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鹏晚年透露真想拦下林彪的专机很容易为何却没有拦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李作鹏的病情再度恶化。也是在这一年林彪的女儿来到医院看望李作鹏,还送给他一个礼物:林彪的半身雕像。
李作鹏看到这个半身雕像,泪水瞬间夺眶而出。说起李作鹏和林彪,两人还有着不解的渊源。
早在九十年代初上映的《大决战》,李作鹏看过后,就曾对电影中的人物塑造表示不满。他说道:“完全是假林彪、假罗荣桓。”
人们问及原因时,李作鹏回答:“罗荣桓绝不会抬高自己而贬低林彪。”
看来,李作鹏对林彪十分了解。那么,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他们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让李作鹏念念不忘,甚至在看到雕像后流下眼泪?
1946年的夏天,东北民主联军从四平撤出至吉林舒兰。
经过四平一战,东北民主联军损失惨重,整个部队的情况都非常糟糕。不仅如此,在身后还一直有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猛追不舍,可谓是危机四伏。
李作鹏向来是喜好喝酒,哪怕身处这样的境地,也依然没有忘记喝酒,部队刚刚宿营,李作鹏就和战友一起喝起酒来。
林彪很少到宿营视察,然而偏偏那一晚他来个突然袭击,看到参谋处处长竟带着大家一起喝上酒了,顿时火冒三丈:“现在是什么时候,是喝酒的时候吗?”
随后,他又在外面转了一圈,发现电台的天线还没有架起来,此时的林彪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直接冲到营帐中将酒桌掀翻了。
众人知道林彪脾气火爆,但这一次也是亲眼见到林彪当众发这么大的火。很多年过去了,李作鹏依然对那一幕印象深刻,他称那一次批评是在战争年代受到过最严厉的批评。
他在回忆中坦言:林彪之所以发那么大火,并不仅仅因为喝酒,而是当时有一名参谋处侦查科长投敌。
对于他的投敌,林彪十分恼怒,因为一旦他将部队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敌人,那么敌人就会精准的掌握林彪所在部队的全部动向,而他们也将处于被动的状态。
这怎么能不让林彪发火?后来的电视剧《喋血四平》中也详细的还原了这一幕,令所有人印象深刻。
李作鹏16岁就加入了红军,作为一批少年红军,与其他的“红小鬼”一样,李作鹏机灵、好学而且十分上进,所以,大家都对他们十分的照顾。
虽然年纪小,但却已经上过战场,经受了战火的洗礼。
而李作鹏是这批少年红军中成长最快的一个,他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文化知识,他先加入了共青团,一年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党员。
李作鹏热爱学习,而且善于思考,凡事并不蛮干,他在战后会认真总结作战经验,加上性格沉稳、肯动脑性,于是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在加入共产党不久后,就被调到中央苏区军委工作,这也是李作鹏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李作鹏在这里能够与红军高级将领朝夕相处,而这些高级将领中几乎都有着极为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都是能征惯战的将领。
李作鹏由此也学到了非常多的作战指挥本领。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李作鹏在长征路上亲历了湘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也亲历了艰苦的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锻炼了李作鹏的实战经验,而且考验了李作鹏的意志品质,随着众人一同完成了长征。
毛主席曾在长征结束后说道:能够达到陕北的红军,都是红军的精华。而毛主席口中的精华就是指思想过硬、身体素质过硬的战士。
李作鹏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红军到达陕北后,李作鹏被调到抗大当教官,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林彪。
而李作鹏出色的工作能力,也让他很快得到林彪的赏识,林彪在出任115师师长后,就将李作鹏带在自己身边,林彪对李作鹏非常信任,将李作鹏当作亲随参谋来培养,李作鹏十分感念林彪的知遇之恩。
115师改编后,李作鹏被派往山东纵队担任参谋处处长,地位相当重要,他也参加一些直接的前线战役。李作鹏带兵打仗的特点:损失小、过程干脆、利落。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作鹏随罗荣桓来到东北战场,罗荣桓直接将从山东带来的部队交给了林彪。
当林彪看到队伍中的李作鹏时,感到十分高兴,就任命他为参谋处处长。
李作鹏通过了解东北民主联军部队情况发现,东北民主抗联的人员都是来自各个解放区,相互之间不了解、习惯也不同,加上缺少重要武器,管理起来局限性也多。
为了搞好参谋工作,他根据东北民主联军的实际情况,做了详尽的计划方案,方案内容包括了部队调动、火力配备以及战斗进展等。
不仅如此,李作鹏还参与到敌情分析、总作战部署,帮助司令员、参谋长下作战决心。
往往在关键时刻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意见,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林彪对他也十分看重。
很快,李作鹏就担任了第一纵队副司令员,这一纵队可以说是林彪所有军队中的主力部队,可见林彪对李作鹏有多信任,而此时的李作鹏才32岁,就已经是一名高级军官了。
李作鹏又出任了第六纵队司令员兼任16师师长。
1947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冬季的猛攻。由李作鹏带领的第六纵队与第三、第十纵队在沈阳牵制敌人,并与其他纵队一起配合直接歼灭了敌军第五军。
东北民主联军经过改编后改称东北野战军,随后发起辽沈战役。
第六纵队参加锦州作战,其余兵力牵制西进兵团,锦州战役打得十分漂亮,第六纵队又与第五纵队一同切断了敌人的后退之路,围歼敌军廖耀湘兵团。
这场战役是李作鹏指挥的一场较大规模的战役,更是直接俘虏了敌军司令廖耀湘。李作鹏指挥、统率的第六纵队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作鹏出任第15兵团参谋长等职务。
在海南战役中,李作鹏和韩先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渡琼州海峡,拿下了海南岛。
由于海南战役中李作鹏表现突出,作战经验丰富,所以很快又被调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担任海军政委一职。
对于林彪,李作鹏始终心怀感激,因为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林彪对李作鹏都十分的照顾,这也让李作鹏对林彪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死心塌地的跟随着林彪,甚至在特殊时期,也成为林彪的得力干将。
林彪决定逃往苏联的当晚,李作鹏接到了周恩来总理打来的电话,周总理在电话中说道:“林彪起飞,需要由我、黄永胜、吴法宪以及你四人同意后才能起飞。”
李作鹏不解,问道:“这是为何?”
周总理回道:“夜航不安全。”但是,林彪还是带着家人来到了山海关机场,找到了一架飞机,想要强行起飞逃往苏联。
在得知林彪准备逃往苏联后,李作鹏第一时间将消息报给了周总理,随后周总理立即下令吴法宪等人到西郊机场,准备调动空军,对林彪飞机进行定位,及时掌握林彪飞机动向。
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十分严密、成熟,然而林彪的飞机还是飞走了。
李作鹏晚年曾坦言,当时如果要拦下林彪的飞机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为何没有拦住,也是有几点原因的:第一点就是不去拦截林彪的飞机是毛主席亲自下达的。
周总理接到李作鹏的消息后便立即将此事告知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淡淡的说了一句:“随他去吧。”
人们并不知道毛主席下令不要拦截林彪飞机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是毛主席对林彪还顾念多年的战友之情,毛主席是看着林彪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军官,一步一步走向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
在红军历经坎坷的时期,林彪也一直坚定的站在毛主席的一边。也许是毛主席对林彪已经彻底失望。
李作鹏随后又说出了第二点原因:不是不想拦,而是没有人敢去拦截林彪的飞机。
无论如何,林彪在军中还是很有威望的,战士们谈到林彪的名字,总会想起昔日战场上的将军。
而且,林彪在新中国成立后也长期担任了副主席的职务,地位仅仅比毛主席低,所以没有人敢对林彪的飞机进行强行的拦截。
除了上面两点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林彪飞行的目的地是苏联。
尽管能够对林彪的飞机的动向进行全程精准把握,但并不清楚苏联的飞机是否会对林彪的飞机进行接应,如果林彪飞机飞入苏联的领空,空军也不再有拦截的机会。
这也直接导致了林彪的飞机没有被拦截下来。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林彪的飞机在飞往苏联的途中发生了坠机事故,林彪当场身亡。最终,林彪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李作鹏也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并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17年。
后因生病而被获准保外就医,被安置在太原。
虽然李作鹏在后期犯了错误,但也不能抹杀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功绩。
他曾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与东北第三、第五和第十纵队将敌军围入北平,通过抢挖战壕、修筑工事对北平的敌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后,国民党统帅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最终,平津战役以胜利告终。
李作鹏在这次战役中,带领第六纵队将北平之敌死死围住,可以说为这次的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后的战役李作鹏也是发挥了超高的军队作战指挥能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李作鹏优秀的军事才能,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李作鹏也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起来的优秀军官,更是走到了中将军衔一职。
这一路以来,都离不开党的栽培和领导,但因为对林彪的盲目崇拜,丧失了底线,最终只能付出应有的代价。
出狱后的李作鹏还是享有了一定的待遇,国家给李作鹏每月的补助有350元。
李作鹏作息十分规律,一般是早上六点钟起床出门遛弯,一个钟头后回来吃饭、读书、写字、看报、看电视等。
李作鹏喜欢读书、写字,练字也并不讲究章法,反而是率性而至,自我发挥。
他的字体更多是展现个人风格,也有不少人慕名上门求字,但李作鹏很少给人题字。
李作鹏在太原居住时期,山西每年会给他特批5万元作为医疗补助,但李作鹏从不全用光,住院也只挑一般的病房。
晚年的李作鹏身体愈发不好,最后又诊断出了肝癌,为了不让李作鹏担心,儿女们一直瞒着没敢告诉他。
但他出院后没多久,病情就开始恶化,这次住进医院后直到去世都没有离开过医院。
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李作鹏既骄傲又惭愧,骄傲的是自己一直奋战在抗战的前线,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惭愧的是自己晚节不保,对权力贪婪、放松了自我教育而走上歧途,最终而身败名裂。
刚刚出狱时的李作鹏将岳飞的《满江红》挂在了自己房间,说道:“我革命了一辈子,血是红的、从头到脚甚至骨头都是红的。”
也可以看出李作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是极度后悔,并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更是将岳飞的这首词作为鞭策、激励自己的一种方式。
李作鹏所做的一切虽然成为了历史,但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铁一般的教训,警醒后人、告诫后人。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