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够8小时才健康?,每天睡够8小时是正常时间吗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方便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天空有白天与黑夜之分,人们的时间也有工作与休息之分,白天工作、黑夜休息是人们长久以来的规律。
充足的睡眠休息,可以让人们的身体与精神得以休整,有精力去做工作。
有人曾这样计算过我们一生的时间,发现睡眠约占了1/3的时间。
对此有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既然一定要休息,那我可以减少睡觉的时间,这样既有了充足的状态,又有了富裕的时间。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究竟睡眠多长时间,才可以保证精力呢?
常常听到的说法是:人们每天至少要休息8个小时以上才是健康的习惯。
但知名人士——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曾在节目中分享自己的睡觉时间,认为自己“每天睡眠4小时,既睡的少又睡的好。”从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你尝试过睡眠4小时吗?这个睡眠方式真的是健康科学的吗?适合于所有人吗?
相关专业人士给了我们具体的解答。
张朝阳将自己的睡眠作息称为“四小时睡眠法”:一天睡4个小时,但并不是来连续的4小时。
睡两个小时后,就要从床上起来(可以用定闹钟的方法强迫自己醒来),让自己清醒后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样间隔1个小时后,再睡眠两个小时。
如此的两次两小时的睡眠,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需要。
他认为这套睡眠方法可以让自己很快的进入深入睡眠状态,达到高效率的休息。
据他表述:“要想很快入睡且深入睡眠,就要把自己的睡眠时间缩短,要睡4个小时,而不是7、8个小时。
形成一个规律后,就能逐渐地快速睡眠。
因为自己睡的少,所以就不可能睡不着,自己是秒睡的状态。”
张朝阳也曾喊话:让大家减少睡眠时间。说自己这套睡眠方法已经坚持有两年时间,效果非常好。
当然,有网友表示不解与质疑:“每天4小时,真的不困吗?”“这是健康的睡眠方法吗?会有潜在的身体危害吗?”
但也存在着不少网友相信这一睡眠观点,表示自己的身边就有睡觉三四小时,第二天比自己的精力还要旺盛。
每个人的睡眠时间都一样吗?对此,有专家认为,必须睡满8个小时是一个误区。
就如同人体的饭量样——因人而异,有人进餐一点就饱腹了,有人进餐几碗饭才能饱腹。
与之相同,有的人只需要睡觉4、5个小时就可以满血复活,充满活动。
而有些人睡觉10个小时也觉得睡不够,身体状态也没有恢复。
专家针对因人而异的睡眠时间,提出了三种睡眠类型,一起来看自己属于哪一种吧:
普通型——每天睡眠6-8小时;短睡型——每天睡眠4-5小时;长睡型——每天要休息9个小时以上。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张朝阳一样,每天4小时睡眠量就足够了。
遵循自己的规律来作息,不要“人云亦云”,改变自己。
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又存在这样的一般情形:
老年人的睡觉时间一般不会超过8小时,这也是在我们身边的老人总比我们起床早的原因。
但是中学生与小学生应该保持8小时以上的睡眠,这样才会健康的成长。
什么状态才是深度睡眠人的睡眠是很有规律的,深入睡眠和浅睡眠是交替反复进行的。
深度睡眠是指在睡眠的时间内占据25%—40%的那一部分,也是“黄金睡眠”。
它对消除身体和大脑疲劳,恢复精力以及新陈代谢都有着重要作用。
深度睡眠是高质量的睡觉。
一般情况下,人的睡眠分为四个周期,基本两个小时左右为一个周期,在每个周期内能达到30分钟的深度睡眠就是好睡眠。
所以评价一个人的睡眠时,光看时间长短是不准确的,要看深度睡眠的质量。
深度睡眠达标的小标准是:
深度睡眠充足时,不会引起频繁的惊醒;只要觉得睡得香,起床后感觉身体很舒服,就说明睡眠达标了。
若起床感觉还想睡觉、精神状况不佳、偶尔还觉得头晕脑胀,这就说明深度睡眠没有达标。
睡眠的影响因素在了解到人们的睡觉时间有三种类型后,发现含有深度睡眠的睡觉才是好睡眠。
这里就出现了几个问题:一个人会存在固定的睡眠时间吗?会每天都有深度睡眠吗?
哪些情况下,人们的睡眠会好?哪些情况下,人们的睡眠会差呢?
将多数人们的日常作息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发现影响人们睡眠的因素大致分为三个:时间因素、情绪因素、依赖性因素。
1、时间因素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尤其是快速发展的城市,一跑神就被远远落在身后。
每个人都沉迷于自己的工作之中,无法自拔。
不仅仅因为喜爱,更多的是繁杂的工作积压,让人不得不通过“熬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每个人熬夜的时间又长短不一。
令人吁嘘的是,中国的青年职场群体睡眠状况像在“修仙”一般。
《2022中国职场青年睡眠质量报告》中的数据记录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数据的记录的根本是回收的4000余份有效问卷结果。
问卷中的职场人遍布13个行业,有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金融业等。
其中的职业更是多种多样,销售部、市场部、公关部、广告部的工作人员更是将熬夜当成“家常便饭”一般。
现在的信息可以说是“一秒一变”,为了更快速的掌握信息,进行下一步工作的群体来说,多睡一刻,就错失一个良好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一半的职场青年每天都要熬到深夜0点以后才睡觉,13%的职场青年凌晨2点以后才入睡。
说是“修仙”也不为过了。
2、情绪因素
沉重的压力来袭,带来精神上的负荷。
了解到现代人们的睡眠时间后,突然理解了人们的繁重压力。
竞争压力大,使人们常常感到焦虑、紧张,这些精神心理上的问题也会通过影响睡眠而对身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情绪上的波动也会引起人们失眠、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睡眠深度不够等,这些情况都属于睡眠障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失眠。
“夜晚是情绪的发酵地”这话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很多人一到夜晚就会在脑海中放电影,经历过的一幕幕都清楚出现。
一份份遗憾与纠结不断冲击自己的情绪,情绪变得低沉起来,这也是入睡困难的重要影响。
睡觉时多梦、易清醒的情况是深度睡眠没有达标。
有人这样描述自己的睡眠:“我明明躺了两三个小时,感觉还是很疲惫,刚刚就隔一会儿就醒了,还想继续睡觉”。
也有人说:我在一个夜晚里做了很多不同的梦。
究其原因,是大脑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心里放着事情,就不会睡得很安心。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3、依赖性因素
网络的发展逐渐少龄化,几岁的小朋友都可以将电子软件说的头头是道,更何况是每日需要网络办公与娱乐的人们!
对于网络的“不放下”,就是睡不着的直观存在因素。
职场人员对于网络的依赖更是剧烈。
相信每个人睡觉前到会拿着一部手机,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工作,也会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通过网络来放松娱乐。
甚至随处都能听到人们的言论里杂含着手机、电脑、网络等词汇。
当然,这也是大势所趋,毕竟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回顾我们的一日生活:
早起通过手机闹钟起床;出行乘车需要手机导航、查找路线、没带现金时能扫码乘车;
一日三餐用手机支付下,避免现金丢失或被盗的可能;
身处两地需要交代工作或联络感情时,手机聊天就可迅速传达到位。
但它是必需品,并不是“成瘾性”的依赖品。
相信身边一定有这样一群体,他们“无手机不欢”,网络中的娱乐项目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有些人沉迷于追剧、打游戏,夜晚声称:“看完这集就睡”、“打完这局就睡,再等等就要赢了”。
殊不知已经到了凌晨一两点,过了瘾而害了自己的身体。
睡前习惯性看手机的人,一旦拿起就不舍得放下,看会短视频、刷刷朋友圈、翻一翻微博热搜……
这些都会存在,且不在少数。
睡觉对于我们身体非常有益。
它可以缓解身体与心理精神上的疲劳,帮助修复和获取满格能量,让体内一直运作的微观部件得到放松缓解。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尽早的保持良好的习惯,保护自己的睡眠质量。
1、作息规律
睡眠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熬夜。避免熬夜的可能性,职场人员要保证每日至少7小时的休息时间。
青少年更是要保证睡眠8小时,因为睡眠可以让人默默长高。
使用网络娱乐的群体,更是要控制自己睡前摸手机的行为。
作息规律也是需要保持的一个良好习惯,避免盲目学习张朝阳的4小时睡眠法,它并不一定适合大众群体。
2、调整睡眠环境
睡眠的环境是让人入睡的一助力。
昏暗的光线会使人昏昏欲睡,反之,光线很亮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会兴奋起来,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有些人会认床,在外居住会睡不着。
这实际上与自身的熟悉度有关,人总是在熟悉的环境中,放松警惕。
若是认床,就准备自己床上的物品随身携带。
舒适的环境设施与布置能给人带来温馨、放松的感觉。所以,要将自己的睡眠环境打造成温暖的格调与舒适的布置。
3、放松与适度的锻炼
睡前轻音乐的聆听,可以使人放下一天的疲惫,为睡眠做准备。
通过自己的放松情绪的方式,避免深夜感悟人生,避免失眠的可能出现。
锻炼也不失为一个放松的好方法,且它会助眠,身体上劳累后,就不会再思考其它,能更快速进入深度睡眠。
4、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助于睡眠,能是健康最大的财富。
睡前泡脚有助于身体血液循环,带来良好睡眠质量。睡前喝牛奶可以舒缓我们的肠道,有助眠效果。
睡前避免网络入侵:不要看手机、不要刷视频、不要打游戏、不观影。避免沉迷娱乐内容无法自拔。
睡前注意饮食:不喝咖啡、不喝茶、不喝饮料、不吃的太饱、不暴饮油炸荤类食物。
有些饮品可以帮助提神,使人大脑兴奋起来,不会带来好的睡眠质量。
睡前行为不可有的:不抽烟、不喝酒、不剧烈运动、不过度劳累等。
这些行为会危害人的身体,剧烈运动之后睡眠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结语身体是自己的,睡眠的好坏也只能自己感受,但健康的习惯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所以,生活中总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
这些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管住手、不拖拉、速完成、放下心、要躺下”。
控制住自己的手去触摸网络产品,以防自己长时间留恋网络。
做事办公禁止拖时间,高速完成工作。
放松自己的心情,舒缓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轻松睡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