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的认识「电影艺术的感知统合式体验及其深层特征」
19世纪后期,随着图像技术和电影媒体的出现和流行,人们逐渐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图像媒体与传统媒体所形成的审美模式,以及早期图像媒体与后来的媒体所产生的视觉感受,都有了重大的改变。
“所有的媒体,都是人类的一部分,它们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感知。”
从当代媒体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都将带来如下结果:
在人们对审美经验的认知上有了新的标尺;人们的思想方式、社会心态也随之改变。
回顾近百年来人们在美学及更基础的认识行为方面的感受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视频艺术对人们对美的感受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维度的同步经验在录像媒介出现以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获得艺术体验的方式,而以文字表达为主的书籍、报纸、杂志,已经养成了十八、九世纪人们的审美惯性:他们会先对抽象的人物进行解读,然后经过自己的想象,在自己的大脑中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所以,“美”的体验只是一种直观的体验,而其它的感觉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特别是在西方的字母书写方面,“在有文字的社会里,拼音字母往往会减弱其它官能的功能”。
其次,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追求整体性、逻辑性和深刻的内涵,从而养成了一种让人顺理成章的阅读习惯,并循着线索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的习惯。
传统的读书人更倾向于接受连续的、时空一致的、缺乏跳跃性的叙述,因此他们很可能会养成一种直线型的思考方式。
影视传媒为现代人类提供了一种与书刊媒介完全不同的美学方法:影视作品可以将具体的形象直接展现出来,而不需要通过想象的转化,就可以直接观看到天地万物的形状、颜色和动态。
而伴随着这些艺术家对相机的功能和拍摄视角的不断拓展和试验,这个世界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深度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通过电影和电视等媒体,人类的双眼得以进入一些经典时期所不能企及的空间,让人类的双眼对画面的感知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使20世纪的“视觉”在人类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影片,哪怕仅仅是一处景色,也可以提供很多的信息:山峰的形状,树木的颜色,街道上的每一个人的表情,他们的衣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眼神,这些细节,如果要用文字来描述的话,还得经过一系列的长期的叙述。
比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里,“伏盖公寓”的内部和外部的描述,花了很久的时间,但用摄像机来记录,不到十秒钟,就会被记录下来。
而一瞬间出现的各种形状的景色,则要用好几张纸来描述。反之,作者不能把许多细节以一种完整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样的图像展示方法,隐含着一种有别于文学美学的思维方式:即,文学描述仅能够以直线形式来表现风景和事情,而读者则是在一段时间里,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而图像则可以让观看者同时关注多个要素,它的效果就是,当代的读者已经摆脱了纸媒时代那种只看一条直线的思考方式,他们已经习惯了将注意力集中在多个角度上。
以“视觉优先”为前提,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其它的感觉,如听觉、触觉等,也逐渐地融入到了图像的审美体验中。
一开始,电影是无声的,它以视觉为主,而不能以声音来进行欣赏。
1920年代,随着声音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眼睛与耳朵同时工作;后来,影片中的声音和画面也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声画合一”,到“声画分离”,再到“声画对立”,直到现在,观众们的视觉和听觉都发生了变化,可以快速准确地分辨出声音和画面的不同。
到了这一点,在一张扁平的大屏幕上展示出不同的声音和画面已经不再是难题,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在两个维度上创造出“立体”的效果了。
20世纪50年代,3D电影问世,在《阿凡达》等大片中,这种技术被完美地运用出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创造出了极为真实的3D画面,大大提高了观众的“触觉感”。
而这些变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在电视媒体的“驯化”下,人们的感官进行了一次重新组合,从传统的纸媒时代,“进化”成了各种感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电影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的表现手段融合在一起,并“在某种程度上以综合整体的性质丰富了他们”。
当代观众的视、听、触觉获得了大量有机融合的机会,“对专门片段的注意转移到了对整体场的注意”。
感觉空白的填补和想象的迁移然而,电影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感官表现得越是详尽,观众的积极参与性就越是低下,麦克卢汉把媒体划分为“高清晰度”和“低清晰度”。
相反地,愈是抽象或朦胧的感觉,愈是不清楚。
传统的艺术品,大部分都是“低清晰度”的,比如文字,它没有图像,也没有声音,只能靠人来想象文字。
鲁迅说过,每个时代的读者对林黛玉的印象都是不相同的:“当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看到林黛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剪了头发,身穿印度丝绸长袍的清瘦的现代女人。
若拿这幅画跟三四十年前《红楼梦图咏》中的那幅画一比较,就会发现,这幅画中的人,正是当时的林黛玉。”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红楼梦》的“接受史”中,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高参与度”,由于小说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比较含糊,所以在小说中,人们对林黛玉的理解往往是模棱两可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小说中,人们对林黛玉的看法各不相同。
“因为不清楚,他们需要更多的投入。他们给观众带来了弥补缺失和含糊不清的信息的机遇,并为他们的重新创作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相反,高清媒体,因为能为观众带来足够的、明确的资讯,观众就失去了深度介入的可能,失去了重新创作的空间。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有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当一个出色的女主角被人们记住的时候,因为电影的精确性,大部分人对这个角色的印象都是一致的。
一百多年来,视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条对“高饱和度”、“高清晰度”的追求,第一部是黑白无声的影片,需要观众自己用颜色“填空”、声音“幻听”;后来,随着有声影片的问世,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想象来获取各种不同的听觉信息。
随着3D电影、环幕电影等新技术的问世,让人们摆脱了从平面屏幕上看到三维物体的“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比较高级的录像片,在放映过程中,会自动散发出一股特殊的味道,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这就像是一条科技逐渐“占领”了感官空间,而想象力却在逐渐消退的道路。
现代的视频艺术,正在试图为人们提供更加精确、更加丰富全面的感官体验,视频制作人希望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现成”的感官体验,他们通过技术手段,一步一步的将每一种感官都发挥到极致,让人们逐渐放弃对颜色、声音、视觉、嗅觉的主动想象。
最后,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睁大眼睛,闭上嘴巴去享受。由此,影片在与现代人类交互的过程中,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呈现出人类被机械操控的真实状态。
然而,从积极的角度来考虑,人们的想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撤退”这一方面。
从整体上看,现代的观众已经逐渐脱离了“直接感受”的范畴,但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当视觉、声音等在视觉层面上的作用消失后,现代的电影对自己的表征能力以及受众的解释能力都有了更大的提升。
它们试图通过形象来表现更深层、更微妙的含义,通过形象的视觉来表现或提示以前的形象所不能描述的抽象性思想。
同时,观者的想象力也从单纯的感官世界中抽离出来,进入了一种更加丰富,更加微妙的艺术世界,从而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挑战。
知觉的整合与通感,隐喻的表达随着影视传媒的快速发展,以及影视作品的极其丰富,现代人们变得更加习惯并乐意用图像的方式来接收信息、领受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影视传媒已经变成了很多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很多本来属于抽象形式的文化内容,也都在竭尽全力地追求着对自身进行视觉化的表征,并试图用直观的形象在传播媒介中获得公众的注意。
“新的视觉文明最令人惊讶的特点就是,它们越来越倾向于将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具体化。”
早期的影片,仅仅是对人物与事物的活动进行了单纯的纪录与再现,本质上是对事物的一种“局外人”的叙述与复制;
之后,录像艺术逐渐超越了对简单外在事象的再现,利用多角度呈现事物、时空并置、视像隐喻、声画分立等方式,持续增强自身的表意能力。
电影艺术家们挖掘出了越来越多的表现手法,用来表达各种通感、象征和抽象概念。
“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单纯形体运动的真实图像,而是更抽象、更富于情感和更理性的‘语义范畴’的体现。”
从早期蒙太奇隐喻,如普多夫金的《母亲》中,工人们的游行与河流融化的冰层相结合,构成了一个简单的隐喻,到李安的3D世界中,通过数码技术,用老虎、鬣狗、猩猩等隐喻,展现了人类与野兽之间的斗争,揭示了人类内心最黑暗的一面。
以前人们认为只有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现在却被一幅画面,一点点的呈现出来。
尽管电影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还原出来,但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它确实在不断地充实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在这一方面,是其它任何一种艺术都达不到的。
通过某些著名影片的声音和图像表现,以及与文学作品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影片所表现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效果,是语言所不能描述的。
1.多视角叠加:
在《公民凯恩》中,有一个很有名的长镜头,讲述了凯恩小时候被寄养,屏幕上出现了三个视角:第一个视角是凯恩的母亲,她平静而坚定地与孩子签订了一份协议,没有一丝悲伤。
在画面中央,凯恩的爸爸胆小而犹豫,既不愿自己的孩子离去,却在自己的老婆面前无可奈何;透过窗户,凯恩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要将自己交给那个陌生的男人收养。
他正兴奋地坐在那里,一张照片上,四个不同的角色,从远到近,各有各的含义,观众们仔细品味着他们之间的联系,总觉得很复杂,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而且,这部照片也是一种很直观的组合,将屏幕分成好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会呈现一个或多个角色的行为,然后将所有的事情都呈现在屏幕上,这些都是《大象》、《低俗小说》等等。
重叠图像对不同时空和不同人物的共时性关系更为直接,不仅能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资讯,而且还能对受众产生更为深远的意义:
它突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一条直线的故事主线,呈现出一种同时发生的、多线程的发展状态,容易导致受众产生“非线性”的思考方式。
2.视觉和听觉的反差
早期的有声影片通常采用“声画统一”的方式,即在屏幕上显示的对白和自然景象,都会被人从对白和自然景象中听出来。
然后,“声画对立”就会在影片中出现,在影片中,导演会故意加入一些与影片不同的声音,让影片中的视听体验发生偏差,从而形成一种隐喻,一种讽刺。
库布里克最擅长的就是声音与图像的对比,在1971年的《发条橙》中,他用了好几个镜头,将经典的歌曲与暴力、淫秽的场景融合在一起。
比如阿历克斯,他与两个在街上遇到的少女,在电影中,三个少年的身体被快速地扭打在一起,然后是一首由罗西尼创作的《威廉·退尔序曲》。
这首歌曲是为了纪念瑞士的传奇人物威廉·退尔而创作的,它描述了阿尔卑斯山下的自然风光,以及瑞士的革命者们奋不顾身的冲锋。
只要稍微懂一点原作的听众,就会觉得这首歌的风格与现在的景象极不协调,那种雄浑、威严、优美,与这三个年轻人的荒唐、淫荡的行径,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庄严和壮丽著称,在暴力、罪恶和性的场景中不断重复出现,给人一种诡异的错觉,整部电影采用了“声画分立”的手法。
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矛盾的视觉效应,将一种令人熟悉的庄严肃穆的旋律融入到色情和暴力的场景中。
3.音像与触感
影片是触感与音像的艺术,并不能给观众带来任何感官上的享受。
但是,很多影片还尝试着用图像和声音来暗示,营造出一种通感的感觉,希望能给人一种“想象性”的感觉。
而在触感上,最近几年流行的3D技术正是试图在一张平板屏幕上营造出一种三维的空间感觉,而且成就颇丰。
而在嗅觉,味觉方面,很多电影还试图利用图像的通感效果,以及色彩的提示,来创造出一种真实的感觉。
比如汤姆·提克威,他在拍摄《香味》的时候,就利用了一种特殊的移动方式,再加上适当的色彩,来营造出一种与气味紧密相连的感觉。
电影一开始,在讲述格雷诺耶幼年时期惊人的气味时,摄影师就用了一种主观的方法,在森林和小溪中飞快地掠过,并伴随着沙沙的声音,暗示着在空气中流动。
4.数码科技与繁复的隐喻
而现代的影片,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更繁复、更有内涵的隐喻。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很多东西都可以被拍摄出来。
比如,清华美院曾经为北京“原景”建筑师事务所拍摄了一组连贯的长镜头,将五个时间和空间的画面完美地连接在了一起:“第一幕,白色的背景下,摄影机向后拉,一栋高楼渐渐映入眼帘,然后是一列列车。
场景二,画面开始抖动,画面的主角依旧是那栋大楼,但是,画面的背景却是一片斑驳的花纹,画面不断地抖动,最后,背景的花纹开始变化,而那栋大楼也开始变化,画面开始晃动,穿过一座座大山,一座座大楼开始晃动。
场景三,画面一转一转,逐渐升高,逐渐变成了一座座山峰,然后是越来越大的地域,有中国,有地球,从镜面开始移动到了外层空间,最后变成了一个小点,然后就是一场梦幻般的移动,让人穿越了银河,而银河却被一颗陨石包裹着。
第四幕,这块巨石作为背景,灯光变得昏暗,然后,画面再往前,就能看到这块巨石被摆放在了一栋建筑前的一张桌子上。
场景五,画面继续倒退,将整栋楼的画面全部呈现出来,暂停。
这段影像让我们看到数字剪辑技术达到了将四维空间和时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程度,不再是那种僵化的“衔接”,而是一种可以用数码技术将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超长镜头”,从而形成一个多意思的复杂比喻。
从上述例子可以解读出如下多重涵义:
大楼化为群山,意味着建筑物与大自然相融;从高山到银河,展现了原始景观建设公司优越的景观;银河又被一颗星辰所包裹,比喻公司心胸开阔,能包容并控制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整部电影的细节,都体现出了电影公司的精湛工艺和制作水平。
结语电影和电视因为它能给人以直观的视觉享受,所以只能作为一种娱乐和记录的手段,处于文化的底层,文学和哲学等“高级”文化似乎只能通过书和抽象派人物来承载。
但现在,我们可以从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基耶斯洛夫斯基,黑泽明等人的电影中,感受到他们对艺术以及对哲学的理解。
一方面,电影艺术家们把对美的认识扩展到了人的五官,另一方面,他们用一种更加丰富深刻的“感性统合”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意义,这使电影艺术在当代的社会中,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影一定会有更多的视觉形式,为我们开拓更多的艺术领域。
【参考文献】
[美]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 志 弘等译 ,308页,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06年版 。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5 页 ,江苏人民 出版 社 2006年版 。
[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崔君衍译,67页,中国 电影 出版社 1991年版 。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