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烟雨楼阁,走进江南又见烟雨楼
文 | 仲黎欣
作者简介:仲黎欣 一名嘉兴人,在杭州工作生活了三十年,虽然嘉杭两地很近,也算离开家乡,飘泊在外,异乡为客。平时工作是从事财务工作,工作之余愿意跟随各位老师的步伐,学习写写文章,书写真心真情,留下人生的美好足迹。
友人与我同去嘉兴。尽地主之谊,须带她去标志景点南湖一游。当天晚上在手机上预约好明日上午的南湖景区和渡船票,南湖景区免票,渡船票20元。
导航到景区停车场停好车,过马路对面一屏假山喷泉,上面“南湖”两个大字,沿着小路往里走到湖边,便是渡船码头。我俩来得较早,游客很少,刷身份证进入。码头上停着一溜仿古渡船,烟雨楼10号、15号。。。棕红色的船身,淡黄坡顶,雕栏画窗,宛如一座座中式建筑。
船头上有“初心.南湖水上课堂”的匾额。船舱屏幕上播放着红船的故事,水上课堂名至实归。坐上船约10来分钟就到了湖心岛码头,迎面看到“清晖堂”三个大字,印象中以前几次来南湖是从清晖堂台阶上去的。
现在的清晖堂大门口封闭了不能进入。下船后沿着顺时针方向往左走,隔着一池水塘,远远地望见烟雨楼,高两层,飞檐翘角,红色的廊柱,灰黑色屋面瓦脊,古色古香,在绿树掩映下,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首先到达的访踪亭。里面立着一块碑,碑文是小学课本中学过的南湖故事董必武题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访踪亭建于1985年,是为纪念中共“一大”代表、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1964年4月5日重访南湖时所题诗句而建。董必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湖北黄安县人。董必武是唯一一位和毛泽东主席一起同时参加了党的一大,又同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共领导人。
访踪亭名匾额由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所题。烟雨楼二楼正中悬挂的匾额“烟雨楼”三字也是董必武所书。董老的字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以及年号和面额,均出自董必武之手。
在红船边景仰百年前的光辉历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并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嘉兴南湖成了党的诞生地、红船起航的地方。
走过红船和万福桥,从台阶走入园子,便进了烟雨楼后门,正当中挂着一副篆书对联“一棹红舟湖光碧,千秋嘉会烟雨楼”,字体秀丽典雅,飘逸清新,落款唐錬百。
唐錬百(1914-1993),书法家,篆刻家。对联巧妙地嵌入了南湖红船和嘉兴烟雨楼,一棹红舟,千秋嘉会,歌颂南湖红船中召开的开天辟地的盛会。
一楼大厅中堂,禇辅成题写的“分烟化雨”四个楷体大字,据说出自嘉兴太守许瑶光的诗“若夫话雨分烟,弥天甘露“,渲染烟雨楼的意境“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濛”。
又一说是1946年褚辅成先生自抗战胜利以来第一次回到家乡,在南湖烟雨楼题写的 “分烟化雨”包含着各方面合作共进的意思。
褚辅成(1873年—1948年),字慧僧,一作惠生,浙江嘉兴人,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中国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青年时期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一生致力于团结各方,为建设民主国家出力。他在嘉兴先后创办南湖学堂和民丰造纸厂。
嘉兴建有褚辅成史料陈列室,辅成教育集团、辅成小学等皆以先生名字命名。离史料陈列室不远有 “金九避难处”,1932年,在褚辅成帮助下,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金九从上海来到嘉兴避居生活。
南湖红船与褚辅成也有关。中央电视台节目《记住乡愁》第7季第36集《嘉兴――红船自此扬帆起(上)》介绍,中共一大最后一天会议所使用的南湖游船是褚辅成安排长子褚凤章去租的。
“分烟化雨”匾额下面的两侧梁柱上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着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对联的撰写者也是董必武,叙述着革命星星火从烟雨楼点燃,春雷震动风云世界。四边墙上悬挂着众多名人字画,有沙孟海、郭沫若、宋庆龄、刘海粟、陈从周等。
上二楼的木头楼梯分列后门两边,仅供一人上下,单向通行。二楼正中大堂“湖天一览”几个篆体大字,古朴苍劲,石鼓文风格,凑近一看是吴昌硕弟子王个簃书写,左边小注“南湖烟雨楼。用猎碣文笔法作篆”。猎碣笔法就是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内容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石鼓被发现于唐朝初年,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央视纪录片曾讲述这十个半圆形石墩的传奇故事,被盗抢,经战乱流离失散,其中一个被割成喂猪槽只剩下小半个,原鼓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上面的字已多有磨灭。
石鼓文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原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先生几十年坚持临写石鼓文。”湖天一览”匾额下的柱子上有对联“如坐天上有客皆仙烟雨比南朝多少楼台归画里,宛在水中方舟最乐湖波胜西子无边风月落樽前”,夸赞南湖风光“湖波胜西子”胜过杭州西湖。二楼走廊里也挂着一众书画作品,为湖天一色增添文彩。
烟雨楼后的小花园,依次连接着御碑亭、来许亭、鉴亭、宝梅亭等建筑。园内假山纵横,回廊曲折,芭蕉绿叶,树影婆娑,各种奇形门窗,有海棠花形、圆形、桃形、官帽形、葫芦、花瓶形等等,堪比苏州和扬州园林,微缩了江南园林的镂空造影移步换景手法,虚虚实实,曲径通幽。葫芦和花瓶形寓意着福禄和平安吧。
御碑亭陈列着乾隆皇帝的诗碑,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八次登临烟雨楼,先后题诗十多首,显现出对南湖景色的喜爱。“来许亭”可称为晚清嘉兴知府许瑶光的一座功德碑。
许瑶光,字雪门,号复斋,湖南善化人,他在嘉兴主政前后长达18年。“清晖堂”匾额即是他题写的。来许亭内有许瑶光的画像和他的政绩简介。
当时嘉兴民众建来许亭,颂扬他公正廉明,为民办事,盼望他重来嘉兴,果然许瑶光又来嘉兴连任知府。许瑶光在来许亭旁边再建“鉴亭”,并亲自撰写《鉴亭之铭》,表示要把百姓对他的爱戴作为借鉴和鞭策。
鉴亭内还陈列了珍贵的“马券石刻”。据传是苏东坡和黄庭坚的真迹,外边还有一块许瑶光得到的米芾真迹的碑刻。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为宋代四大书法家,这园中竟有宋代三位大书法家的真迹。园内围墙上还有许瑶光写的“南湖八景”诗碑文。
宝梅亭收藏着许瑶光的朋友清代画家彭玉麟画梅石刻。许太守在嘉兴历史上是位传奇人物,还是一位诗人,与嘉兴缘份深厚,烟雨楼到处都刷有他的存在感。
嘉兴烟雨楼还有个山寨仿版。乾隆皇帝巡江南多次登临嘉兴南湖烟雨楼,极为喜爱,命人在承德避暑山庄依样仿建了一座烟雨楼。承德烟雨楼自南而北,前为门殿,后有楼两层,上层中间悬有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避暑山庄秀美的湖光山色吸引了影视导演们,热门电视剧"还珠格格"在此拍摄,电视剧中小燕子居住的“漱芳斋” 就是承德烟雨楼。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物产丰富,风光优美,人杰地灵。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因南湖而出名。南湖烟雨楼经历次重建,焕发新貌,园林秀丽,人文荟萃,烟柳画桥,波光粼粼,真是“江南多胜迹,烟雨一楼台“。
【来自南湖文学,文学总顾问:吴顺荣】
--END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