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电影一机一线中长镜头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分析

时间:2023-06-21 22:47:51阅读:3125
长镜头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在现实主义电影中,长镜头使用频繁,为表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突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内涵起到重要作用。在长镜头的语境下,影像中的人物在表演时拥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有助于情绪连贯,让人物的情…

长镜头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电影中,长镜头使用频繁,为表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突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内涵起到重要作用。

在长镜头的语境下,影像中的人物在表演时拥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有助于情绪连贯,让人物的情感达到饱和,很好的刻画人物形象。

除了对人物情感连贯性的表达,长镜头缓慢讲述着剧情的发展,表现着人物关系的冲突,正是长镜头的表现力,向观众呈现着人物的生活现状以及内心需求。

人物情感表达的完整性

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方面长镜头具有独特的见解,擅长表现情绪起伏,通过连续性捕捉人物动作、表情等来呈现复杂的情绪变化。

长镜头能够很好地表现现实的场景,并突显出影片的格调,用多种影像语言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画面语言能够给观者带来强大的张力。

毋庸讳言的是,使用长镜头拓展了纪实美学理论的领域。在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长镜头确实很好地为观众展现了真实的故事。

人山人海》中大段的长镜头用冷静的方式缓慢的记录与表现着凶手杀人时的冷血。

虽然此时的长镜头固定着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但将杀人过程的残忍以及铁老大到案发现场的沉默的内在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贾樟柯的《小武》中使用了较多且别样的长镜头记录了小武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一事无成的状态以及能够让观众感受青春的燃烧和时代记忆的逝去。

用长镜头纪实小武和胡梅梅的画面,来表现各自的内心,不仅突显了纪录性,而且能直观的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正是长镜头赋予电影的意义。

冈萨雷斯的《鸟人》运用长镜头中特殊的一镜到底的手法将主人公瑞根的生活经历尽收眼底,在影片中完整的表现出瑞根生被生活所迫的不堪模样。

长镜头像风消散了眼前的浓雾,逐渐显露出庐山的真面目。

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中,小兰因逃课被训,抱着娃娃伤心地躲起来,睡着后入梦:小兰伴着音乐无忧无虑地奔跑在宽广的草原上。

导演用这样优美的画面给观众展现小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绪,衬托出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表现出小女孩天真烂漫的心境。

总而言之,现实主义电影中,长镜头已成为创造人物情感表达本真性的主要方式。

长镜头的本真性覆盖在人物的塑造之上,丰富了人物内在的情绪,对人物的描绘切中要害,使影片提色不少。

戏剧冲突呈现的连贯性

现实主义电影的故事化叙事手段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素材戏剧化,涉及情感戏剧化冲突。

这种情感冲突是构建现实主义电影人物真实感的重要元素,真实的展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戏剧冲突。

长镜头的纪实性展现着人物情感的戏剧冲突,带给观众故事性以及冲击力。

长镜头的持续性和平稳性有助于发掘朴实现实生活中的美,让观众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情绪表达,能更好的独立思考。

在研究底层人物题材电影中发现,长镜头不仅仅赋予现实主义电影中人物最质朴的真实生活情绪表达,也给予影像人物情感内在的冲突性与张力。

日照重庆》影片里有一段情感爆发点,通过时长3分钟的长镜头表现“林权海取下林波画像准备离开”的场景。

林权海收画的动作通过跟踪镜头缓慢的移动被不间断记录,这让观众能够切身的体会到主人公小心翼翼想将捆绑画轴的绳子从书包里取出来。

但两次均失败,导致林权海非常生气地扯出书包里的所有东西,最后把书包使劲扔到了地上。这一情绪爆发与平时的冷静寡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物不断重复舒卷画报、翻找绳子的动作被长镜头连续地动态记录下来,有力的表现了林父愤怒的情绪。

通过长镜头,导演靠诗意的画面和情感的聚集等来了情感的提升。

电影《推手》开始部分便通过一个几十秒的长镜头以及长达七分钟没有台词的片段。

展现了朱师傅与玛莎在生活上的差异,朱师傅的打太极、练书法的生活与玛莎在家写作办公的生活状态鲜明对比。

太极拳平静无波的招式与美国慢跑者猛烈而紧绷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当将长镜头缓缓展开,内部的戏剧性以细腻安静的长镜头表现出来。

长镜头不会打破事件时序上的连续性,从而叙述整个事件和表达情感。

长镜头能让演员有足够空间来表演,有助于前后贯通人物的情绪,使其具有情绪张力,饱满人物的情绪,能够有层次感地表现戏剧动作。

电影《风暴》中用一个时长为320英尺的长镜头来拍摄“施洋大律师车站演说”的戏,共移动了10个机位,灵活变化场景,镜头180°运动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施洋控诉军阀的情节被长镜头连续记录,让观者很好的感受到表演者情绪的层层推进。若采用蒙太奇来完成,就难以达到形同的效果。

由于采用长镜头拍摄,在情节上一气浑成,不仅有益于凸显施洋律师雄辩的口才,而且也更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情感。

作品《一机一线》的创作故事来源家乡小镇一个建筑工地坍塌事故的新闻事件,笔者根据真实新闻事件报导以及当地老百姓的讨论,将故事人物定格在社会边缘人物——农民工群体。

在创作过程中,笔者关注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并将真实的新闻事件进行了故事艺术化的呈现,进而期望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悟。

影片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理念,注重展现生活原貌、反映社会现实、呈现时代特色、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并将笔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认识蕴藉其中。

使之完成从“现象真实”向“本质真实”的转变,使得影片更具思想深度,而不是流于生活表面。

作品的时空展现

影片《一机一线》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追求是影片的重要方向,这种连续性是对于时间的连贯延续以及对空间的完整保留。

在这种连续性中,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单独存在运动的,二者充满联系。时间在影片所塑造的空间中以自由的形态不断绵延,而空间也在时间的变化中展现新的状态。

1.在空间中感受时间

镜头所表现的真实时间性并不一定是如实表现的,往往会通过空间物体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流动。

在现实主义电影中,长镜头会通过记录桥、道路、河流等空间的连续变化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动,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现实”之中。

在影片《一机一线》中,余大风走在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中,从狭窄的脚手架通道中不断前行,产生摇摆不安的情绪。

当走到尽头从高楼望去面对的是广阔的空间,镜头的摇摆以及下坠调动了观众紧绷的情绪。

一方面担心人物的安危,另一方面观众的等待情绪被无限放大。

在影片后半段,茜茜回老家看余大风的母亲,期间乘坐木船摆渡湖面,荡漾的湖面以及船夫摇橹的小木船,晃荡的镜头。

在空间不断变化下,时间仿佛凝固,是对主角的思念也是对家乡的寄托。

在影片《一机一线》中,通过长镜头的手法记录老叶到教堂听牧师布道,通过多次的到达教堂的场景,可以看到时间的流逝,展现命运无常的情感。

除了在单个事件之后增加时间,在作品《一机一线》中还将一些生活画面穿插至连贯的故事场景间,比如走路、喝酒、祷告、工作、刷牙等等。

这些生活化的场景有助于营造虚构情节的真实性,但同时观众观影的心理时间也增加了,这种增加的情节事件并不有助于讲述故事,更有甚者删减后不影响故事得完整性。

2.在时间中重塑空间

日出日落、灯光变化都是象征时间的符号,但光影的变化并不是具体表现形式时间,也是对空间节奏的展开。

直接将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空间结合起来,这是让虚构情节能更好地贴近生活,也就是将电影时空都置于生活时空中。

在作品《一机一线》开始部分,病房床头氧气瓶的影子、茜茜脸上的光影以及背影的变化都牵动着人的情感,对于未来的担忧。

在作品中人物生活空间是县城的小镇上,而故事的空间则是工地、大风家、教堂、广场等等,小镇的面貌利用这些场景被勾勒出。

单一空间的范围更小,比如余大风邀请老叶到家喝酒袒露自己命不久矣,笔者并没有展露余大风家的整体环境与全貌。

但通过拍摄余大风和老叶对话所处的一角,观众可以通过自己想象来补全余大风家的全貌。

观众用切身体会来补充影片中未显露出来的场景。

之所以产生此类现象,是由于电影所表现的场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很是相似,亦或是影片中某些场景唤醒了观者脑海中的印象。

正如作品《一机一线》中木头在工棚的一角、方工头在广场唱歌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影片所创造的生活空间。这种生活是全方位的,包含了日常生活习惯。

人与环境真实感的营造

作品《一机一线》中,余大风邀请老叶到家喝酒,老叶拎着牛奶前来,余大风的儿子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余大风不停的喝着酒。

在镜头中余大风家中破败不堪的场景烘托着余大风的情绪。

先用固定的长镜头展开两个人的对话,老叶因处于前景而焦点清晰,余大风和放映着的电视机则处于后景之中。

通过对比暗示着余大风命运的多舛,面临生命的宣判,余大风对老叶的希冀。

在余大风与老叶喝酒的这场戏中,笔者用一个长达一分钟的镜头展开叙述,老叶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怜悯之情。

在一段运动长镜头中,余大风醉酒抽烟的浓厚情绪中,晃动感的镜头,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强烈波动。

在余大风的醉酒情绪中,运用了固定长镜头将人物进行特写,将余大风内心的想法最大限度的表达出来。

在作品《一机一线》的4分40秒,郑总一脸郁闷的走进办公室,方工头谄媚的走上前迎接并泡茶递香烟,两人坐定后在棋盘前开始交流如何处理余大风在工地出事的事情。

导演在这一场景中采用非固定长镜头的拍摄技法,通过镜头的上移、推拉等动作,将方工头和郑总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真实的展现了人物的现实状态。

青年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处于社会底层不受注目,在大众视野中被忽视。

在老叶帮助好兄弟余大风讨要工伤的费用这一系列事件通过长镜头的手法将老叶的热情与无奈,余大风的怅然若失,方工头的斤斤计较,工友的自私自利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机一线》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丰富表现底层人物情绪的同时也是通过镜头向观众诉说着底层人物的真实故事。

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是电影表达情感的重要输出方式,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决定因素。

在创作《一机一线》时以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为创作形象,故事讲述了余大风从农村走出来进城打工。

本以为会为家庭带来改变却逃离不了宿命的安排,在一次体检中得知得了癌症,余大风为了家庭最后的日子里做出了不一样的抉择。

作品《一机一线》在情节上与一般的现实主义电影有所不同,在影片开场一分多钟时间里通过一系列的特写镜头,描写医院的环境交代了主人公的最终结局。

在影片中穿插了每周日老叶参加教堂的活动,牧师的布道、祷告的场景、光影的变幻,老叶通过参加做礼拜活动来寻求心理安慰。

表现以余大风为代表的农民工群体的人生无常,与余大风做出的选择产生情感对比。

喝酒、抽烟、交谈,这些日常的生活展现出老叶在面对好兄弟余大风时是讲义气的是善解人意的。

但在面对掌握命运的工头,是畏缩且不安的,充分展现农民工处在社会的边缘地位,始终是弱势群体。

老叶答应余大风在余大风出事后,去找老板讨要赔偿,但在面对老板之后,老叶觉得自己做不到答应兄弟的事情。

只能借酒浇愁以及通过参加教堂活动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充分表现老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影片的最后片段方工头带着钱与老叶相约小红饭店,在长镜头的记录下,方工头掏出香烟、把钱扔在桌上以及摔门而去,表现出对于闹事群体的不耐烦以及逃避心态。

在这一长镜头段落中,利用特写镜头将工友之间差异化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工友心存善意想要帮助余大风要到赔偿款。

有的工友想要分一杯羹,在长镜头的记录下,显得极其真实。

人物形象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核心,而人物塑造是多方面的,情节的安排、情感的表达等细节都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长镜头对于人物内心的展现以及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揭示的最佳表现方式。

作品《一机一线》的创作过程中,笔者根据真实发生事件与地点,为真实表现农民工人物形象,利用长镜头拍摄了许多真实场景。

根据农民工群体日常生活情况来塑造电影形象,通过真实的细节为观众展现农民工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生活。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