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里的苏家老宅「都挺好苏家老宅火了但是别忘了在苏州还有一座园子」

时间:2023-06-20 22:32:53阅读:4612
转发自公众号“ 建筑名苑” 现代人如同养在深闺一样寄生在城市 四季走过不留痕迹 但人终究不能脱离自然 而苏式园林对于现代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以古人对山水的依恋 去读懂山水之间传说的祖先神灵 去找寻我们的精神家园…

转发自公众号“ 建筑名苑”

现代人如同养在深闺一样寄生在城市

四季走过不留痕迹

但人终究不能脱离自然

而苏式园林对于现代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以古人对山水的依恋

去读懂山水之间传说的祖先神灵

去找寻我们的精神家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杜丽娘唱着这样的曲调完成了一次游园惊梦。

在这样一所苏式园林里,

久居深闺的佳人难得和大自然如此亲近。

摄于 苏州博物馆|李少白

祖居苏州的贝聿铭

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了这个片石景观,

浪迹天涯的世故沧桑,

始终敌不过他对故乡的眷恋……

摄于 苏州博物馆| Charlie

苏州园林讲究“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

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贝氏祖业狮子林,

正是苏州园林中假山的极致之作,

而贝聿铭片石造假山的创新

也在苏州的另一个园子里得到普及和认同。

摄于 苏州城区| 李少白

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富、

以草木华滋、以文风顶盛、以艺匠技巧,

为培植苏州园林提供了良田沃土。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前朝的拴马桩,传递着归家驻足的讯息,

园子的大门一关,便是功名利禄在身外。

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描绘出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而今人与自然越来越远,我们回归的愿望就越强烈。于是园林以大自然的名义,用一种生活方式出现在城市里,成为中国人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环境的物化品,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个独居园林的梦。

向大师致敬

雍锦园的石壁再现造园激情

很多人去苏州博物馆是冲着贝聿铭去的,苏州博物馆是“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先生在中国大陆的三件建筑作品之一,博物馆建筑的知名度甚至高于其馆藏品,这在博物馆中并不多见。

尽管将白色粉墙作为博物馆的主色调,但是他大量运用玻璃与钢材代表贝氏风格,苏州博物馆采光自然,大片的玻璃蒙上类似苏绣的布料,朦胧中体现出东方含蓄的美。每一扇落地大窗外都有风景,或是竹林片片,或是古树一棵,显得既不空旷,也不突兀,与绝大多数苏州园林一样,博物馆中央是大片的水面,园林的血脉,因水而流动;园林的骨架,因山而峭拔。

建筑与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苏州园林假山多用太湖石,苏州博物馆却用传统园林基本不用的片石造假山,很多人很奇怪贝聿铭为何不用太湖石,他的回答很直接:苏州园林的太湖石假山已经无法超越,不如用回些简单的石头,从另一方面寻求突破。

贝聿铭片石造假山的创新在苏州雍锦园得到了普及和认同。

摄于 苏州博物馆|Charlie

由于历史的久远,那些园林的飞檐翘角,

早已隐入迷蒙的吴门烟水,

淡淡地变成了一片遥远的梦。

摄于 苏州留园|朱斌

苏州园林对现代人来说,

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雅,

而且可以从今日寻找到昨天。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倘使沿着一泓碧水而徜徉,

你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宋代;

如果迈过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库门的门坎,

你就会一步跨进明朝。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园林的许多主人,

既不是富可敌国的富商,

又不是穷困潦倒的文人,

而主要是拥有资财的雅士。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虽有高墙阻隔,虽是园门紧闭,

而园林里的生活,

却与吴中风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园林生活生长于滋润温和的吴门烟水之中。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雨寄池塘生意足,花开谁咏采莲曲。”

园林景观中水韵和雨意是神来之笔。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雨是苏州长久的主题,

不分时节地打湿了水边的屋檐。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姑苏城外,梵音袅袅。

以雅而论,三千年邈远历史

有上古迁客骚人的游园惊梦;

若讲俗趣,更有市井时光,

园林城市闲暇中糟酒就着粗茶。

在苏州寻访名园,无意间结识了雍锦园。作为一个高端民宅产品,在苏州落地的雍锦园也彰显了江南独到的闲情,结合北派皇家园林风格,造就了真山真水接地气的新现代名园,营造园林宜居的姑苏生活。其中,雍锦园项目已开发的苏式园林庭院方正大气,庭院深处的千层石山水景观画,正是源自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中片石造型的设计。

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中写到:“水令人远,石令人古,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中国的园林文化来源于传统山水印象画,其中的赏石文化是体现园林师法自然的精华,传统园林里的赏石表里兼修,材质上品,造型甄选,用精湛工艺手工雕磨,点睛之笔浑然天成。而作为一园精粹之所在,雍锦园的赏石尽善尽美,令观者更易展开的想象空间,坚守传统,又适度创新,所以哪怕一块水里散落的石头都经过无数次的摆放尝试。

赏石只是点缀,而雍锦园入口位置那座五米之高假山与石峰,可以说尽得苏州匠人精神之大成。有道是园无石不秀,假山堆叠是园林造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处景观是由香山帮“假山垒叠”当代传人袁师傅来指导修筑,袁师傅曾多次承担苏州四大名园的修缮工作。为了等待这位香山景观的匠人,雍锦园示范区整整停工61天,到如今方可一睹园内精工雕琢的假山群峰之势。

摄于 苏州博物馆|Charlie

苏州,本有着吴王夫差一般的霸业,

但那霸业却又偏偏的喜爱曾经浣纱的女人,

女人是水做的。苏州一地,

却着实又有柔柔的水。

摄于 苏州山塘街|朱斌

苏州的语音,也就带了点水的意思,

居住在这里的苏州人,

杯子里是嫩嫩的茶,

笼子里是活泼的情趣,

院子里是恬淡的闲花。

摄于 苏州博物馆|Charlie

作为理想的人居环境,

苏州园林追求的是天人和一的境界,

诸多的花木都是最能体现

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

摄于 苏州城区|李少白

置身园林,你自会找到王籍的感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十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历史发展的纵向延伸

与区域特色横向融合的结合物。

这种特征在苏州园林艺术里,

同样也可以找到鲜明的印记。

漏窗

擦亮苏式园林之眼

李渔对于园林的论述认为“开窗莫妙于借景”,《园冶》中,提出“取景在借”的妙论,其借法多样:远、邻、仰、俯,各得真趣,于是出现了漏窗这一样式。

在秉承传统的雍锦园里我们也发现了漏窗,在内园水景的右侧,布满祥云图案的大理石透景景观墙,通过漏窗、使被分隔的内景与外景空间融合,达到分而不隔的效果,使园内外的景色遥相呼应。

苏式园林里的漏窗多有一圈清水磨砖的边框,明式做法起两到三条线脚,形成的“子口”柔和幽雅。雍锦园的漏窗汲取了传统漏窗中部的窗芯弯曲变化繁多的样式,形成了不同的图案,姿态繁复,不下百种。

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曾论: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图画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干台阶、剧台的帘幕、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正是这种间隔,戏剧化地生成了一种美感形式,将平常事物变得可观。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形容苏州园林的以小见大,

可以借用一句佛家用语“芥子纳须弥”。

将须弥山纳入一粒菜籽之中,

实在是玄妙无比。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这里的水,是太湖三万六千顷裁下的一角;

这里的石,是太湖七十二峰剪来得一山。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园林高墙外是车流熙攘的马路,

视线直划过屋檐、灌木,

落定于园林的一框漏窗,

浮现了丰硕的时空论说含意。

摄于 苏州留园|朱斌

视觉上有花遮柳护,

听觉上有雨落残荷,

嗅觉上有暗香浮动,

感觉上才有心旷神怡。

可以说若没有花木精神,

便无所谓园林意境。

雍锦八景

成体系的景观胸中自有雅骨

平沙雁落、远浦帆归……沈括《梦溪笔谈》里最早出现了八景的称谓,并成为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概述,八景的选择和命名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有些地方历代都有八景的评议和更新。“芙蓉似锦,雍和于心”,是雍锦园造园诠释的古典哲学思想,并引入古代八景的概念,置景园中,气贯一脉。

目前,雍锦园园林示范区已经打造出雍锦八景,结合现代景观简洁大气的造景手法,相互融合,内外空间穿插,景深不尽。一景登第厅,追求质感,突显庄重大气;二景倚画壁,内圆外方,勾勒中式线条;三景梦墨涧,呈现出如梦似幻的倒影;四景龙门泉,流水错综,泉如吐玉;五景沁莲池,遍植荷莲,柳岸成荫;六景半溪阁,山水叠石,亭台楼阁;七景烟雨廊,自然互动怡景;八景桃花亭,遍植桃花,芳草围新绿。

水,是园林里美的符号;水,是园林里活的灵魂。遍览苏州园林,皆将园中之水,当做创作主体。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并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映而成趣。目前的雍锦园示范区整体呈长方形,曲廊环抱。以园内水池为脉络,叠石造景,全园布局井井有条,富有“咫尺山林”之意境。

除了借水景,更是透过水景欣赏植被,窗外的芭蕉,增加了屋舍的空间意象,虽居喧市,却仿佛置身山斋。简单一株植物,就能令窗格如画,赏心悦目的同时,更令人浮想世外,此中深趣,幽人自解。

摄于 苏州留园|朱斌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

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

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隧,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

依然唱得这样风风雅雅。

摄于 苏州城区|李少白

东方艺术中以简代繁、以少胜多的道理,

在苏州园林的理水创作中,

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撰写过一部造园名著:

《长物志》,是造园史上的不朽之作。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便是其中的名句。

大隐于市

苏式园林朱门青阶映苔痕

同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同,苏州园林主人的住所外面是市井街衢。“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选中的正是前者。因此园林又称“城市山林”,“城市”是繁华的缩影,但好像又总和嘈杂分不开;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宇宙间的幽静与深邃。

苏州园林,恰巧是闹中取静的典型。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所以,立足于苏式园林的雍锦园除了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教育配套外,完善生活配套也是项目必不可少的。

雍锦园所营造的苏式园林的独到之处也就在于钢筋水泥的包围中,它如同一本零落的线装书,优雅地插在现代城市的书架上。当中国逐渐重回世界之巅,它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找回自身在文化、历史以及居住方式的自信。

杭州水北展陈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以展览陈列为业务主导,装修与古建园林业务为补充。

都市里的山水,园林里的姑苏城。依托于传统私家园林的文化传承,致景于宏大山水的城市背景,苏式园林及其现代的追随者们犹如绘画一样,用江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来建设个人生活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沧浪亭潺潺,狮子林巍巍,这水的波光,像依然追忆着太湖上飘散的芦花;那山的身影,像照样倾听着寒山寺悠远的钟鸣……江南一梦,梦里都是你我的园林独居梦,每到此间疑世外,方知何处是桃源。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苏州有一个隐逸文化市场,

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

追幕的是陶渊明、嵇康、阮籍

这一类人的魏晋风度。

摄于 苏州雍锦园|李少白

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

吴门烟水里,

也已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

但雍锦园斑斓的水光,

依旧抒情地流动,

流动在此后每一个苏州的春天。

摄于 苏州市区|朱斌

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

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

苏州园林是属于世界的,

也是属于每个人的!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