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的日趋低龄化现象需不需要得到改善,国产动画选材与低幼化
电影的本质是一种消费品,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看电影是闲暇时间—种很好的放松方式,现在的电影种类繁多,每天都有不同的电影上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观看,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在进行国产动画电影的选择时,他们要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喜好,而是孩子的喜好,观看这种电影只是为了满足孩子需求的无奈之举。
多数人认为动画电影实际上就是儿童电影,这种电影是只供给儿童观看的,但是实际上,这两种电影是不完全相同的,而且,即使是儿童电影也没有规定只能是儿童才能观看。儿童电影是指那些专门为了培养儿童,为了照顾他们的精神而拍摄的适合儿童理解的电影,并没有说这种电影只有儿童能够看,因此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可以观看的。
比如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做《小鬼当家》,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很适合给儿童观看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也很吸引成年人的眼球,受到观众的好评。儿童电影只是说这部电影必须是儿童能够观看的,而动画电影则不同,它包括的不仅是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同时还有某些并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因此动画电影和儿童电影并不是一个概念。
电视动画片包含的种类很多,有些是适合年龄小的儿童观看的,有的是适合成年人观看的,还有的是所有人都可以观看的。在发展过程中,国产动画电影有一种思路,在电影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比较适合所有年龄的人观看的普适性的电影,但同时也要进一步研究发展适合低龄儿童观看的电影。
这种思路在思考时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在真正进行制作电影的时候,就发现这些适合低龄儿童观看的电影其实就是不适合成年人看。曾经有人比较过电影和电视的区别,一种玩笑的说法就是电影是需要掏钱才能观看的,而电视不需要。
虽然这只是一种很表象的说法,并不是电影和电视真正的不同,但是这也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因为电影制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观众进行消费,如果价格太高就不能够吸引太多的消费者,这样收益就很低,不能够达到制作者的利益要求,然而对于电视来说,就不需要考虑观众的消费能力问题。
因此,我们在电影院很难看到那些为低产阶级人民或者没有消费能力的幼儿所拍摄的电影,因为这两种人虽然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小,但是他们的消费能力比较低,不满足电影高收益的要求。而对于电视剧来说,不要求消费者有较髙的消费能力,因此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有类似《乡村爱情》、《刘老根》、《天线宝宝》等这类电视节目,这种电视剧就能够吸引很多的基层群众和儿童。
据统计,在2018年底,我国的电影院的数量已经高达9900多家,银幕已经有5万多块,这个数字在世界位居第一。但是经过调研发现,电影院分布的区域主要在收入较高的城市地区,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因此并没有设置电影院的条件。
而且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达,农村地区渐渐地也有了网络,人们越来越不热衷于看电影,同时国家对农村也有政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而且农村电影的来源是各种专门为农村电影而设立的公司从国家那里购进的资源,这些公司与城市的各个影院没有利益冲突,也没有竞争的关系。
我们知道,各个影院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电影的分红,观看的人越多,他们的分红也就越多,因此他们会注重于放映那些能够吸引有钱人的电影,而对于消费能力较为低的农民,他们并不考虑,因此这就会让各个电影制片厂偏向于制作各种高消费的影片,而关于适合低消费者的影片就会慢慢消失。
电影的商业性很强,因此他们不会考虑照顾低收入人民的需要,而关于那些艺术片,则是知识储备较为高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的了的,明显农村的人民并不具备这个条件,而且许多关于农村的电影都没有很好的题材,要么反映社会的现实,较为阴暗,要么就是各种人文关怀的影片,这种电影都不能够很好的吸引观众眼球,因此不适合电影商业性的要求,因此在电影院基本没有这种类型的电影。
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首先智力发育不完全,不能有很深的理解能力,其次他们年龄太小也没有自主消费能力,所以在电影院很少有适合他们观看的电影。随着年龄的增长,稍微大一点的儿童已经能够自己慢慢的思考一些问题了,有了自己的意识,因此在电影院能够有一些适合他们观看的电影,这种就是动画电影。
这种电影一般适合的人群是在6-14岁之间,这种电影整体上有一种将观看者定位为低龄儿童的趋势,一些人觉得,这种电影很适合年幼的儿童观看,他们的智力相对比较低下,理解能力不高,因此很适合。然而我们仔细推敲后发现,这种说法势并不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儿童而言,他们没有经济管理能力,因此在看电影时都是和家长一起去的,他们所观看的电影是家长为他们选择的,家长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通常都是选择那些开心的,无压力的电影,认为这些比较适合他们观看,而作为没有财产的儿童来说,只能接受这种决定,即使有些孩子有自己攒的钱,但是看电影也是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的。
对于电影院来说,它是不能够拒绝观众的,不管哪一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权利进影院观影,因此在电影院不能够出现那些不适合成年人观看的电影,这样的话会造成影院的收入下降。而我们之前有说过,在国外有一种电影分级的制度,不同的影片所适合的年龄段不同,有些明确规定儿童不能观看,而有些是不建议观看,或者需要家长陪同观看,还有是所有人都可以观看的。
这样我们会发现,电影在分级时针对的都是儿童,对儿童观看有所限制,然而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可以观看的,即使是儿童类的电影,成年人若是喜欢也可以观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主观的认为儿童的电影是不适合成年人观看的,但是他们有时候又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消费,因为孩子需要看。
越来越多的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制作越来越低劣,因为他们只需要打上适宜儿童观赏的标签,家长就不得不进行这方面的消费。消费是一种使用产品并享受服务的过程,然而对于现在的许多上映的国产动画来说,并不符合消费的理念,因为这些电影因为表面上告诉人们是为儿童服务,但是实际上是需要家长进行消费,但是作为消费主体的家长并不能享受到商品带来的快乐。
儿童电影虽然针对的是儿童,但是家长也是隐形的观看者,但是儿童电影并没有针对家长的需求进行拍摄,而家长在这种观影活动中只能够浪费了。不仅浪费了钱,还浪费了时间。久而久之让诸多家长产生了与其带孩子去影院看动画电影,不如让孩子在家看动画片来的实在的想法。毕竟动画电影同其他电影一样,需要票房的支撑来扩大再生产,因为低幼化使得家长不愿带孩子去影院的行为,势必对国产动画电影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赫伯特·里德是一名很出名的评论家,他曾经说过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在现代的电影中,很多的动画电影即使没有照顾到成年人的需求,但是由于打着为儿童服务的招牌仍然能够获得很高的收视率,这是因为很多的家长都认为观看这类电影能够对孩子进行教育,能够让孩子获得一些好处。
对于孩子来说,动画电影由于画面精美,人物生动,非常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些电影也确实能够对孩子产生很大的正能量的影响,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商为了追求利益,偷工减料,电影制作的越来越劣质,并不能为孩子带来欢乐,更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国产动画越来越劣质,许多山寨的动画层出不穷,然而家长也无可奈何,相比较于《驯龙高手》这种有暴力镜头的动画,家长更愿意选择没有什么血腥画面的低劣动画,虽然这种电影趣味性不高,但至少轻松欢乐,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
然而现在的许多国产动画电影越来越没有内涵,不能够满足对孩子高层次培养的需求,有一部分甚至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人的精神境界是有等级的,可分为四个等级,张世英教授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首先第一层境界是“欲求境界”,即在这个时候只需要满足基本的生理活动。
其次是“求实境界”,这属于第二层境界,对世界的认知、人际交往开始逐渐得到重视;接下来是“道德境界”,属于第三层境界,此时个人的独立意识开始突破遵奉意识,开始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他人负责任和义务的道德意识;最后则为最高层境界,即“审美境界”,在这个境界,人己经发展成为“完善的人”。
最开始的主客体融合状态逐渐发展为主客体分离状态,最后又重新达到更高级的主客体融合状态,实现最高境界的自由。毋庸置疑,动画电影作为面向儿童的电影,其主要使命是帮助儿童提高其精神境界并塑造健全人格,而并非简单地止步于让孩子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哄堂大笑。
“艺术化在生活中至关重要,苍白乏味并不可取,但艺术化不能仅仅只是娱乐,甚至造成低俗化,其关键是提高人生精祌境界。”然而,现如今许多国产动画电影开始盲目地对美国大片进行学习,只是在枯燥无味的故事中加入一些盗用来的桥段,甚至企图利用一些低俗或成人化的桥段来营造搞笑的效果。
而这样做既不包含我国传统美学风格中的含蓄博大,也不能拥有真诚、朴素的创作理念,以此来构建新时期的童话王国。原创3D系列电影《猪猪侠》获奖无数,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追捧。以此为例,在角色形象设计上,其中存在一个名叫“小呆呆”的重要角色,为了使其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设计者将其设定为一个喜欢玩鼻涕的小迷糊。
同时在3D效果的映衬下,在电影中大肆呈现鼻涕淌出来又被吸回去的镜头,毫无美感可言,极度容易引起观众的生理性不适,同时也不能对情节发展产生推进作用。此外,影片中存在很多存在很多依托暴力、两性关系的搞笑情景。比如说,电影中存在大量无厘头搞笑的镜头,明显效仿周星驰式。
又比如当与团队中某一个成员意见出现分歧时,会对其进行殴打,直至鼻青脸肿,然后不管不顾地离去;再比如利用一些故作妖娆同时浓妆艳抹的丑女来展示期待被众人追捧的心理;再然后一群美女对以英雄形象出现的主角抛出的飞吻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陶醉状态。对于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来说,该系列影片并没有起到任何积极性的作用。
基于上述表现,分析得到电影中时不时地添加一些看似十分诙谐的桥段,来源于电影中的叙事平淡琐碎。影片中的高潮部分情节设定十分枯燥,利用“正邪大战”来营造视觉上的冲击,主角代表正义,利用变身、升级以及放大招等原始的方法,最终十分艰难地使得反派得到消灭。
电影中的这些内容确实并未过分涉及色情以及暴力,同时也最大限度地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刺激,但是同时,这对儿童的情感并无教育意义,对价值判断也并无引导作用,更不必提审美教育。与此相反,电影中的人物之间互相打击贬损,同时喜爱将自身魅力架构在对异性的吸引力上,同时将自我能力架构在暴力手段上,这些反而更容易使儿童去效仿。
在这种影片中,最显著的“亮点”就是一些低俗的成人化笑料以及炫彩夺目的视觉效果,对儿童成长全无促进作用,而由于平淡无味的故事情节,一些诸如团结友爱、环保以及勇敢等的美德则变得毫不起眼,沦为背景色。在信息时代,奇观电影大行其道,而这种动画电影,打着专为儿童打造的旗号,其实也只不过奇观电影的变形罢了。
奇观电影追求奇观特效,但是会影响到电影中传统而又经典的叙事方式,著名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如此说。而这种情况,在一些本来就情节十分薄弱的国产动画电影中显得尤为突出。孩子在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强大的视觉效果的冲击下,关于人性真善美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而企图以此来达到审美培养以及道德教育的目的无异于缘木求鱼。
2004年,各项有关国产电影的补贴政策相继实施,使得国产动画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而在此之前,公开上映的动画长片少之又少,从八十年代末算起,《小倩》、《宝莲灯》、《麦兜的故事》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算是比较成功的作品,而这四部作品中,港台地区制作的电影占三部。
在国产电影低幼化严重的背景下,《龙之谷》以及《魁拔》等系列电影的出现,表明着其开始满足青少年及部分成人群体的需求。虽然并没有很强的市场反响,但是其促使人们对动画电影受众面扩展进行讨论,改变了一些观众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态度,但是仍只是小范围的。
然而,对于整个动画电影市场来说,那些以儿童电影市场为主体的作品仍然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国产动画电影鱼龙混杂的环境下,不乏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系列电影。这些作品比较注重自己的品牌意识,并没有态度敷衍地哄骗观众或者随随便便对一些国外电影用过的桥段进行简单地拼凑。
因此相对于同等市场定位的影片来说,这些品牌电影的票房以及收益遥遥领先。除了这些优质的作品之外,诸如《熊猫总动员》、《极地大反攻》、《潜艇总动员》、《丑小鸭历险记》、《新东方神》以及《白雪公主和三只小猪》之类的作品,质量则明显低于《猪猪侠》。
这些电影的粗制滥造充斥在片名到海报的各个角落之中,它们的上映以及下架都是无声无息的,并不会引发全民消费热情以及铺天盖地的影评。它们不在乎票房和口碑,它们只需要在成功立项以后,找一个制作团队制造一些能够迎合大众口味的图像,便能够在影院的暑期档以及新年档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得到一笔十分丰厚的补贴。
《汽车人总动员》与2015年上映,这部影片从片名到形象再到海报设计,无一不是抄袭电影《汽车总动员》系列。该抄袭将影片导演引入到法律纠纷中,但其并不畏惧,同时拒不承认错误,扬言要在此基础上推出这部电影的第二部。
现如今,有一种共识,那就是合家欢式的电影不仅能够在同等甚至更高水平上为儿童带来娱乐和审美享受,而且可以迎合成年观众对动画电影的胃口。但是,在这种共识下,为什么还会有人不求高收益,但是仍不惜背上骂名去生产一些质量低下的作品呢?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高额的动画专项补贴。
在国人普遍的意识中,认为“只有儿童看动画电影”,而这就生产低幼化的影片创造了途径。举例来说,在大家的潜意识中,《超能兔战队》差了《超能陆战队》好几个等级,但是在当今市场下,《超能陆战队》和《功夫熊猫》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就只能看“高仿”了。
可以这样说,从很大程度上,形成如今这种悲哀局面,来自于市场消费主力和儿童电影消费的最终决策者对质量低下的国产动画电影的不发一言以及常年默许。这些烂片,包装绚烂夺目,欺瞒小朋友,同时使带孩子看电影的家长感到恶心。
但家长可能只是难受一会儿,会在潜意识里认为电影的受众并非成年观众,因此简单地批评两句,暂且忍耐过去,不会觉得有太大的问题。而这从侧面暴露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年龄歧视虽然极其隐蔽,但确实是存在的。
家长们自己喜欢宫崎骏以及美国大片,但是却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低下,只会喜欢幼稚以及质量低下的国产动画电影,因此在无意之中就将儿童踢出了高水平影片的观众行列,间接地剥夺了儿童欣赏高水平影片的权利。
家长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盲目揣测儿童的心理需求,将他们强行拉入低质量影片受众的群体之中,并且会陷入一种自我感动之中,这种感动来源于父母觉得牺牲了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以及精力,单纯地陪孩子进行了对自己无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十分宽松,同时成年消费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这就使得某些低质量动画影片有了可乘之机,只要其不涉及敏感内容。这些影片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影响到社会生产,但是这种针对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没有任何话语权的的儿童的营销方式,已经慢慢地从本质上对动画电影产业进行了侵蚀。
而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低龄化动画电影虽然内容以及形式都十分粗糙敷衍,但是仍能大行其道,同时其利用廉价商品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使得人们对动画电影的偏见越来越大。短短的几年时间,影片数量虽然有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大都是内容老旧只有噱头,并且批量生产的“儿童动画电影”,国产动画电影并没有真正地崛起。
偏偏大放厥词,“经典重现”、“中国版XXX”、“超越宫崎骏”、“媲美迪斯尼”以及“紧随皮克斯的脚步”等等,各种“总动员”层出不穷,使得国产动画电影几乎达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