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是指视角「视域|正确定位科普与科幻的功能」
视域
像我这样年近半百的大学理工科教师、科研工作者,有不少人在少年时读过作家叶永烈写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未来世界中的种种发明和情景,有很多已经成为了现实。可以说,这本书不但给少年时的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也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时至如今,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科普,而一些国产的科幻小说、科普电影也引发了关注。科学、科普、科幻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一回事吗?既然科幻那么受欢迎,那么能够用科幻来代替科普和科学吗?科学、科普、科幻能找到怎样的结合点?这些话题值得探讨。
原文 :《正确定位科普与科幻的功能》
作者 |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马臻
图片 | 网络
尽管科普和科幻都带有一定的科技元素,也有一些科普网站开设了科幻栏目,把科幻纳入广义的科普,但科普和科幻这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在定义和抽象程度上有区别。科普就是用通俗的、准确的语言向大众介绍已经发现的科学现象、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应用。在近年的实践当中,介绍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弘扬科学家精神也属于科普。而科幻就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虚构一个带有一定科技元素、科学背景的故事或者世界。如果用“抽象阶梯”的概念来描述科学、科普、科幻所处的位置的话,那么这三者分别处于抽象阶梯的顶端、中间和底端。
其次,在本质和目的上有区别。科普的本质是传播,即传播真实的、科学的内容,它的表现方法比较朴实。科普的目的不是挣钱,也不是提供娱乐,尽管它也能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科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它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让青少年理解科学、将来投身科学,也让民众理解科技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科幻的本质是艺术,尽管科幻作品也需要被传播出去。科幻作品的主要载体是小说、电影,这两者需要借助艺术(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达到好的表现效果。科幻的目的不是严谨地介绍科学知识,而是一方面吸引民众对科技的兴趣,另一方面提供娱乐、实现经济价值。当然,无论是科普还是科幻,创作者都要喜欢创作才能坚持下去,这同样构成了他们创作科普或者科幻作品的动力和原因。
最后,在实际创作中的内容范围、侧重点有区别。从道理上讲,科普和科幻都可以包罗万象,但实际上,科普的范围更广。科普可以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可以多方面铺开,而且科普的形式包括写科普文章、出版科普书籍、办科普讲座、布置科技场馆展览等。但科幻的载体主要是小说、电影,科幻作品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比如西方的科幻电影大多涉及外星人、机器人、星际旅行、生化危机等民众感兴趣的内容,并非面面俱到。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处于抽象阶梯中间的科普与科学的距离相对近,科普显得比科幻更加“正宗”,更加具有科学性;而处于抽象阶梯底端的科幻与科学的距离相对远,科幻显得更加艺术和商业化,并且科幻的内容在科学上未必能站得住脚。那么,在当今世界,如何发挥科幻对于科普的作用?
简而言之,科教片是科普的一种形式,在拍摄科教片的过程中,可以嵌入相关的科幻电影片段(比如关于虫洞、星际旅行的片段),引出需要讨论的话题,或者对科幻电影背后的科技知识进行详解。在科普讲座里,也可以插入相关的科幻电影片段,或者用一些奇思妙想(比如用碳纳米管建造太空电梯、用硬盘把人的记忆和知识储存下来)引出科普内容,增强对听众的吸引力。
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法医科学的纪录片《法医宋慈》。这部纪录片把古装电视剧中宋慈破案的故事片段和对现代法医鉴定技术的介绍结合起来,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来回切换,制片手段非常高明。科教片完全可以借鉴这种表现手法,把科幻片段和科普介绍结合起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教片具有重要的知识传播功能,如果科教片的内容不正确,会误导受众,造成谬种流传。制片者虽然有较强的制片能力,但对科学可能知之甚少。因此,需要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参与科教片的制作,把科学、科幻、科普结合起来。此外,科研工作者、科普作家、科幻作品创作者也可以聚在一起举办对话沙龙,就某个感兴趣的话题,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吸引民众的关注和媒体报道,这对增加民众对科学的兴趣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科学、科普、科幻处于不同的位置,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我们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但可以找到结合点。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43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争鸣 | 科幻文学:在边缘中保持自由创造力
中国儿童文学与科幻文学:重建辩证关联 | 社会科学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