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修仙文化衍生品外丹有哪些,外丹族
上篇讲到中国修仙的第11种方法,服食仙药,也讲解了仙药的多种分类,那世上到底有没有仙药呢?
关于仙药,我们平常称之为仙丹。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八卦炼丹炉。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他就像是吃糖果一样,一口气吞掉了一炉子的九转金丹。
太上老君是道家鼻祖,也算是古往今来炼丹第一人,但是炼丹修仙的理论是怎么形成的呢?
《山海经·海外南经》里有这样则故事:“不死民在其(交胫国)东,其人为黑色,寿,不死。”在交胫国东面,生活着一群奇异的人。肤色黑,颜值也不怎么高,但他们能长生不死。人怎么能不死呢?《山海经·海内西经》给出了秘方:在昆仑山生活着一群巫师,他们有“不死之药”,吃了就能长生不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落后、交通不便,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家乡过完短促的一生。没几个人能去昆仑山,即便去的人也很难回来。于是,《山海经》之说就成了难以求证的事。直至西汉,成熟的“长生”理论和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法,才发明出来。这就是炼丹。
《道藏》研究领域的大家孟乃昌先生有云:“汉武帝时代,制炼黄金和长生药物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炼丹术以金丹和黄白结合为起点的基础。”当时的炼丹家认为,在适当的条件配合下,一种物质经过若干程序处理后,与另一种物质结合,另一种物质上。这个思想现在还很流行,就是吃什么补什么。
金银,怎么样也不会朽坏。如果将这些矿石制造成容易吞食的药丸,把其中不腐败的特质转移到人体上,那不就可以达到长生不死的效果了吗?可如果没有现成的金银矿物怎么办?没关系,把水银、丹砂混在一起,从中炼出金银,再服食下去,一样管用。
最早享受炼丹成果的,是汉武帝。汉武帝对内完善制度,向外开拓疆土,做到人力所及的一切。他还不满意,想长生不死。
“汉武慕长生,周围多术士。”《史记·孝武本纪》记载,齐国人李少君宣称有“长生不老”秘方,他对汉武帝说:“我能把丹砂炼成黄金,用黄金做成的食器吃东西,陛下就可以长生不死了。”胶东人栾大呢,则这样忽悠皇帝:“我的老师教诲说,黄金能炼成、决口能堵上、不死之药可得、仙人会来,只要陛下相信我。”汉武帝真的相信了,而且深信不疑。皇帝肯定不是傻子,这些奇人术士,或许真有能炼金的道行。
专家研究认为,术士们烧炼的是“假黄金”。所谓假黄金,就是外表和黄金类似的合金,最早的制造者极可能是治炼铜矿的工匠。
因为“假金”会严重扰乱经济秩序,汉景帝时,朝廷“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谁制伪金处死谁。但是烧炼金丹的术士,显然不在此列。到了魏晋时期,炼丹修仙的风气,盛极一时。
说起魏晋,必会联想到《世说新语》,想起身着宽袍大袖、脚瞪木屐的清谈客,以及他们落拓不羁的言论、风姿。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名士们都喜欢嗑“五石散”,嗑完了药就需要喝酒、暴走、吃冷食来发散。除了嗑“五石散”,他们还追求炼丹修仙。东晋时有个叫葛洪的人很有学问,是“炼丹修仙”领域的关键意见领袖。他写了本《抱朴子》,系统总结了从古至今的一系列修仙理论,并融会贯通,发扬光大。
《抱朴子·内篇》明确回答:“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人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意思是,金丹烧得越久越好,黄金放在火里怎么烧都不会变。吃了金丹、黄金,人就能长生不死了!
《抱朴子·金丹》篇中,列出了九种服用后可长生或成仙的清单,也就是“九丹”。九丹名称不同,功效也各不相同。
第一种:丹华。服之七日后成仙,以此丹置火中锻炼,可成黄金。
第二种:神符。服之百日成仙,以此丹涂足下,可步行水上。
第三种:神丹。服之百日成仙,能辟五兵。
第四种:还丹。服之百日成仙,合水银锻炼,可成黄金。
第五种,饵单。服之三十日成仙。
第六种:炼丹。服之十日成仙,以汞锻炼,成黄金。
第七种:柔单。服之百日成仙,90老翁服之可得子。
第八种:伏丹。服之即日成仙。
第九种:寒丹。服之百日成仙,可以飞行。
既然“吃啥补啥”,人为什么不能直接吞食黄金和玉屑呢?葛洪这样解释:首先,道士们都挺穷的,师父手下还带着几十号徒弟,没钱直接吃黄金;其次,“化作之金,乃是诸药之精,胜于自然者也”,人工炼制的“黄金”甚至比自然界所产的黄金服食效果更好。
在炼丹著作中,光“假金”的名称就有:丹金、药金、雄黄金、雌黄金、曾青金,等等。这些“假金”,实则是铜砷、铜锌、铜汞、锡的硫化物或者铅的氧化物等物质,虽说有一定的治病作用,可全是重金属,又有刷毒。那么,古人真的能义无反顾地下得去嘴,吃这些能要命的“金丹”吗?
东汉时,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和张兆期四位好友,相约在王屋山上学道。他们花了整整四十年时间,终于炼成了仙丹。可距离成仙只差一步时,服还是不服,倒成了四个人举棋不定的难题。最后,毛伯道和刘道恭下定决心,先后服下了仙丹。没想到,两个人服了丹,很快都断了气。谢稚坚和张兆期在一旁守候了整整一夜,也没见两位老大哥飞升或尸解而去,摸摸尸体,早已凉透了。谢、张两人吓傻了,把剩下的丹药全倒掉,跑下山去。谁知道第二天一早,谢、张两人再回看这座他们住了四十年的王屋山时,奇迹发生了:毛伯道和刘道恭就站在山间云头上!
类似的修仙故事有很多,似乎是在谴责修仙者对仙丹的灵力不够虔诚,但这些故事更直接反映出的,是修仙者们的犹豫:到底他们炼成的,是成仙的妙药,还是杀人的利器?
按照学者黄永锋在《外丹去毒法》中的说法,修仙的道士们在服用丹药前,己经意识到了它的毒性。比如《太清石壁记》说,吃了药后,会“身面上痒如虫行,身面手足浮肿,见食臭,吃食呕逆恶心,四肢微弱,或痢或吐,头痛腹痛”,这还是轻微的症状。严重起来,会便血不止、五脏糜溃等等。因此,服丹重要的步骤就是去毒。
该怎样去毒呢?炼丹家认为,外丹毒性主要有火毒和金毒。火毒会让人口鼻生疮、面似火烧:金毒,人碰了就要瘫痪。去火毒的方法,是把丹药埋在土里或者浸泡在寒冷的泉水中;去金毒,则要用醋泡草药来蒸煮。最有趣的法子,是把枣肉裹着金丹来吃。
如果种种法子还不能解除丹毒,不要紧,唐代有一部《雁门公妙解录》说:如果你吃了丹药,因为丹砂、乳石、硫磺、紫粉中毒了,赶快服用“保命丸”,就可以免得一死。这保命丸是什么配方呢?作者卖了个关子,只说唐代通玄先生张果把秘方献给唐明皇,“明皇喜悦,密于禁中”。
不过,唐明皇虽然有了这解毒的“保命丸”,却也没能让服食仙丹的儿孙们成功保命。《廿二史札记》里说,有六个唐代皇帝吃仙丹直接吃死,看来这小小的药丸,的确“要完”。
内丹新法因为服食丹药而“要完”的,可不只期望长生不老的皇帝们。曾经谏迎佛骨,看似唯物主义者的韩愈,曾写了一篇《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说他的八个朋友,都因为服丹药、水银中毒死亡了。他沉痛地说,这帮子人服丹到死才后悔。那些还没死的人,总抱着侥幸心理,觉得我会遵循服丹的方法,不会重蹈覆辙。可事实证明,上了这艘船,就再也下不来了。
看起来,韩愈是明白人吧?可临到自己头上,就不对劲了。白居易在《思旧》这首诗里说,韩愈吃了好些硫磺和秋石,结果“一病迄不痊”,也步上了服丹的不归路。那么,为啥唐代服食烧丹的风气这么盛呢?
答案还是能归到“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的逻辑上。史载,李唐皇室把老子追认为祖先,确定了崇道的国策。全社会上上下下,都热衷炼丹求仙的道教活动。而修仙术中,炼丹是最重要的环节。
可炼丹炼多了,也不免产生疑惑。正如李白诗中写到:“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炼了大半生的丹,怎么越吃头发越白?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用啊?是呀,“到底管不管用”这个疑问,一直伴随着炼丹活动的始终。并在唐宋之交,终于颠覆了“服食成仙”的思想。
让服食丹药开始转型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他写了部包罗万象的《千金方》,述说他年轻时,为了搞清楚丹药的性质,曾遍尝小还丹、伏火石硫磺、紫石英等等。他发现,小还丹能驱除风寒;伏火石硫磺可以治脚气、除冷癖、理腰膝;白石英、紫石英能强力坚骨、治疗结滞气块。按照剂量吃丹药是可以的,但万万不可以吃五石散!孙思邈用朴素唯物主义和科学探索精神,把“服食丹药”从神秘的迷雾中拉了出来,暴露在科学的阳光下。
唐代炼丹的盛景,是外丹术的最后一抹余晖。唐末五代之交,“内丹术”取代了“外丹术”,成为道教修身的主流。所谓“内丹术”,即是把人体作为鼎炉、精气神当成药物,用积聚能量的方式疏通自身的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以达到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这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内丹术”,显然比既是仙药也是毒药的外丹合理得多。由此,炼丹修仙日趋没落,仅仅在《本草纲目》里,保留了个名目,变为人们无尽遐想的材料。
鲁迅先生在杂文《导师》中讲到:“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确实,从未听说有谁真能永远不死。但古代术士在炼丹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成就:误打误撞把硝石、硫磺、木炭混在一起,发明了火药,做成武器,让战争形态演化到火器时代;偶然把石膏滴在豆汁里凝结出大众食品一豆腐,丰富了中国人的食谱。看起来,炼丹术真正的成功,不在修仙,而在人间。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