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城 小说「钢的城抒写炉火钢花中的百味人生」
记者 师文静
近日,作家罗日新的长篇小说《钢的城》出版。小说生活扎实、视野开阔、充满理想主义者的情怀,既写出了百年钢厂的生存韧性,也塑造了工人群体的心灵雕像。
这是一部工业题材现实主义作品,分上下两部,共53万字,小说从1994年底的一场普通工人的婚礼写起,写钢厂的劳模、改革者和普通工人三代人在钢厂改革转型、资产收购并购以及贸易战中的故事。这本书虽然是写一个行业的,但绝不局限于行业小说,而是注重行业与社会的关系,堪称在改革大潮中砥砺奋进的中国的一个缩影。
与电视剧《火红的年代》关注西部钢铁工业发展不同,该书以位于湖北黄石的最早的钢铁企业大冶钢厂为原型,以1994年到2018年,钢铁企业在改革中的变迁为主线,讲述中国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中迎来新的火红年代的故事。其中改革者易国兴、祝大昌、俞刚,普通工人吴回芝、活宝、赖子、叶老实等形象颇有典型性,塑造得可亲、可敬、可信,钢铁人的百味人生跃然纸上。
作者罗日新,曾是大冶钢厂的技术员、分厂副厂长。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仍从事钢铁行业。他概括自己的大半生为:炼钢、卖钢、写钢。他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曾发表短篇小说、散文等多篇。
评论家杨庆祥认为,罗日新对湖北钢铁成功重组的书写,提供了与东北的工业题材非常不一样的经验,这是现代化转型中非常成功的经验,相对于擅长书写失败和悲剧的文学,这样的书写显然更有时代意义。
作家周大新从《钢的城》中看到了活生生的钢铁人的生活。他们怎么办婚礼,夫妻怎么吵架,工友怎么交往。书中写活了四个男性形象:易国兴、祝大昌、俞钢、祝国祥。尤其是败家子祝国祥,是《钢的城》为文学贡献的“新人”。
评论家潘凯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对《钢的城》进行了解读,认为该书虽然体量庞大、人物众多,但繁而不乱,每个人物都基本立起来了,而且人物塑造也做到了有细节、有故事、有血肉,有些人物还做到了有标签,标签并不一定就不好,尤其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标签可能是一个识别度,比如祝大昌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俞钢的“心动不如行动”等,这些人又都有个性,符合生活真实和人性逻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