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的剧都是小三上位,琼瑶的三观最正的作品
#好内容我来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
琼瑶三观不正,对抗的不是80、90后,而是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
琼瑶是一个文科生,在文学上极具天赋,但是她的理科几乎不及格。
她的作品对抗的是用道德规矩压迫人性的封建时代。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思想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博弈,也在不断地变化。
所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去看30年前的作品,自然是很难接受她的观念。
1963年,琼瑶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一部作品《窗外》。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流落异乡的湖南女人,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不顾世俗的眼光,坚持真挚纯洁的爱情。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的爱情故事显得格外鲜明。
1963年里的文化氛围是什么样的呢?内陆,确立了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全国上下一起学雷锋。
国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
台湾,那一年电影还是《七仙女》和《白蛇传》,老一套的才子佳人封建曲目走一波。深受喜爱。
全世界都在高喊集体,政治,没有人在乎个体的状态。
这时,一个孤独而敏感的女孩子出版了《窗外》,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泪水,书写了一段不被理解的师生恋。
无论外面发生什么,这对她个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这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意味着什么吗?这时有的人停下脚步,他们哭,不为国,就为了自己,有了人性。
不光是琼瑶,六七十年代的港台女作家,有很多都写了在今天看来道德有问题的作品。
就像亦舒的《喜宝》就是一个女高材生当情妇的故事。
我们现在的人会问:一个女高材生怎么会当情妇?她不应该利用自己的才华,好好工作吗?
但在那个时代里,她们想说的是:女高材生为什么不能当情妇?社会能给她们更好的机会吗?
回到琼瑶那个时代,她对人感情的重视引起了非常大的共鸣,以至于当时的人不仅把她当作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知心人。
这是因为台湾那一代人已经厌倦了被道德束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让他们极度疲倦,他们只想为自己活一次。
所以,评价琼瑶小说里男女主角为了爱情可以豁出一切是不准确的。他们是为了自己,不管全世界,这种极端是一种反抗。
《还珠格格》三部曲,影响了多少人的童年。里面的主角个性鲜明,都是为了爱情能不顾一切的人。
琼瑶不仅仅是一个言情作家,她还有着丰富的文学素养,人文关怀也是她的一大特色。
与现在一些作家动辄挖眼,堕胎,永世不超生的手法相比,琼瑶的反派往往是可恨之人有可怜之处,都会给他们一个忏悔的机会。
琼瑶的小说最终是为了扬善,而不是为了惩恶。 早有评论说琼瑶的小说是造梦,造出男亲女爱皆一切的梦。
在当时大陆一个连换工作都没办法做到的计划经济时代里生活的人们,他们非常渴望看到一个不用顾及别人目光只要想自己的梦。
为什么琼瑶剧当年会那么火,今时今日很难复制呢?
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这要从电视设备和文化氛围说起。 那个年代,在农村,大部分还是黑白电视。
这样的电视最适合放什么样的画面呢?
就是这种我们称为特写的镜头,在老电视里看起来最舒服。
特写最适合表达人物感情,所以爱情剧或者类似的故事片在那个年代特别吃香。
琼瑶剧里角色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比较好看的,尤其是镜头最多的男女主角更是非俊男美女不要。
此外,琼瑶剧能够在大陆飞快走红的原因就是她运营这种流行影视作品已经是驾轻就熟。
因为琼瑶剧火之前其实火的是琼瑶电影。
如今我们的电视机对于爱情剧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不是针对琼瑶奶奶,而是所有的爱情剧在现代高清电视机下都得在制作上全面提高。
今年琼瑶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我们没有必要去对她评头论足。
琼瑶也有过年轻、冲动,甚至疯狂的时光。她对大陆的眷恋,是现在很多台湾人无法理解的。
她的老作品里,不仅有爱情故事,还有各种风土人情。她的剧里,中国的山水总是如画一般。
这些都是她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最后祝福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