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影像符号有哪些「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影像符号有哪些」
前言:
电影中物质化的符号通常是电影影像呈现的具象内容,也是电影叙事和表意性的主要载体。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草原符号”和以人物为承载对象的服饰和饮食符号,都作为蒙古族民族识别性物质符号,向人们展示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和特有的民族特征,是蒙古族题材电影的重要表现元素。
这一时期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呈现的物质符号种类繁多,这些具象的物质化符号呈现客观环境外,在影像中表意或象征情感,隐含蒙古族人物的情感,为电影传情达意,也间接的传达蒙古族的精神信念,传播蒙古族物质文化。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影像符号有哪些?
一、草原符号
提到蒙古族,最能普遍联想到的标志符号就是广袤的草原、纯净的蓝天、成群的牛羊和奔腾的骏马,这些都是蒙古族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自然景观符号。在电影中,这些自然风光作为景观符号成为蒙古族电影的环境标识,同时,自然环境中的天地万物对于蒙古族来说有不同意义。蒙古族人的传统观念里视“天”为神,也称长生天或腾格里,视“地”为大地母亲,是孕育世间万物生命的庇护所。
对于“天”、“地”已经产生了超自然般的神化信仰,由此衍生出蒙古族对待的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意识,这些观念都通过自然的环境符号在电影中表达。电影中,蒙古族生存在草原的自然环境中,草原上如潮水般倾动的接天碧草,深邃而湛蓝的天空,一年四季都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自然环境自然而然成了电影中的草原景观符号。
《狼图腾》中草原的天空形态多变,分别呈现出夏日里的纯净湛蓝、夕阳下的昏黄浪漫、夜色里的静谧幽蓝,带给观众视觉景观审美享受的同时,天空在电影中的表意作用明显,在陈阵第一次遇到狼群时,电影中的天空风起云涌后又异常静谧,此时的天空表现了陈阵见到狼群时开始的畏惧心理和陈阵机智的吓退狼群后心存侥幸的慰藉。
电影的最后,陈阵明白了蒙古族人的自然观将小狼放生,让它回归自然,小狼向草原的尽头跑去草原出现了泛着金色云朵的纯净天空,寓意小狼回归了腾格里,此时金色的天空象征蒙古族信奉的自然法则。除了天空,广袤的草原大地在电影中也构建出带有象征意义的景观符号。
《珠拉的故事》讲述发生在草原冬日的故事,电影中的皑皑白雪仿佛给草原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圣衣,天地之间已然被连成一片,大量的空镜头画面展现出银装素裹的草原风光,珠拉和儿子手拉手躺在草原雪地上的画面,此时纯白色的草原因为这对母子的心心相惜而变得格外温情,象征珠拉与丈夫离婚后始终坚持在草原生活,对于这片广袤草原的热爱之情。
《绿草地》中呈现出清凉夏日的草原风光,电影中毕力格骑着马、小伙伴骑着小摩托从远处墨绿色的草原走来,由远及近天空和草地的颜色也逐渐变得鲜明,泛绿色的天空和翠绿的草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草原环境,这时的草原环境就是孕育自然生命的摇篮,被赋予如同母亲一般的含义,是毕力格和小伙伴嬉戏的庇护所。
总的来说,电影中传播的自然草原环境是蒙古族人生存的原始地貌,绝美的草原自然环境让蒙古族电影仿佛带着一股草原的清香,先入为主的草原环境符号让观众潜移默化的融入电影环境中,感受到草原风光和环境象征的文化观念,成为蒙古族电影的草原符号。
蒙古族千百年来的悠久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为建筑物便是蒙古包,蒙古包作为蒙古族典型的民族建筑,是蒙古族民间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传承着蒙古族的建筑史,是蒙古族民族建筑文明的象征。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社会生活的主要居住场所,易于拆卸组装,符合草原人民随水源草地迁徙而居的生活状态,蒙古包根据太阳光的照射角度变化还有计时的功能,集实用功能和观赏性于一身,是蒙古族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
电影中,蒙古包的形态简约,没有过度奢华的装饰,蒙古包作为典型的建筑物象征家的温暖,代表电影中人物生活的安定与否,承载着人物对家的情思,象征着对草原的眷顾,寄托着对故乡的热爱。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无时无刻不在呈现蒙古包在哪儿,家就在哪儿的情感。
《朱拉的故事》中嘎拉来珠拉家里做工,在搭自己的蒙古包时,因为珠拉还不能完全相信这个男人,也怕外人的闲话,始终让嘎拉的蒙古包离自己远远的,此时珠拉和嘎拉蒙古包间的距离暗含两人还不熟悉的人物关系。
《图雅的婚事》图雅的初中同学听说图雅要相亲,赶忙从外地回到草原,在蒙古包里感叹“在哪里都不如住在蒙古包里舒服”。这里的蒙古包不仅是一个建筑,也是外乡人对草原恋恋不忘的情怀,同时也折射出同学对图雅多年来的暗恋之情。
《季风中的马》影片的最后乌日根独自一点一点的拆掉居住多年的蒙古包,把蒙古包的架木、苫毡整整齐齐的放在木车上,把蒙古包里的家具搬上木车,当着儿子的面灭了火塘,这时他拆掉的不仅仅是一个蒙古包,是他生活多年的家,是他的精神寄托,蒙古包被拆掉的同时也意味着乌日根要面临新的生活环境。
电影中除蒙古包外,还有蒙古族人祭拜天地、祖先的建筑苏鲁锭,也多次在电影中出现,如《七十七公里》中阿妈每日都会苏鲁锭前祈祷希望儿子能像父亲一样成为草原上的赛马英雄,苏鲁锭寓意着阿妈的精神希冀。
这些蒙古族生活中人为创造的物质符号,展现蒙古族人真实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场景,这些建筑是蒙古族生存智慧的结晶,寄托着蒙古族人对家的眷顾之情。
二、蒙古族饮食符号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族世代生存之地,深居内陆且拥有高海拔的平原地貌,产生特殊的环境特征和气候特征,蒙古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环境,智慧的创造了蒙古袍应对草原多变的气候环境,蒙古袍是蒙古族标志性的民族服饰,满足蒙古族对服饰的审美追求,体现蒙古族对服饰的审美价值。
在蒙古族电影中,蒙古袍作为电影人物角色的服饰装扮,蒙古袍与电影人物的情绪相呼应,是帮助电影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其外延意义也与电影主题所呼应,在现代题材的蒙古族电影中蒙古袍的款式多样,成为了体现人物生活质量的重要标识。
蒙古袍不仅仅是民族电影中的特色标志,电影中人物着装的变化,如蒙古袍的色彩变化,时常辉映人物生活的情绪状态,以及作为影像符号的外延意义来象征电影主题。
在《天上草原》中宝日玛的蒙古袍色彩多样,蒙古袍的色彩多次跟随宝日玛的人物态度发生变化。男主人公两次回归家庭时,宝日玛的蒙古袍先是暗色,后是浅色,表现了宝日玛对男主人从厌恶到接纳的态度转变。在弟弟腾格里离家时,为了与宝日玛伤心情绪呼应,此时电影中她身着暗黑色蒙古袍,与洁白的雪地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观众深度的视觉体验,来产生相应的心理认同。
《朱拉的故事》在冰天雪地的大草原上,朱拉一直穿着深色系或者驼色系的皮袄,厚重的皮袄只为防寒,没有任何服饰的美感可言,但在朱拉得知嘎拉钟情于她后,获得爱情的朱拉第二天就在蒙古包里穿上了红色的蒙古袍,红色的蒙古袍辉映朱拉收获爱情喜悦的心情。
电影《绿草地》中毕力格和他的小伙伴们的蒙古袍始终都带着绿色元素,就连毕力格姐姐玫红色蒙古袍都会扎鲜绿色的腰带,蒙古袍的颜色呼应了电影的主题色,绿色代表希望,象征着毕力格的“国球梦”,绿色的蒙古袍是呼应电影追梦主题的外延含义。
时代的变革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追求,蒙古袍同样也随着蒙古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新世纪蒙古族现实题材电影里,蒙古袍符号折射出蒙古族人的生活质量。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电影题材出现了大量的现实题材电影,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蒙古族人在着装的服饰上有了新变化,电影借助人物穿着的蒙古袍款式变化、材质面料变化,折射出蒙古族人的生活质量,也反映出蒙古族社会发展的状态。在此题材的蒙古族电影中,简约修身、材质精美的蒙古袍代替了以往形式厚重、宽大保暖的皮袍、棉袍。
如《巴图的故事》中从呼和浩特来的苏日娜是一个典型生活在城市中的蒙古族人,她穿着现代改良款的蒙古袍,颜色温和不突兀,整体偏简洁修身,形象上突显女主角苏日娜的美丽大方。在此,蒙古袍的多样款式和精美制作都折射出蒙古族人民融入城市,接受现代社会新事物的精神面貌,体现蒙古族人接纳外来文化的广博心态,并融于其中的生活态度。
蒙古袍作为蒙古族题材电影重点呈现的民族服饰,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也传播着蒙古族服饰文化,并辉映电影人物传达情绪,呼应电影主题,是电影里民族特征的标志。
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与草原生态息息相关,草原的生态环境决定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伴随而生的是奶制品和肉制品为主的饮食模式,除此之外,蒙古族人世代承袭着对酒的钟爱。
电影中,食物常常反映出家庭的温情,是连接亲情的纽带;在蒙古族民族节日和婚嫁庆典中,食物维系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成为相互沟通、联络感情的最好方式;在蒙古族的祭祀和宗教活动,食物象征着对神灵的敬畏、亡灵的哀思。
这一时期,多部蒙古族电影都展现蒙古族饮食特色,如《天上草原》、《图雅的婚事》和《季风中的马》都在电影情节中透露出蒙古族传统的饮食习俗。《天上草原》的虎子初到草原不习惯吃肉,阿爸的观念里作为一个蒙古人哪有不吃肉的,便粗暴的把肉硬塞进他嘴里,强迫虎子适应草原上的饮食方式融入草原生活。
腾格里风雪归乡后要离开草原,宝日玛哽咽着把桌子上的奶制品一把一把的塞进皮囊,给腾格里带上家的食物,让腾格里明白家人一直都在惦记他,此时食物不仅是美味的,而且象征家人浓浓的牵挂和深深的亲情。
《图雅的婚事》图雅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提亲者,不管成功与否,她始终敬酒相迎;电影中的男人也常说“男人的天堂是马背,是壶里的酒”。《屋顶上的马奶节》老额吉一心要举办马奶节,制作马奶酒,儿子和孙女想尽办法托人从草原运来马,尽心养育母马产奶。酒是蒙古族款待客人的最佳礼节,对酒的钟情象征着蒙古族热情豪迈的性格。
《图雅的婚事》男人们为图雅家打井,休息时品尝图雅熬得奶茶,乐此不疲的称赞图雅的奶茶熬的香,侧面暗指图雅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传统蒙古族妇女。
《季风中的马》乌日根夫妻俩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常争吵,辛苦的在外劳作后,乌日根和妻子英吉德玛只有捧起热腾腾的奶茶时,才心平气和交谈。奶茶在这里是乌日根家庭的情感的维系。
这些食物都有着鲜明蒙古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民族的经典佳肴,通过电影,蒙古族日常的美食佳肴呈现在观众眼前,电影给予食物温情,隐藏着蒙古族人对待家人、朋友的深情,也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的美味盛宴。
三、动物符号
在草原上,蒙古族对与他们同呼吸共生存的动物有着特殊情感,草原的动物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最初是蒙古族在草原上的代步工具,蒙古族认为马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蒙古族题材电影在早期也被称为“马上动作片”,可见马是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标志符号。
而蒙古族发展畜牧业主要养殖的动物牛、羊,牧民以养殖牛羊为生,牛羊的数量间接代表牧民家庭经济状况。牧民依靠草原动物得以生存,动物符号成为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表征符号,再现蒙古族对动物喜爱和崇拜。
在电影中,马、牛和羊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标志符号,这些动物与蒙古族人共同生活在草原上,蒙古族人看待动物视如己出,始终把动物当成自己的朋友,人和动物的生存状态相仿,展现出蒙古族融入自然的游牧生活。
儿童电影《爱在他乡》讲述蒙古族儿童对草原马的热爱,电影中小巴特尔对城市五彩斑斓的游戏机不屑一顾,也从不憧憬城市中的生活,却唯独偏爱在草原上与马玩耍,流露出对草原上游牧生活的念念不忘,马在此指代小巴特尔热爱的草原生活。
结语:
在近年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动物符号展现草原的牧民生活,等同于草原生活的具象表征。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这些动物与人类共同成长,常常被赋予人物的精神和生活状态,成为电影的表意符号,电影传达出蒙古族对充满灵气的动物有着浓厚的情谊,展现蒙古族人地道的游牧生活,因此,动物符号是传播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的重要标志符号。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