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禁片题材又被韩国抢拍了的电影「国产禁片题材又被韩国抢拍了」

时间:2023-06-21 19:23:31阅读:1452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觉得自己的老板是个傻x、办公室是个炼狱。你发出诉求、维护权益,得到的只有一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你想一走了之,却总要受到各方面的牵绊,最终只能忍气吞声。那么,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觉得自己的老板是个傻x、办公室是个炼狱。

你发出诉求、维护权益,得到的只有一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你想一走了之,却总要受到各方面的牵绊,最终只能忍气吞声。

那么,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作为势单力薄的打工人,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接下来,咱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故事:

下一个素熙

故事日常发生韩国。

即将从技校毕业的素熙,得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实习机会。

去某大厂旗下的外包客服平台,做专职接线员。

在素熙看来,相比要打螺丝、上流水线的同学来说说,当客服是个不错的工作。

此时素熙怎么也想不到,这是她人生悲剧的开端。

素熙做的工作,被称为“防御性客服”。

简单来说,就是打电话劝准备退坑的客户继续订阅公司产品。

这里,相信很多被各种运营商、信用卡打过推销电话,或者做电销的小伙伴应该知道。

不论是接还是打销售电话,都很容易发生口角。

更何况素熙的目标,是拉退坑客户继续掏钱。

所以,一天听上百八十遍“西巴拉马”,都属于常态。

如此差劲的工作环境,本身非常折磨人的神经。

偏偏客服需要微笑服务,还要反反复复跟客户沟通。

天长日久,只会被更多客户当骚扰电话给骂成筛子。

那此般精神污染拉满的工作,待遇应该不低吧。

素熙结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领导直接表示:

你是实习生,工资肯定不能给全,绩效奖金也别想了。

这种薪资养不活小动物,工作顶得上大牲口的活儿,确实不是人干的。

但再干干看,兴许以后就好了呢?

她顶住压力,一路从小白赶到公司top。

然而,到领工资的时候,领导依然以“实习生”为借口,各种压低素熙的薪酬。

实习生被压迫到死,老员工的情况会不会好一点呢?

也不好,素熙头上还有个组长,算是替员工兜底的人。

原本素熙出现问题,组长都能帮他解决。

但日久天长,顶不住压力的组长选择了自杀。

临死之前,组长留下一份长文遗书,揭露了公司PUA员工的黑幕。

但公司丝毫不慌,随便掏点封口费,就压住了组长曝光的丑闻。

此时此刻,素熙的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

合着干多干少都没钱,那还干个屁。

于是,素熙选择了开摆。

作为一家善于PUA的公司,发现员工不能榨取剩余价值,领导当即火冒三丈。

在一场冲突之后,素熙被停薪留职、回家反省三天。

终于解放的素熙,获得了难得的放松机会。

但是,素熙的噩梦还在继续。

她拳打领导的消息传到学校,班主任以学校的名义找素熙谈话。

不管素熙如何哭诉,班主任只有一个要求:继续工作,绝不能丢了这个就业指标。

眼看三天的反省期结束,素熙又要上班了。

但巨大的心理创伤已经出现,班主任不愿帮他、同学朋友又忙于工作,无所适从的素熙只能独自喝酒疗伤。

就在她回去的路上,素熙看到了眼前的河流。

在这一刻,素熙下定决心,走上了死亡之路。

所以,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吗?

还没有。

素熙之死,引来了当地公安介入,女警宥珍带队调查素熙的死因。

从法理上说,素熙确实是自杀。

可联想到公司短时间内,就有两人自杀的信息,宥珍认为其中一定有蹊跷。

于是,她开始针对本案进行调查。

但调查过程,却阻力重重。

首先,公司内部肯定三缄其口。

组长的老婆表示公司势大手黑,与其追究下去惨遭黑手,不如拿了公司的封口费,起码生活能好一点。

学校这边呢,班主任知道这家公司大概有问题,但为了保就业率,他们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来到教育局问询,人家表示无可奉告。

终于,有员工站出来,向宥珍透露组长的遗书、以及公司PUA等关键信息。

可就在人证物证俱在的时候,派出所所长却责令宥珍停止调查。

至于所长出现,是因为公司塞了封口费,还是有别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但针对素熙死亡的案件调查,到此戛然而止。

至此,这场公案落幕,留下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结局:

如果不继续调查、惩办这些坏人,素熙死了,下一个素熙又在哪呢?

故事先讲到这里。

整部电影应该叫“1.5部电影”,素熙死之前算一部影片,素熙死之后宥珍登场算半部扩容DLC。

两个篇章凑一块的好处,是能利用段落感,充分交代编剧的所思所感。

即前半段讲述素熙遭遇,后半段借宥珍的调查,揭露背后的社会现象。

但因为故事被两个主角一分为二,导致部分观众会感觉,影片本身有点割裂感。

而因为存在一点割裂感,又让两段剧情显得有些潦草和浮于表面。

不过这部电影的内核还是挺狠的。

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以为主打的内容是职场PUA。

是资本家们如何胡作非为,最终逼死一位花季少女。

但后半程宥珍开始调查素熙死因时,才揭露出整个故事的根源:

电影所谓的“职场问题”,不过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

影片中素熙和宥珍之外的所有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算盘。

公司要保利润率,让员工顶着谩骂跪求客户续约,却不愿为心理压力极大的员工做心理干预。

反而拿出各种手段,压榨、克扣员工本就可怜的薪水。

至于原因嘛,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社畜”满街跑。

像素熙这种外包公司,除了利润之外,还要拼命讨好母公司,保住自己的外包订单。

二者相权,随时能“以旧换新”的员工,自然而然成了随时可以被牺牲压榨的物件。

正如老牌资本家亨利·福特的那句经典牲口话术所说:“我只想雇佣一只手,却不得不雇佣一个人。”

极端异化后的资本,可能会把员工看成螺丝、砖头、燃料,唯独很难把员工当人看。

因为,“养人”要花大价钱,养“会工作的牲口”则不同。

当然,资本敢于有恃无恐,背后自然有配套的社会问题存在。

比如,素熙第二次求生的方式是辞职,但最终被班主任说服。

其中的缘由,便是学校身上背着就业指标。

素熙只要继续工作,则一切安好。

如果素熙辞职了,学校就要增加一个失业数据。

失业数据多了,会影响到学校的名声,老师会拿不到奖金,学校则拿不到经费。

发现没,班主任饰演的角色,其实也是一个“防御型客服”。

他要防御每一个试图辞职的学生,用他们的血泪经历,向上面的教育局换赏钱。

而教育局又要汇总学校的数据,向更上一层单位汇报领赏。

为此,他们也要向学校和老师施压。

自上而下传导的压力,最终会逐渐增大,落在这些身背指标的打工人身上。

于是乎,当素熙想逃走时才发现,所有人都堵在逃生通道,让她动弹不得。

所有人都没有出手杀人,但一连串的压力,却最终逼死了素熙。

逃命的后路,已经被人截断,那能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直接向公司发动进攻呢?

很难。

当素熙自杀,警察宥珍接手调查时,她身前最大的阻力,就是自己的领导。

也许,是公司里某个手眼通天的大佬,给警局输送了利益。

也可能对于警局领导来说,把一个案子办成自杀,可以降低辖区“犯罪率”。

总之,即便宥珍手里有诸多证据,却难以推动案情进展。

假如我们按最理想的路线思考,不管是素熙还是宥珍,真用法律武器办了公司,会不会天下就太平了?

要注意哦,素熙供职的是一家外包公司。

对于背后真正的大厂来说,外包公司也无非是个节省成本的工具。

一旦出现法律风险,大厂也可以像开除临时工一样,跟外包公司做切割,送全公司毕业,然后寻找下一个“温顺”的新合作单位。

搞不好,还要以名誉损失为由,要求外包公司做赔偿。

所以,就像学校劝服素熙的压力传导一样,大厂财阀也在向下游外包企业传导压力。

然后,这股压力也传到素熙这样的普通打工人身上。

甚至更进一步,为什么素熙要挨骂呢?

是不是因为其他用户,在另一个地方遭受类似的压迫。

巨大的戾气无处宣泄,于是也传递给了彼时必须“心平气和”的客服呢?

当然,如果把目光只放在素熙身上,她还有一个活命的机会。

就是放下所有的将心比心,就头铁,就辞职。

难道整个韩国,就这一个老鼠洞吗?

很不幸的说,当然不是。

有句话说得好,韩国人一生离不开三件事:税收、死亡、三星。

当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源,被几个门阀、财阀垄断,整个社会结构板结的时候。

身处最底层的打工人,走到哪里,结局都大差不差。

因为,走到哪里,都要面对财阀、门阀设置的诸多生存压力。

因为,身为金字塔的基座,在哪个位置都要承担上层释放的所有压力。

以上的所有归因,最终会塑造成素熙、组长和公司领导三选其一。

要么,成为资深打工人,一边拖着后辈入坑,一边自己走在崩溃边缘。

要么,从资深打工人进化成领导那样的工贼……不对,是领导。

Ok,现在有了指挥别人的权力。

但跟素熙背上的十万八千个问题相比,这种进化也不过是让身上的问题,成了十万七千九百九十九个。

甚至因为多了团队考核,要变成十万八千零一个问题。

于是,大家戾气越来越重、心态越来越崩。

最后只能相互倾轧,卷成了麻花的形状。

卷到最后大家发现,人卷麻了,上面的资本赚麻了,最后卷不动了,也就该“毕业”了。

拿着“毕业证”抬眼观瞧,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再翻开手里的身份牌一看,上书三个大字:工具人。

可能很多人会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下一个素熙。

当你看着电影进度条走到结尾,黑屏字幕出现的时候,发现演员到发行商都写满了资本的模样。

得,《下一个素熙》原来也是工具的一部分。

至于那张长长的制作名单里,又多少个素熙,又有多少人会变成下个素熙?

谁知道呢……

只能说,各位小伙伴们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该用法律武器反抗就别手软。

搞掉这些祸害,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了所有人。

感谢大家的点赞、关注,我们明天继续。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