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幻片都是千篇一律的「为什么有些科幻电影让人感觉不科学论科幻电影的科学观问题」

时间:2023-06-25 06:23:31阅读:1389
有些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科幻”的电影,却总会让人觉得怪怪的或哪里不对,甚至被“吐槽”为“不科学”。其中不乏很多被奉为“经典”的科幻电影,譬如《星球大战》、《阿凡达》、《沙丘》、《基地》等。在“科学”与“…

有些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科幻”的电影,却总会让人觉得怪怪的或哪里不对,甚至被“吐槽”为“不科学”。其中不乏很多被奉为“经典”的科幻电影,譬如《星球大战》、《阿凡达》、《沙丘》、《基地》等。

在“科学”与“不科学”的分界线上,影迷们就会产生一些重大的分歧和争议。比如,在“科学派”眼中,所有“不科学”的科幻电影,不论使用什么特效,不论故事多么曲折,都是难以忍受“垃圾作品”,因为故事本身就“不合理”。而这样的观点往往就会引发“垃圾作品”爱好者们的强烈反对。

那么,所谓的科幻电影“不科学”的感觉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本文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做一些分析。

一、科学假设和故事假设

严格的说,所有的科幻电影都不科学。因为既然是幻想,就往往是基于一个或几个科学假设或假说展开的幻想,没有严格的论证或科学依据。当然,如果真的完全科学、完全严谨,那就不是科幻片了,而是科普片了,十有八九也不会好看。

但是,哪些给普通观众以强烈的“不科学”感的科幻电影,往往不是因为幻想过头了,而是因为故事的核心设定并不是多少有一些科学元素的科学假设,而是完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甚至是反科学“故事假设”。

实际上,不论是多么离谱、多么不科学的“故事假设”,在电影、小说或动漫的环境下都不是问题,天马行空的想呗,不然怎么会有神话、魔幻、奇幻故事?但是,如果不靠谱的设定非要披着科幻外衣走出来,就难免让一些人感到不适了。

比如,《星球大战》中的“原力”设定,《沙丘》中的“香料”设定(外星虫屎是宇宙航行不可替代的必要原料),这些都是故事背景和故事宇宙观的核心设定,但它们显然没有任何一丁点的“科学成分”可言,它们只不过是一个幻想中的未来世界中的“故事假设”而已。如果这样的设定是放在一个异次元的故事中,没有人会质疑它们的科学性,就像没有人会质疑《西游记》或《白雪公主》是否科学一样。但把这些设定放在未来人类宇宙,放在星际战舰之中,就会让人感到那么的别扭与不和谐。

相比之下,我们再来看几个正面例子:

电影《我,机器人》(又名《机械公敌》)中假设了机器人三定律,并由此推演出了“出人意料”的机器人思想进化。

电影《星际穿越》中假设时空随引力而扭曲,黑洞是时空奇点,男主因此能从黑洞中进入高维空间进而向女儿传递信息。

小说《三体》(尚未被拍成电影)中基于“宇宙社会学”假说推论了“黑暗森林”理论,最终导致人类文明遭遇“降维打击”。

上面这几个例子中,故事的核心假设都有浓浓的科学味。

有趣的是,科幻作品中所谓的科学假说,不仅可以是已经被证实或公认的理论,也可以是尚未被证实的理论,或“捕风捉影”脑洞大开,甚至可以是被已知科学理论否定的科学假设,只要这个假设不是无源之水,不是一点科学原型都没有,就完全不影响我们对于科幻作品的“科学感”体验。

比如,电影《盗梦空间》中的多层梦境时间流速倍增假设,虽然没什么科学依据,但却和我们人类的主观感受相一致(梦境很真实,而且时间过得快)。

电影《超体》中,假设普通人大脑开发率不足10%,而人脑开发程度越高,能力越接近于神。虽然这一理论早已被科学界否定,但丝毫不影响我们把一个女主成神的电影当做科幻片来看。

小说《三体》中结合量子纠缠理论和多维空间假说,构想了可以超光速传递信息的“智子”。虽然当你知道量子纠缠理论的实质后就能知道“智子”是不可行的,但由于这个脑洞本身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元素,量子纠缠本身也是已被证实了的奇特现象,所以仍然会让读者们不禁对这个脑洞大大的点赞。

实际上,被现今科学理论所否定的假说,说不定哪一天又会被“重新肯定”。光的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量子宇称不守恒等很多科学发展史故事,都给过我们类似的科学领域的“反转”体验。所以,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往往不会太在意电影中的科学假设是否绝对正确。

但是,如果假设本身与科学完全无关,完全没有一点科学基础,如前述的“原力”和“外星虫屎”,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让部分观众有明显的“不科学”的主观体验。

二、科幻元素和科幻世界观

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再多,但如果构成故事的核心设定或世界观不是科幻的,那么就会让观众产生不科学的感觉。如果故事的世界观发生了前后反转,也会让部分观众感到非常不适。

注意,这里说的“世界观”,指的是文学、漫画、影视等作品所描述的“世界”的底层规律,而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查克拉是忍术的基础,这就是火影忍者的一条世界观。下层梦境比上层梦境的时间流速更快,这就是《盗梦空间》的世界观。

举例来说,“漫威宇宙”中就有很多科幻元素,典型代表就是钢铁侠、蚁人和外星战舰。但严格的说,漫威宇宙系列电影并不能算是“正经”的科幻电影,而是由多元宇宙构成的超级英雄电影,神族、魔法、超能力,啥都有。

再比如电影《阿凡达》,前半段你还以为看到了太空战舰,看到了精神移植,以为是个科幻片。最后却发现,影片的核心设定是阿凡达星球有神力,人、动物和植物都能心灵相同,最后神力战胜了科学。所以《阿凡达》的核心世界观就不是科幻的,拿它当科幻片看,就只能吐槽它太不科学了。

类似的,有科幻元素,但世界观却不是科幻的电影还有“DC宇宙系列”、《沙丘》、《普罗米修斯》、《星球大战》,以及各类超能力影片等,包括超能力者虽然产自实验室,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超能力电影。

三、社会形态倒退问题

每当科幻电影中出现君主、帝国、长老会,或少数阴谋者集权的基本社会制度设定时,就会让人感到这个故事的作者“脑子有病”,非要设置一个技术上进步,社会形态却严重倒退的世界,这显然“不科学”。

帝国或君主式设定,非常常见于美式科幻。这股毒瘤的本质在于作者本身迷恋于撰写“权谋斗争”,缺乏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想象力,非要把科幻剧写成宫斗剧。

在社会倒退型科幻电影中,作者往往会进行很多极端和荒唐的设定,以迫使社会形态倒退。比如人类和AI战争后就禁止了所有的AI(《沙丘》的设定);战争过后为避免好斗的人性开始人人吃药;灾难过后少数人垄断了资源成为社会霸主,并进行各种变态统治,如让人们相互残杀等等。

显然,类似设定,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毫无科学性可言,常常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作者“心理变态”的感受。当然,也确实有很多观众喜欢这种变态的“虐待感”,所以此类影片才能大行其道。

相比之下,小说《三体》所描述的未来世界,社会形态一直在随着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而持续“进化”,只有螺旋式上升,但却没有任何的历史倒退。个人觉得,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科学的”科幻世界的社会发展观。

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社会进步的科幻作品,实际上是一部瘸腿作品。因为现实的人类世界一向都输两条腿走路。瘸腿作品,自然难免让人感到“不科学”。

四、让人憋屈的反智设定

一个能够穿越星际的文明,主要战斗方式却是刀剑互砍!

这是被网友们吐槽最多愚蠢的科幻设定。多见于各类美式科幻大片,好像中国科幻作家很少会这么写,虽然我们才是武术之乡。

比如,电影《星球大战》中,明明可以在太空中一炮灭了你,有啥超能力也没用,为啥主角们非要当面拼光剑?

电影《沙丘》中更扯,说是人人都穿防护服,为了透气,防护服防快不防慢,所以刀剑有用但枪没用。这种“强行解释”更让人感到“无厘头”。不让科学家们去研究如何穿透防护服或使其无效化,却非要让每个士兵去练刀剑,除了作者脑残,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现代的人类战争,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超视距战争,未来战争、宇宙战争更应如此。相比之下,小说《三体》中所描述的水滴、光粒、二向箔才是真正具有科幻想象力的未来武器。

再举一个电影《沙丘》中更加反智设定的例子。

电影《沙丘》中,看似强大可怕,数百米长、几十米粗的沙虫实际上是弱智的原始动物,会去追寻地面上有节奏的震动,并发起攻击。

我们先不说这个设定本身有多么无厘头。我们就假定世界上真就这么一种强大又弱智的动物,相信小朋友都能一下子想到,只要弄个有节奏的震动装置扔在地上,就可以随意调遣沙虫了。事实上,在电影结尾,就有土著人用节拍器吸引沙虫的桥段。

那么,问题来了:主角们采矿(香料)时遭到沙虫袭击,为什么就束手无策呢?而且主角们也是一开始就知道沙虫的这个特点,为什么不多弄几个节拍器(目测国产不超过200RMB)四处投放吸引沙虫呢?这样就可以很低成本,也很容易的避免昂贵的采矿机被沙虫吃掉。一个能够穿越星际的文明,连这点小儿科的办法都想不到吗?本地土著都会的办法,主角团却傻到不会?这种感人的智商是怎么统治宇宙的?

顺便说一句,当我把上述问题抛向一个与我辩论电影《沙丘》好坏的《沙丘》原著粉时,他的回答是:没想过,回去查一查。这件事也让我们明白了,反智的东西不等于没人爱看。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沙丘》这部文学作品在美国被奉为“科幻圣经”的原因吧。毕竟,那边反智的人比较多,连口罩也能传输5G信号的鬼话都有人信。

反智设定的出现,往往会成为科幻电影“不科学”的最显著标签。

五、宗教、神灵与超能力

按说,宗教、神灵与超能力,应当是科幻电影中的绝对禁忌,因为它们都是科学的反面或对立面。特别是我们这些出生在无神论国家的观众,如果在科幻大片中见到这些元素,常常会有一种被侮辱智商的感觉。不过,可能是由于欧美国家的人大多都有宗教信仰吧,所以,很多美式科幻片中都时不时的搞出一些神秘元素。

神秘元素之所以会让观众感到不科学,是因为它们往往会破坏故事本身内在逻辑的严谨性。而逻辑严谨性恰恰是“科学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类似神秘情节在美式科幻中,大家一定不少见:主角团中有人没来由的做了个梦,顺便就预测了未来(电影《沙丘》中,这个无聊桥段前后演了好几次)! 敌人实在打不过了,就爆个超能力翻个盘。只要有神力在,多么诡异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就都不诡异了! 特别的,在科学的框架里,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技术,其能力都是有边界的,而一但有神力或超能力的加持,随时都有可能爆出一个无敌的存在,这就没劲了!

这就是作者、导演们在用神力,强行使不合理的剧情合理化。就好像是说:科学解释不了,就教给神吧!

《星球大战》中的原力、《阿凡达》中的神树,都是此类神秘力量。《沙丘》中的姐妹会、男主的预言能力、土著人把沙虫奉为“自然之主”,也属于此类。

上面就是本文总结的一些科幻电影为什么会被吐槽“不科学”的主要原因。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科学不等于不好看。“不科学”的科幻电影,只会赶走像我一样的,坚持“科学性”的“纯粹科幻”爱好者们,不妨碍很多观众也会喜欢《阿凡达》、《星球大战》这样的爆米花电影。此外,诸如《X战警》、韩国电影《魔女》和《徐福》、《复仇者联盟》等,人家明确走的就不是纯科幻路线,从一开始就不会让你去考虑故事是否科学,因此也就不会被吐槽“不科学”了。对于这些电影,我们往往只会关心电影好看不好看,不会关心它们科学不科学。

个人拙见,敬请指教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