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靠什么统一蒙古横扫欧亚(钦察汗国术赤)
字数:1845,阅读时间:约9分钟
这么看来游牧的确比农耕更具有攻击性。但是光具有攻击性是不够的。因为高攻击性意味着彼此的内斗吞并倾向非常高。
传统游牧民族的生活区域是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周围。因此,游牧民族围绕着这些生活区域,不断互相攻伐,外加还有如金朝这样,经常对各部落实行“减丁政策”的打击。这种落后的制度,直到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后才有所改善。
如果说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是在于商鞅变法与他的《商君书》,让秦国完成了中央集权。那么,成吉思汗则是用《大札撒》,进行了草原上的“变法”,而完成了“草原版”的中央集权。成吉思汗这次变法首先实行了千户制。所谓千户制就是将在草原上生活的人全部分在95个千户中。再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再在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的亲族内挑选精壮青年将其编入“怯薛”,成为由成吉思汗的直接指挥的近卫军。这就打破了原有部落的格局。
这样一来,通过战争,蒙古人扩大了领土和部众、更扩充了户奴数量,并对那些掠夺来的奴隶进行管理。通过千户制将他们分而治之,减少户奴之间的联系,更好进行统治,进而增加本国的整体国力。因此,成吉思汗的变法也发挥着保证国家权力,维护统治延续的作用。所以蒙古军队在后来一系列的战争中,在东面陆续消灭了金、西夏,南宋,往西则攻灭了花刺子模,以及广袤的俄罗斯平原,甚至一直打到多瑙河边,西南面兵临埃及,最终建立起了一个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
这种草原上的中央集权,不仅对草原的社会变化起了推进的作用,还对后世的元明清几个朝代都留下了历史的借鉴。元、明清在辽东及其他半农半游地区都建立千户制,并设有多处军屯。军屯这种制度既可满足自身需求,又可以减轻朝廷负担。可以说千户是制对后世的一大贡献。当然受千户制影响最深的应该就是努尔哈赤了。他最早建立旗制,大部分都是仿照千户制而实行的。比如说旗制里有“牛录”这种单位。
那么既然清学的是蒙古,为何蒙古最终会臣服于清?这个道理很简单:蒙古人又倒退回了部落时代。事实上,蒙古人大部分也从来都没有学会农耕,这个致命的弱点到了元末被无限的放大。尤其是明王朝建立以后。蒙古人只得退回了长城以北,但“北元”这个政权则依然想要维持中央集权。只不过没学会农耕的蒙古人,并没有将农耕文明的生产技术带回草原。而这种没有以经济做支撑的中央集权体系,肯定无法运转。所以成吉思汗开创的“祖制”在草原上已经失去了作用。这样一来,蒙古的大汗已经无法控制草原,原先的各部落开始越权。草原自然又开始了内乱。这样的内乱一直持续到了明末。虽然到了明末,成吉思汗嫡系后人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已经是草原上最大的势力。但随着后金的崛起,蒙古各部出现比明帝国更可怕的对手。
原本在努尔哈赤的时代,建立了“旗制”。但旗兵都隶属于旗主,皇太极上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对旗制度做了改善。皇太极刚上位时凡事都需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贝勒商谈。所以皇太极即位之初的几年里通过各种手段消除了三大贝勒的势力。(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八旗”其实已经成了“千户”的升级版)在此之后,后金内部再也无人向其叫板。统一了内部的后金面对的是分裂的蒙古。何况此时的后金,经济条件远胜于蒙古各部。因为从明朝掳掠的大量人口,不仅增加了农耕的产出,更加强了武器的威力(比如说火器)所以完成中央集权清不仅灭了分裂蒙古,也灭了此时已经日薄西山,皇权出不了紫禁城的明王朝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