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2讲什么「古董局中局2中那些不可不知的历史冷知识」
《古董局中局2》寂寞开播,几乎零宣传,不过仗着第一部积累下的好口碑,和原作者马伯庸的作品号召力,理论上不存在过分扑街的问题,
但播出至今,评分也确实低迷,口碑不如前部,本着有一说一的原则,片中呈现的历史小知识,有高能,也有戏谑,
今天就来聊聊《古董局中局2》中那些耐聊的冷知识吧!
第一集里,许愿牛刀小试,对着瓶底烧有“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字样的瓷器,科普了一套皇帝庙号鉴定学。
龙套警官表示自己从小就听人说朱棣庙号明成祖,历史课本也确实是这么写的。
而许愿言之凿凿,朱棣死后庙号太宗,成祖这个庙号,是由嘉靖皇帝改写的,所以嘉靖朝之前,明代人是不会称朱棣为成祖的。
这里需要点个赞,朱棣凉了没多久,由群臣奏议、继任皇帝朱高炽认可的官方庙号是,太宗,即明太宗。
理论上,封建帝国时期,皇帝的庙号,有着自己的命名规则,“祖有功,宗有德”,是基本原则。
历朝历代,大家默认开国皇帝和中兴皇帝,才能称“祖”,比如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庙号“高祖”,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庙号“太祖”。
而后代君主,除非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惊天伟业,比如清圣祖康熙,否则只能称“宗”,朱棣的皇位,严格来说,是从自己侄子朱允炆手里抢来的,他死后被上庙号“太宗”已经很有面子了,完全可以心满意足重新轮回了。
朱棣之后经历了七代皇帝(共八朝),亲儿子、亲孙子一直到亲耷拉孙朱厚照,都没有兴起一丝半点给祖爷爷改庙号的心思,嘉靖帝朱厚熜(cōng)以宗室子身份登基17年后,居然逾制给祖爷爷改起了庙号,
祖爷爷当然是亲祖爷爷,但无利不起早,皇帝也不例外,嘉靖帝兴师动众给祖爷爷改一个超过其自身功绩的庙号,自然有自己的小九九。
嘉靖帝本为兴献王之子,因为堂哥朱厚照胡天胡地搞坏了身体,31岁就离开了这个令他流连的花花世界,且没留下能继承皇位的子嗣,所以朱厚熜捡了个漏,当上了大明皇帝。
中年以后的朱厚熜固然沉迷修仙,做了不少荒唐事,但青年朱厚熜总体来说算是个有为小伙儿,他做了皇帝后,致力于为自己的亲爹亲妈争名分,
在中华文化体系里,这是个挺重要的事儿,但皇家有皇家的规矩,朱厚熜的皇位来自堂哥朱厚照,按照皇家继承原则,只有朱厚熜认了朱厚照的爹当爹,才能顺理成章继承哥哥的皇位,
所以按理应该奉叔叔朱佑樘(chēng)为皇考(即爹),称自己亲爹为皇叔,但这样的话,以后朱厚熜和他的子孙们祭祖的时候,亲爹的牌位就要靠边站了,皇室祖庙里,没有庙号的皇帝,是没有位置的,
朱厚熜当然不干,为了给自己爹妈争名分,发动了知名的“大礼议”事件,终于在登基17年后,给亲爹争来了太庙的一席之地,被追尊为“睿宗”,
大孝子朱厚熜在旷日持久的斗争中,不断学习提高皇帝的职业素养,明白自己为了亲爹一而再再而三跟文官集团打对台,并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展开,
所以在给亲爹上庙号时,拉上了祖爷爷朱棣,力捧祖爷爷的地位,完完全全的抹平了朱棣曾发动“靖难”的污点,让他跟朱元璋和朱元璋的爸爸爷爷们,都位列“祖”级,追尊“成祖”,
这样自己追尊亲爹的行为,就显得没那么小家子气了,而明成祖这个庙号,也成了后世的主流称谓,这段故事,也让《古董局中局2》中的许愿,成功炫了一波技,6的一笔。
许愿用朱棣庙号开启了《古董局中局2》的主线剧情,我们也借此延展普及下相关知识好了,很多小伙伴看古装剧时,都会被皇帝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绕晕,
古早历史科普文告诉我们,《康熙王朝》里,饰演孝庄太后的斯琴高娃老师,中气十足的大喊“我孝庄”,是个大大的bug,因为孝庄是这位知名女性的谥号,死了才能获得,没人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谥号是什么。
的确如此,庙号和谥号,都是死后才有的,孝庄太后谥号全称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后世简称为孝庄文皇后,怎么样,这一大串,是不是看起来就充满了荣光?
那么孝庄太后活着的时候,要自称什么呢?她可以使用自己的尊号或徽号来称呼自己,孝庄太后的尊号全称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理论上,应该简称昭圣太皇太后,
按理说,皇室女性的谥号跟尊号应该是不同,但这个原则,被清朝最后一任太皇太后慈禧打破了,她的谥号中,有16个字都是她生前的徽号,只能说,强大的女性,从来不在意世俗的眼光。
现在知道了庙号和谥号都是死后称谓,尊号是生前的荣誉称谓,再来聊聊年号,一般来说,史学界认为“年号”的系统化始于西汉,是汉武大帝的手笔。
没有公历纪年的古代社会,单纯靠天干地支纪年法,每隔60年就要不断重复过去的故事,这就太可怕了,
汉代以前,人们记录年代,主要靠统治者在位年限,比如皇帝或国王继位十年了,就叫今上十年,新皇帝或国王继位了,就重新计数,看起来是个办法,但实操起来,漏洞百出,
春秋战国等非大一统时期,皇帝到处有,每个国家都按自己家统治者的执政时间纪年,太混乱了,两个国家的臣民凑一块聊天,难免鸡同鸭讲,你说今上28年我儿子出生了,他说今上36年我爷爷死了,俩人完全感知不到对比关系,到底是你儿子先出生,还是他爷爷先死,太难界定了。
再说即便到了大一统的秦朝,中华版图内人人以同一个皇帝在位时间纪年,秦始皇时称今上2年,到了秦二世,还是今上2年,若干年后,人们翻看这两条记录,能分清到底是秦始皇时代,还是秦二世时代嘛?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实行起了“年号”制,汉武帝在位期间,共用了11个年号,每隔六年或四年会更改一个年号,方便大家纪年。
这种实用制度,成了后来历代沿袭的定制,唐代和宋代,皇帝们可以看准时机改一改年号,寓意重头再来,到了明清两代,明文规定,一个皇帝,终其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当然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例外,这是个极偶然现象,未来有机会可以展开聊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人在讲述明清两代历史事件时,都以皇帝年号来作为对皇帝的指代,而对明代以前的皇帝们,都只能称呼其庙号或谥号,比如太宗啊,高宗啊,神宗啊之类的,
年号除了是个纪念标志外,还能作为现代人的考古防伪小窍门,比如唐玄宗天宝时期的古物,如果上面大喇喇写着“天宝X年”,那就甭管它做工多精美了,直接判定并非唐代文物就好了,因为唐玄宗天宝时期,统一叫“天宝X载”,没有“天宝X年”这种说法。
去年的神剧《长安十二时辰》,也是马伯庸的著作,这部电视剧也以制作考究著称,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播出时被抹去了唐玄宗天宝时期的历史背景,改为“天保三载”,却仍然沿用了天宝的纪年事实,真的忍不住鼓掌夸赞了。
再说回《古董局中局2》,这一部剧集中,真正的主角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有关于这幅画的流转和鉴定,我曾经在 详细聊过,感兴趣可以移驾了解,也期待更多懂行的小伙伴指正赐教。
最近看到很多评论表示不太认同剧集对《清明上河图》的流转描述,我想马伯庸是根据各种明代笔记小说的记录,书写了这段故事,还是具备参考价值的。
但剧中对《金瓶梅》的表现,就恕我不敢苟同了,一般认为,无论是绣像版还是词话版的《金瓶梅》,都成书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而严嵩和严世蕃父子分别死于嘉靖45年,和嘉靖44年,
根据上文的科普,我们已经知道了,明代皇帝,终身使用一个年号,隆庆是嘉靖皇帝儿子朱载坖(jì)的年号,万历是嘉靖皇帝孙子朱翊钧的年号,所以理论上,严家父子活着的时候,是没机会看到《金瓶梅》的。
当然了,历史事实也存在反转的可能,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也许未来会出现证据证明,《金瓶梅》成书早于严家父子离世。
一部电视剧的优劣,现代人更注重它的情节与人物性格,这当然是最基础的部分,我想,能称之为优秀电视剧的作品,除了情节起伏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外,注重细节,尊重历史,也是加分项之一。
隔壁韩国TvN出品的《请回答》系列,以《请回答1988》封神,我们固然是因为剧中的人物情感与引人入胜的细节,而喜爱这部剧集,但那些选择二刷三刷,甚至多刷的观众,很大一部分是被剧中的复古细节吸引,在不断了解韩国上世纪8、90年代的历史后,又回头看剧,去品味剧集中隐含的众多彩蛋,简直其乐无穷,每看一遍,都能有新收获。
国产剧集在经历了狗血当道,流量为王的时期后,也应该渐渐回归到对细节和事实的把控中去,期待更多优质国产剧集引爆我们的屏幕哦。
好了,关于《古董局中局2》就聊到这吧,下期再见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