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宏代表作,李立宏有声小说全集
李立宏老师,有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有名演播艺术家、影视配音艺术家、朗诵艺术家,中国当代声音语言艺术大师、有名配音演员。
2012年,一部纪录片爆红全国,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各地美食轮番登场,让人垂涎欲滴,李立宏的声音也随着这部纪录片的热播、而被观众记住。自己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其实占了《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很大的便宜,人家那么辛苦、之前做了那么长时间、做了很多的东西,你最后就做配音。自己无非就用了几天时间,自己再辛苦也就是用一天录两集,自己加起来才能用多长时间,还包括录完了以后的工作。因为沾了光,从画面上看到那么多的美食,再加上人的想像那么多关于食物的色、香、味、形等等等等,就把自己的声音连带着一块就都给收进去了,都是那么好的东西、那么好的记忆,再抽出来的时候、这个声音还存在。一部纪录片,能让自己的声音几乎家喻户晓,这样的一个事实是李立宏在给《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时、万万想不到的。那个时候没有对它有什么很多的期待,自己个人反正对它没有太多的什么所谓期待,自己每次创作的时候其实没有对这个创作有太多的期待、以后在收视上会引起什么反响,这样的期待自己真的没有太多想,就是觉着很新鲜,写这么多食物在里面,食物、食品,所谓食材和加工过程,用不同的这样的角度换成几种,什么采摘也好、厨房里的秘密也好,还是怎么的,用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这就对自己来说已经是很新鲜,自己当时直觉上想的就是这个一定要很轻松地去说。因为纪录片表现的都是贴近生活的食物,所以李立宏想用轻松的语调来进行解说,但是配音工作刚一开始,导演陈晓卿就打断了李立宏。要保持好奇心,他不希望自己太沉稳,尤其是文字熟悉了以后,你要顺嘴把他写的那些文字说出来、这个太容易了,你都做了这么多年的这种录音和解说工作,你想做到这个程度、就是属于一般性的工作,太容易、太容易了;但是要保持对这个内容高度的一种兴趣和注意,看着那个画面、甚至要想像着什么东西来保证好奇心,这要在录音的过程当中你还能保持这个好奇心、这个确实也需要有人提醒你。在给《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时,李立宏要一边看着稿子、一边看着画面来配音,稿子已经熟读,画面也看过不止一次,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导演的要求、保持住自己的好奇心呢。自己的理解就是这个好奇心不是我要故意做出来某种状态,从哪一点上关注它,关注到什么程度,这怎么说呢,如果你对整个稿子通篇下来、所有的段落上的、所有的点你都有这么大的关注的话,听众听起来效果未必很好、可能会很累,这里真的还是有一个叫做张弛有度吧,所谓叫做。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自己这是把信息告诉你说,老包在这儿是很有经验的人,中间举个例子、他的经验能到那种程度,所以他能够在他的地里能长出过这一块地区最大的冬笋,这个信息该传递的我都能传递给你,但是如果要是说、我先对他有一些关注,然后就能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了。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竹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其实这里头所谓叫做好像我要给你介绍的信息的那个点你听起来好像没那么多了,但是就在我脑子里重点就很突出了。在给《舌尖上的中国》配音的时候,李立宏的脑海里总会有一个奇异的想像。好像我说这个马保子牛肉面、我好像就是那个用动画的形式画成了一个马保子,从那里头钻出来、然后告诉你说这个汤是哪儿来的、怎么来的、怎么怎么弄出来的,这个面是如何如何,能让你一听、你就觉得相信。这个小人可能就靠着我的想像、包括画面当中能给自己的一些东西,自己可能就是这个、比如说做拉面那些人当中的一员或者这个家族当中的一员、自己再来介绍我自己的这个东西的时候、这个就不一样了。一次,李立宏正在给《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总导演陈晓卿突然发了这样一条微博。肚子叫是真的,不是陈晓卿造出来的,但是他比较及时地发出去了,就是录的时候、第一天因为录的时候自己从早晨就没吃饭,因为一天录下来注意力比较集中,自己真的也不饿,自己就中午也没吃饭,到晚上自己再不饿、它肚子受不了,肚子就开始叫唤,自己无意识、录着录着从话筒就能收进去了,咕噜咕噜地叫,陈晓卿听到了叫声、马上就编了一个微信、就发出去了嘛,肚子叫了、他说好像李老师说看到这样的画面、被这个美食吸引得肚子都咕噜咕噜地叫了,第一次自己也承认从某种程度上有这种因素,自己看了那个画面的确是也是会引起自己的食欲。在录《舌尖上的中国2》的时候肚子又叫了,他又给发出去了,但是录《舌尖上的中国2》的时候确实没饿着、不像那天,自己不知道它为什么就叫了,自己也不饿、自己也没那么馋,不知道怎么就叫了。2012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很快引发了收视热潮。很多观众看过片子之后、也跟李立宏一样,不自觉地肚子开始叫了起来。而李立宏独特的配音风格也随着这部纪录片的热播被观众所熟识。
李立宏的声音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而被观众所熟悉,但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李立宏曾经给很多有趣的角色也配过音,比如这个86版《西游记》里的牛魔王。那个时候设计的演的角色还是属于比较简单、比较粗暴那么样的一套体系,所以声音上就是也要让它一个是粗一点、化妆上面的、就是牛的感觉。另外说起话来比较简单或者有时候比较蛮横,就是这样的。这个土地佬也是李立宏配音的。从画面里冒出来这么一个土地佬,这么矮、一脸的皱纹、带着胡须、像根须似的,拄着一个拐杖,老带着笑脸,好像说话不紧不慢地那样、慢慢悠悠地,怎么怎么样、怎么样,跟自己个人性格很像、很随和,有时候没有什么原则,反正就是为了调节气氛,和事佬,做老好人嘛、就是这个。李立宏也给很多动画角色配过音,比如《海底总动员》里的龟龟,《米奇 唐老鸭 高飞:三剑客》里的高飞以及《蓝皮鼠和大脸猫》中的大脸猫。那时候只知道动画片会比较夸张,从声音的造型、再到语言上来说特点比较明显、比较夸张一点,但是那个夸张有时候就做得过了,像那样的动画片可能做得有的时候没有那么细致,在于表现人物的某些细节方面可能没那么细,所以就不像那个真人电影有时候在细节上来说或者在情节上做得很细。不过在这些配过的卡通角色里、李立宏印象最深的还是《机器猫》里的大熊。大熊就是傻、愣,他无非就是比较霸道,就是仗着自己块儿大、能吃,老是抢别人的东西,其实没有那么多想法、也没有什么康夫聪明、也没有机器猫聪明、都没有人家聪明,他唯一仗的就是自己个儿大。自己因为录了那个角色,后来自己的同学,我们那个时候毕业以后、一起都留校住筒子楼那些同学,自己这些同学、等于是我们的下一辈吧、那些孩子从小就叫自己大熊,就没叫过自己叔叔丶李叔叔或者什么别的称呼。到这么大了、他们都这么大了、都二十多岁了、都大学毕业了,就是还是叫自己大熊,就一直叫大熊、大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李立宏一直从事配音工作,到底给多少个角色配过音,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李立宏告诉我们,如今能从事着自己小时候就向往的工作、这让他感到非常的满足和快乐。1964年,李立宏出生在北京,上小学的时候、他朗诵的声音就曾经迷倒了不少人。有同班同学、女生,开玩笑说、是被声音迷住了,一到课堂上有自己起来朗读的时候,好像会一直很专注、有点痴迷的感觉,那时候开玩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许多国外优秀电影都以译制片的形式来到了中国,那时候李立宏已经是一个高中生,跟很多人一样他也迷上了译制片。就是觉着新鲜,一个是看到电视里头、因为看到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的生活,可是他们都说着中国话,而且说中国话说得这么自如,不是很做作的、不是很刻意的,真的是很相信,那时候不懂、说译制片这么叫配音,很相信这些话就是这些人说出来的,后来逐渐知道是叫做有配音、别人又配上去的,就很羡慕这些人,真的是能配好整个的一个作品、一个电影当中的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形象都觉得那么准确、那么可信,所以就很羡慕、就很向往。随着译制片的热映,中国涌现了像邱岳峰、毕克、乔榛、李梓、丁建华等一大批优秀的配音演员,他们是很多观众心中的大明星,李立宏也很喜欢他们,甚至那时候他还学着这些演员的配音风格、自己尝试着给电影配音。那时候自己就觉得录过的一个就是《饥饿海峡》,日本的一个剧本《饥饿海峡》,看完了以后觉得谁相对来说适合谁谁谁,几个同学分了不同的角色在一个同学家里面、在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同学家里有大一点的录音机,不像现在随便拿一个手机就能录,那么大的一个大录音机、搁在桌子正中间、几个人围着桌子,分着按那个顺序、场次的顺序,像真的一样、像自己就在配音一样,就那么把它录下来。现在想想这个印象都还挺深,就是当时真是喜欢到那种程度,没有想说对这个东西我痴迷不痴迷、没想,但当时确实喜欢到不得了,挺喜欢。因为这份喜欢,再凭借着多年朗诵的功底,1982年、李立宏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播音,那时候中国的大学里还没有配音专业,所以播音是他能找到的离配音最近的专业,到了1985年左右、李立宏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北京广播学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译制了一批外国的电影、电视剧,李立宏终于第到了一个给影视剧配音的机会。播音语言不是表演语言,再直白一点说,我们其实就是一个转述者,就没有那么多、没有那么丰富的感情,样式也没有那么多,色彩没那么多,细腻程度、层次都没有那么多,远没有那么多、它不需要;但是配音是人物语言,是要代表人说话的,现在这个人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我要去哪儿哪儿哪儿,让你这么说、你说一下,不会说、不敢,说、今天我去哪儿哪儿哪儿,不会;今天我去哪儿哪儿、咱们能不能不这么说、你就说,今天我去哪儿哪儿哪儿、干什么什么了,我今天上午在传媒大学、我上了一节体育课,你就这么说。今天上午我们在传媒大学上了一节体育课,就一定这样说,你能不能不这么说,不能、做不到,做不到,那个人物语言、你显然自己都觉着那不是普通人在说话,对不对,所以那时候因为没有、刚开始没有外头的老师指导、就是我们自己摸索,只是试着说、听原声,受原声那样的影响,再一个受我们脑子中听到的译制片的那些老师的那些语言的影响,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模仿哪一个译制片里的什么什么。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