救》,加上港台电影之前就出现的《卫斯理蓝血人》,《未来警察》、《机器侠》这些科幻片的特效上去了,核心内容依然一塌糊涂。这些形式大于内容,重特效而非叙事的电影大多票房口碑均惨败,少数取得了一定票房成绩,却饱受恶评。
唯一的例外是周星驰的《美人鱼》,这部勉强能划进科幻的电影创造了票房新高,评价也在仅仅在及格线以上。这部影片与周星驰2008年的影片《长江七号》一样,科幻只是包装的噱头,核心依旧是周氏喜剧讲述的父子亲情故事。
就连根据《乡村教师》的改编版权所拍摄的《疯狂的外星人》,采用的也是同样的创作模式。除了都有外星人以外,其余跟科幻毫无关联。人们是冲着沈腾、黄渤调教外星猴子来的,并非冲着科幻本身来的。
这些披着科幻外衣的悬疑片、武打片、言情片将中国科幻变成了一张营销海报上最不起眼的点缀,这些作品的出现反而加深了自身科幻迷的疑问:
中国是否有主类型科幻片土壤?
时间终于来到了2019年,距离科幻电影的大门仅差临门一脚,却依然处境艰难。春节档影院四部电影首日排片占比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原创科幻为故事内核的《流浪地球》远低于《疯狂的外星人》与另外两部没有科幻元素的影片。他们分别是:占比20.9%的《飞驰人生》、占比20.4%的《疯狂的外星人》与占比19%的《新喜剧之王》。《流浪地球》上映首日获得的影院排片占比则仅为11.4%,对此导演郭帆的预期是“只希望不赔钱”。
尽管映前已经有这部电影是中国首部“硬核科幻片”,将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等引人期待的说法,影片主创和影院方面却都对影片能否成功持审慎态度。
谁也没想到,《流浪地球》的大爆发成为科幻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一笔。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回想一瞬间,意义恒久远。
回望我国科幻影片的发展历程,它诞生在贫瘸的本土科幻片土壤里中,它在好莱坞科幻片的席卷本土的微妙夹缝中栉风沐雨,最终又走出了对好莱坞的模板套路,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定位。
白羽点评:在《流浪地球2》的成都路演现场,《科幻世界》的主创人今年80多岁的谭凯先生,提到科幻界的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以及年纪轻轻就去世的柳文扬,依然难掩激动之情。《流浪地球2》目前正以票房36.51亿的成绩,进入中国电影榜前十。
国产科幻在特效、故事、情感、人物,精神内核上已经相对成熟,在影片的制作、发行、策划方面取得的经验值得借鉴。然而,我们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国产科幻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不稳定期,《流浪地球》所搭建的中式科幻体系能否延续下去,依然是中国电影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
国产科幻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引起国际上的文化认同,从而真正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在文化复兴和民族自信观念提升的情况下,只有保持科幻的纯粹,才能更好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只有先做好了中国梦,才能延续科幻梦,中国科幻引领着地球驶向星辰大海,那才是属于科幻人的终极浪漫。#影综娱观察日记#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