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火锅神秘生物火星奇遇除了三体人地球流浪这些脑洞大开的科幻也来了

时间:2023-06-25 11:44:47阅读:4286
近年来,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和电视剧《三体》等一批改编类科幻作品纷纷亮相,收获了超高热度和好口碑,反映出我国科幻文艺良好的发展态势。那么,除了对抗三体人、带着地球去流浪,从空间站出发的中…

近年来,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和电视剧《三体》等一批改编类科幻作品纷纷亮相,收获了超高热度和好口碑,反映出我国科幻文艺良好的发展态势。那么,除了对抗三体人、带着地球去流浪,从空间站出发的中国科幻,还将书写哪些奇迹?

江波、宝树、万象峰年等中国当代最优秀的科幻作家,立足于中国航天开拓性的科技成果,如核心舱、实验舱、太空望远镜等,畅想中国人以中国空间站为起点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宏伟蓝图,将最前沿的航空知识与最绚烂诗意的东方想象完美融合,并结集成《造访星辰:飞往太空的中国故事》一书,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最新消息,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已从构想成为现实。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每年将发射2艘载人飞船、1至2艘货运飞船。逐梦太空的成就,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也绘就了中国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新起点。而新书《造访星辰:飞往太空的中国故事》则源起于2021年“科幻作家走进中国空间站”活动。

2021年上半年,中国航天领域成就卓著。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顺利进入太空;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在火星留下第一个“脚印”;月球车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工作超过30个月昼……身处新一轮太空探索热潮的公众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再次被点燃。如何用科幻讲述中国航天故事,传递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科幻文化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正在思考的问题。

2021年5月22日,恰逢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未来事务管理局”与一批优秀科幻作家共同走进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与航天工作者近距离交流。科幻作家们参观了筑梦星空展厅,了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及发展历程,在模拟的实验舱内感受天宫空间站这一国家太空实验室的魅力。之后,科幻作家们走进科研场所与科学家们沟通交流,了解太空制造技术,共同畅想未来的太空工厂;了解仿真技术如何辅助支撑空间站内的科学实验分析及生命周期运维;了解空间站大数据的利用和处理以及如何对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载荷进行远程操作和控制。

在随后的交流对话环节,空间应用中心特别邀请了我国首批航天员赵传东以及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与科幻作家们一起,围绕空间站与科幻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探月、探火任务,畅想未来人类的太空生活图景和建造太空城市的可能性。他们不仅探讨现实技术,还将目光投向远处,探讨中国航天为中国人能够走向深空做出的远景规划。

“科幻作家走进中国空间站”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最富想象力的科幻创作者有机会感受航天技术及空间应用的最前沿,也启发了他们的科幻创作。有的作家基于现实的前沿技术,将目光投向深空探索时代,并想象与之相关的种种可能。比如根据太空制造技术,想象未来太空工厂的运作方式;根据空间站大数据的利用和处理技术,畅想未来航天器的远程操作和控制。有的作家则从技术与人类的关系为出发点,将想象的着力点放在深空探索时代的人类身上。他们不仅想象着未来人类在太空中的生活图景,还深入探讨了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太空,会对身处其间人类产生哪些影响。于是,就有了《造访星辰:飞往太空的中国故事》所呈现的一个个“后空间站时代”的故事。

从屈原《天问》到张衡《灵宪》,叩问星辰,是中国人的浪漫传统;从神舟载人飞船到天宫空间站,造访星辰,是中国人的当代征程。《造访星辰:飞往太空的中国故事》以浪漫而现实的想象,记录着中国人造访星辰的点点滴滴。如何解决空间站驻留人员吃火锅的需求?围绕空间站的一团云雾竟然是智慧生物?长时间在太空驻留的人使用的语言会发生什么演变?在火星上的河流边,氧气即将耗尽的宇航员会有怎样的奇遇?……可以说,从精密运行的航天仪器到异想天开的太空火锅,江波、宝树、万象峰年、吕默默、赵垒、凌晨、昼温、杨平、赵雪菲、房泽宇、苏莞雯等一众作家,畅想着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种种可能。其中,作为中国“硬科幻”代表作家之一的江波,从2003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六十余篇,长篇小说七部。他的代表作有“银河之心”三部曲、《机器之门》《湿婆之舞》等。作品屡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宝树,科幻作家、译者,中国作协科幻文学专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学者。著有《观想之宙》《时间之墟》等五部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发表约百万字并出版多部选集,屡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主要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日、意、德等外文出版。主编有科幻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等,译著有《冷酷的等式》《造星主》等。万象峰年,混合现实、奇观、情感的科幻作者,擅长世界构建。代表作品《后冰川时代纪事》《三界》《一座尘埃》《点亮时间的人》《赛什腾之眼》等,获得银河奖、华语星云奖、引力奖、冷湖奖等不同奖项。出版个人选集《一座尘埃》《点亮时间的人》。

除了立足于中国航天开拓性的科技成果的“硬核”书写之外,11位作者还贡献了众多“脑洞大开”的科幻畅想,既丰富多彩,又发人深思。将最前沿的航空知识与最绚烂诗意的东方想象完美融合,书写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合舟共济的家国情怀。

在《命悬一线》中,作者江波讲述了营救起火的驿站号国际空间站人员的惊险故事:“我叫钟立心,是一名宇航员,2028年7月14日到8月21日,我在蓬莱空间站执行任务,期间驿站号国际空间站发生了失火事故,我奉命和老段—段国柱同志—一道执行了营救任务。现把具体过程汇报如下。文中的基本事实根据本人回忆记叙,文中的对话为避免回忆模糊带来的偏差,根据录音资料进行了对照修正。8月16日凌晨,我在值夜班。空间站里的值班制度和地面相同,按照24小时分昼夜。因为生物实验舱的实验需要人工确认数据点,所以老段和我会分别在凌晨两点和四点起来进行一次巡视,主要任务是在夸父号实验舱对生物生态实验柜进行一次记录。……夸父实验舱里的标准箱内标注的都是聚合纳米管丝线,一共有16个标准箱,数字都对得上。我检查完这些货物,正准备回去,就突然听到了警报。声音很刺耳,整个舱室里都在回响。我当时愣了一下,因为上天这么久,从来没有听到过警报。我很快反应过来,向节点舱滑去,在节点舱一打弯,就看见老段已经在核心舱里,浮在控制面板前。我一边飘过去,一边问:‘发生了什么事?’老段的表情很严肃,眉头紧锁,说:‘对地传输信号中断了。’我问:‘有故障诊断吗?’老段说:‘我们还可以收到地面站的信号,但是向地面站传送的信号全面中断。不是卫星出了问题,就是我们的发射装置出了问题。’空间站借助通信卫星对地传输,在任何一个时刻,至少有三颗通信卫星在空间站的可通话范围内。三颗卫星同时出事的可能太低,所以我判断,一定是空间站的反射接收装置出了问题。我说:‘我去检查。’说完后我打开工具柜,取出通信链路定位仪,然后向老段示意了一下,又回到节点舱。(空间站所有的舱段看上去都大同小异,四个白色冰箱般的实验柜围成一圈,组成一个外圆内方的空心圆柱,一段段圆柱组成大圆柱,就成了各个太空舱的主要活动部分。剩下的空间留给对接和出舱准备。节点舱就是专用的对接舱段,除了四个对接口,还有一个出舱口,专门供宇航员出舱使用,通信链路也在这里分为舱外和舱内两个部分。)我在节点舱把定位仪的插头插进断点箱里,输入指令。跳出来了错误信号,这个信号不断闪动,我心跳也加快了几分。诊断显示故障在舱外。”

此外,在《437火锅诞生记》中,作者凌晨把目光放在了“空间站驻留人员如何吃火锅”这一问题上,并最终通过小说人物之手巧妙解决,使太空站生活更“接地气”;吕默默在《言语》中,直白呈现了长期驻留太空可能会对人类语言造成的影响,并由此展开,探讨关于“自我”的深刻命题;赵垒和宝树分别在《外来者》和《我们的火星人》中,设定了智慧生命的其他存在方式,在两篇小说中,智慧生命的形式并不相同,但都对与之互动的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家们“脑洞大开”的科幻畅想背后,既有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浪漫想象,也有中国当代航天人的不懈追求。中国人对于星辰的向往,古往今来,始终如一。

赴九天,问苍穹。从叩问星辰到造访星辰,每个中国人的一小步,都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一大步。(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