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酸对人体的危害,马兜铃酸致癌成分
中医药在这次抗击疫情表现出非常好的疗效,让不少人对中医药路转粉,甚至黑转粉。
中医药能不能治病?当然能,否则何以存在几千年?不过,对它的质疑也依然不断。
最近的一个是关于马兜铃酸和连花清瘟的:
先是瑞典海关称“连花清瘟只含薄荷醇”而禁止连花清瘟入境;后又有媒体称,北美洲某国家拒绝连花清瘟胶囊入境是由于“该药富含马兜铃酸成分”。
那么,马兜铃酸是什么,连花清瘟又是否含有马兜铃酸呢?
马兜铃酸是什么?马兜铃酸为致癌物是医学共识。
马兜铃酸是一种具有致癌性和肾毒性的化学物质,存在于马兜铃科植物中,如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主要毒性成分是马兜铃酸Ⅰ,其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Ⅰ也有一定肾毒性。鉴于此类药物具有致癌性、肾毒性的副作用,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早在2003~2004年就已经在张伯礼院士的建议下,被国家有关部门移出《中国药典》。
对此,连花清瘟的生产方以岭药业近日还发布公告,并做出了明确的回应:
公告来自以岭药业官网 5月11日
公告指出,连花清瘟产品不含马兜铃酸。媒体所说的“该药富含马兜铃酸”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连花清瘟中所含的药材鱼腥草。
鱼腥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或干燥全草,是自1963年以来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中药材,其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证实其可以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用于感冒、流感的治疗能起到很好的协同治疗作用。鱼腥草在我国有着漫长的食用、药用历史,菜名叫“折耳根”,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将鱼腥草列为可食可药的中药材。
鱼腥草并非马兜铃科植物,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和少量生物碱。其含有的生物碱中有一种成分为马兜铃内酰胺Ⅱ,它与马兜铃酸及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Ⅰ根本不是同一个物质。而具有致癌和肾毒性的物质主要是马兜铃酸与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Ⅰ。基于药理研究文献报道,鱼腥草中所含的马兜铃内酰胺Ⅱ未见致癌性和肾毒性相关报道。
马兜铃酸是亚洲地区肝癌高发的罪魁祸?最近攻击中医药另一个引起轩然大波的观点则是:马兜铃酸是亚洲地区肝癌高发的罪魁祸首,而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中成药会致癌。
这个观点,同样是早已被辟谣过,而如今又在中医复兴大势之时被翻出来重新混淆视听的言论。
该观点来自于2017年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刊发的一篇研究论文,认为马兜铃酸会导致肝癌。文中称,中国台湾地区78%的肝癌以及内地47%的肝癌,可能与它有关。
部分论文截图
为了进一步研究马兜铃酸和肝癌之间是否具有明确的因果关联,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韩泽广团队从2015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单独使用马兜铃酸即可引起小鼠肝癌,呈现剂量依赖性即马兜铃酸剂量越大,引起肝癌的时间越短,并且肿瘤越大。
2019年7月20日,韩泽广团队在肝病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Hepat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Mutational Features of Aristolochic Acid–Induced Mouse and Human Liver Cancers的研究论文。
证明马兜铃酸暴露可以导致肝癌的发生,是人类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该科研团队进一步分析人肝癌与马兜铃酸暴露的关系。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或已发表的不同癌症类型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发现,在不同肿瘤类型中,肝癌受马兜铃酸影响最大,尤其是中国人的肝癌患者。在随机检测的62例患者样本中,16例(26%)存在马兜铃酸与DNA形成的加合物,明确肝癌患者有马兜铃酸暴露。与马兜铃酸引起的小鼠肝癌不同,马兜铃酸暴露在人类肝癌可以引起多个基因突变,尤其特异性地引起TP53和JAK1一些位点突变。
“马兜铃酸致肝癌”算实锤了不?科技日报记者2019年8月就此采访了上海交大医学院研究员栾洋等研究人员。
栾洋等人认为,韩泽广团队在该特定实验条件下得出的数据,不足以得出马兜铃酸致肝癌结论,尚不能称为“实锤”。
“特定实验条件”指的是实验对象是幼龄小鼠,以及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
“此前国际上发表的10余篇按照动物致癌实验进行的相关研究论文,均表明成年动物经马兜铃酸给药后肝脏没有出现肿瘤。”栾洋分析,韩泽广团队的实验与以往研究最重要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致癌实验所使用的小鼠是2周龄的(小鼠尚处于哺乳期,相当于人类一二岁婴幼儿),而之前报道的研究都采用成年动物,致癌的靶器官是泌尿系统而非肝脏,即成年动物单独给予马兜铃酸未观察到肝脏肿瘤。
“成年后的中国人肝癌发病主要是因为马兜铃酸摄入引起的吗?”栾洋认为现有研究数据尚不足以给出确切答案。需要关注该论文的另一个点是四氯化碳前处理动物后再给药的实验设计。四氯化碳常用于动物实验肝损伤造模,该论文结果表明了肝脏有损伤时摄入马兜铃酸比非损伤状态下更容易引发癌症。因此,肝病患者是否能再食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需要深入研究并且刻不容缓。”栾洋说。
中医药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瑰宝,科学传承才能赋予其长久的生命力“一些媒体将韩泽广团队的最新实验解读为马兜铃酸是导致我国肝癌主要原因的‘实锤’证据,但应该注意到原文献是在幼龄小鼠(相当于1—2岁婴儿)及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上做出马兜铃酸致肝癌的现象,这与临床上肝癌发生情况并不相同,并且国际上多年来发表了多篇独立的研究,均未在成年鼠上做出马兜铃酸致肝癌的结果,因此目前认为马兜铃酸是导致我国肝癌主要原因的‘实锤已落’为时尚早,希望媒体能理性分析和传播。”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王伽伯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马兜铃酸致肝癌的相关研究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长期以来,肝癌在中国的发病率高于欧美地区,既往和目前的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这也是指导我国肝癌风险防控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 王伽伯说,这是他关心的重点,“若根据这篇文章和此前的一些研究认为中国及亚洲地区肝癌主要与中草药使用有关,将可能使我国肝癌防控方向发生很大改变”。
“对确认的风险要重点防控,但也应注意不要被未证实的风险左右了公共卫生决策。”王伽伯说。
“中医药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瑰宝,但只有科学地传承才能赋予其长久的生命力。”栾洋强调,研究中药安全性不是为了否定中药,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既不能因为部分中药成分具有潜在致癌毒性,而以偏概全、因噎废食,也不能长期对人们的疑虑或隐患不给出明确答案。“我们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阐明毒性机理,进行风险评估,找到科学的使用方法,才能使中药更好地得到传承发展。”栾洋说。
新闻
中国学者发布有肾毒性的中药清单过去20年,关于中药肾毒性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肾毒性成分是马兜铃酸和生物碱。马兜铃酸是一种致癌的、可导致基因突变、以及有肾毒性的植物成分。
2018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把具有肾毒性中药的详细研究总结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肾脏病学会临床杂志》上。(CJASN.2018,13:1605)
含有马兜铃酸、生物碱和其他肾毒性成分的中药清单包括:马兜铃、青木香、广防己、关木通、朱砂莲、寻骨风、威灵仙、细辛、防己、雷公藤、腊梅根、粉防己、北豆根、马钱子、木藜芦、乌头、千里光、附子、巴豆、决明子、番泻叶、大黄、狼毒、八角莲、泽泻、鸦胆子、补骨脂、栀子、商陆。
中草药主要的肾毒性表现为: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肾结石、横纹肌溶解、范可尼综合征、以及尿路上皮癌。并不是所有使用这些中草药的人都会发生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病,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最终的肾毒性反应。
文章同时指出,某些从业者不熟悉中草药的药性,不能识别不同中草药的潜在毒性。如细辛的根马兜铃酸含量低,但细辛整棵植物马兜铃酸含量非常高,错误使用则毒性明显增加。类似的错误就发生在比利时和法国中药减肥药事件中:减肥中药方使用的汉防己无意中被取代为广防己,广防己的马兜铃酸含量非常高,导致成百个使用这些减肥中药的女性肾间质广泛纤维化,最终患尿毒症;也有人把“关木通”当成“木通”用,导致患者发生严重肾损害。
大部分的中药成分需经过物理或者化学处理(炮制)来减毒,或提高药效。不正确的炮制方法会增加肾毒性。不但某些中药被错误处理,还可能掺假。如一些人为了保持红花的颜色,让价钱卖得更高,加入染料金胺O,这是一种不可食用的工业染料,可致癌,并有肾脏和肝脏毒性。由于环境污染,部分中草药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砷、镉、铅、汞,蓄积在人体内也可以造成毒性反应。
此外还有用药因素,超量、超时间服用,中药和西药相互作用。患者因素,临床病情,如本身有慢性肾病、药物过敏。
#医师报超能团##超能健康团#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