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糖精总比没糖强啊,糖精是让人感觉甜吗

时间:2023-06-21 22:24:02阅读:4913
2016年,在关于一部卫视播出的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讨论中,“甜宠剧”一词首次出现,甜宠剧这一概念也就此诞生,取代偶像剧成为爱情片的新代名词。之后的几年中,大量同类型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从各大平台上线,甚…

2016年,在关于一部卫视播出的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讨论中,“甜宠剧”一词首次出现,甜宠剧这一概念也就此诞生,取代偶像剧成为爱情片的新代名词。之后的几年中,大量同类型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从各大平台上线,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产业链条。

从字面上便可以看出甜宠剧的两大特点,“甜”,即剧情主要呈现爱情中甜蜜美好的一面,为观众发糖;“宠”则是男主对女主的态度,大多数甜宠剧中的男主,除了生活中日常的照顾、随时的亲亲抱抱,在事业上也能为女主提供协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万能形象。

甜宠剧在制作上也有着成本低、周期短、素材来源广的特点,电竞、职场、校园、各种不同背景下都能轻易的融入甜宠元素,做到了“万物皆可甜宠”;许多甜宠剧从小说、动漫改编而来,吸引了许多原著粉丝,自带了热度,在这样的天然优势之下,与其说甜宠剧受到市场欢迎,不如说是市场自动选择了甜宠剧。

然而,热潮之下,以爱情线为内核的甜宠剧难免会迎来同质化的现象,为了刺激观众,很多团队在创作时甚至会明确提出对于男女主人公接吻、拥抱等亲密行为次数上的要求,有些甜宠剧甚至做到了“十分钟一吻”。

在酷云互动2020年9月发布的《甜宠剧分析报告》中写道,甜宠剧是苦味生活里的糖,主角的颜值是神仙级别的,误会的戏码是短暂的,感情线的走向是快速的。编剧只需要像安装零件的工人一样,在合适的位置添加大量“糖分”和少许矛盾点,剧本就能打包出厂。

这样的甜宠剧流水线上,基于套路炮制的人工糖精能否层出不穷、翻新花样、持续受到观众欢迎,得到长久的发展?这就需要对甜宠剧的内核与本质进行分析,被市场选择的甜宠剧到底迎合了什么样的受众心理?

甜宠剧的主要受众群体为年轻女性,从数据上来看,甜宠网剧大多集中在爱奇艺、腾讯、优酷这三个视频平台。其中,优酷用户中18至40岁的用户占比达82%,而女性用户又占据其中的绝大部分;在腾讯的指数报告中显示,35岁以下是视频网站剧集用户的主流,腾讯视频的电视剧90后观众占总数的54%,80后观众占比22%,00后观众占比18%,用户群体总体倾向年轻化。

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之下,女性网友们承受着来自事业、婚恋的种种压力,对于爱情和婚姻或多或少有着不信任或者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剧情简单直接的甜宠剧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年群体的情感焦虑。

在甜宠剧营造的爱情世界里,只有爱或不爱,幸福或者不幸福,没有催婚、加薪升职、房贷车贷,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容貌事业焦虑。甜宠剧成为了属于中国年轻女性的童话,在观剧时,观众可以暂时将自己代入剧情,安心享受由甜宠剧男主喂到嘴边的蜜糖。

同时,除了下班后的休息时间,许多网友表示,上下班乘坐交通工具的通勤路上,也会观看手机里下载的甜宠剧,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吃一会儿糖”,甜宠剧的播放媒介多为手机等小型便携式网络播放终端,流动性和随机性很强。剧情也比较简单,情节起伏较为平缓,没有悬疑色彩或是矛盾冲突,适合受众在不同观剧环境下观看。

21世纪初的热播偶像剧以台湾作品居多,以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线、狗血的故事发展为特点,几乎每部偶像剧都会出现校花校草、车祸失忆等名词。早期的偶像剧也有着韩剧、日剧的影子,在剧情中融入了许多海外早期剧集的元素。

恶作剧之吻》中,女高中生袁湘琴对同年级智商200的天才少年江直树一见钟情,在两年的暗恋后当着全校同学告白,却遭到无情的拒绝。袁湘琴刚迁入的新家被地震震毁,湘琴和爸爸投靠的阿利叔正好是江直树的爸爸,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中,江直树也逐渐对袁湘琴产生了感情,两人最终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千篇一律的剧情很快就引起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不符合逻辑的狗血桥段也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吐槽,基于老套剧情、人物固化、题材局限的偶像剧也逐渐走向了没落,而题材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国产爱情剧逐渐受到了观众更多的欢迎。

如今的甜宠剧致力于将感情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最小化,为观众呈现出最好的一面,打造一帆风顺的爱情。但平心而论,当编剧费尽心思的创作不是为了戏剧性,而是为了将主人公的亲密行为合理化创造出“沙发吻”“三明治吻”这样的桥段;当影视作品中只体现爱情中双方的甜蜜幸福,不展示两人为了共同的未来所作出的磨合与改变;这样的剧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悬浮?

除此之外,许多甜宠剧中的女主看似做到了独立,有着自己的事业,但是在关键的转折点、生活遇到困难时还是要依靠男主的帮助化解危机,这样表面化的大女主,在本质上仍然是以依附者的形态存在。即使打着女性独立的旗号,但往往因为善良被害、关键时刻通过男主人公的帮助化解危险的女性角色并未真正获得自身的成长。

甜宠剧普遍面临的一个瓶颈,是剧情推动力不足。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恋爱戏,观众都知道最终两人会在一起,想看的无非就是他们是怎么在一起的,因而暧昧阶段两人互探往往都是重中之重,一旦定情后,剧情的发展就往往显得淡然无味。

这也是甜宠剧的一个趋势变化。以往给观众呈现出的让爱情关系升华的桥段,多是类似车祸梗、失忆梗,父母反对梗这种传统的外部事件,相比起这些,当下观众更期待由人物内心爱情观,或者两人关系变化引起的感情升级。

另一个瓶颈是甜宠剧越来越细分,在大量的甜蜜感情戏份之外,加入职场、奇幻、探案等多种类型元素作为辅线,那么这两者之间如何去平衡。《传闻中的陈芊芊》在喜剧大框架的基础上,有甜宠、女权等因素杂糅,因为性别观念冲突的设定在一开始吸引了大量的女性受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这部分内容如何与感情线做出平衡,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发生,是该剧编剧在后半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

甜宠剧的这些困境以及想要做出的突破,其实是因为当下市场竞争加剧,大家都在探寻甜宠剧的创新空间。据小娱了解,从国内每年所有的电视剧储备项目来看,甜宠项目占到所有项目的45%以上,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小甜宠想出圈变得愈加困难。

既然甜宠作为一个大品类占据着市场重要比例,那在创作甜宠剧的方向上应该做出改变。从框架设定上讲,“甜宠就是把你认为在这个爱情故事里面,在能够符合人物逻辑的情况下,可以深挖到的所有有趣的、纯爱的元素做扎实。”编剧王天楚表示,“再者就是了解各年轻圈层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爱情是怎样的,他们怎么谈恋爱,提早了解观众的需求”。

特别是当下女性消费崛起,年轻女性对甜宠剧的刚需与审美变化影响着甜宠剧的讲述方式。“过去我们更多在男主人设上下功夫,现在女主人设越来越被重视。因为观众大部分是女性观众,什么样的女主人设是能讲好故事又能让大家喜欢的,可能是甜宠剧创作者一直要思考的问题。”编剧林葳蕤说道。

另一方面,甜宠剧着重表现爱情关系里的甜蜜体验,这种体验性的展示,它要求创作者真正去沉浸入剧中人的感情世界,模拟一段女性想要的,相对高于现实的浪漫爱情。

“当竞争越来越激烈,旧的套路会过时,新的套路会被反复讲述又成为旧的套路。但这些其实对创作者来说不太重要,真正不变的东西是投入到人物中,那自然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年轻的观众希望在甜宠剧中看到趣味性,因此新奇有趣的剧本设定、不断反转的故事情节、“双商”在线的角色人物越来越受欢迎。2021年几部比较出圈的甜宠剧,已经不再执迷于撒糖,而是让“糖点”变得值得玩味,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感受剧中人物的暧昧、试探和纠结。

如果说甜宠剧是造梦,让人做一场爱情白日梦的话,现在这个行业最应该做的,就是减掉悬浮感,再给故事加上逻辑性,让梦变得真实可信一些,仿佛普通人稍微努努力,踮起脚尖就能触碰到。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用“景观”来描述和评价媒介化的社会,他在书中提到:“人们越是凝视,看到的就越少;越是接受承认自己处于需求的主导图像中,就越是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欲望。”

甜宠剧作为一种影视产品,自然是一处可供凝视和想象的景观。因此,不要陷得太深,偶尔做一场爱情的白日梦就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