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致远的故事「34岁林致远来哈奋斗6年获8个专业奖项最珍贵是改变命运的可能」

时间:2023-06-20 02:06:43阅读:901
生活报4月24日讯 作家柏邦妮说,“来到北京时,我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并不自信,一无所有。十年以后,我还是在这个城市里,做着我想做的事,我没有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是,我没有去过自己不想过的生活。为什么我…
  • 项遥1915-2009),中国电影演员。原名王象坤。原籍山东德州,1915年生于河北吴桥。1…

生活报4月24日讯 作家柏邦妮说,“来到北京时,我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并不自信,一无所有。十年以后,我还是在这个城市里,做着我想做的事,我没有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是,我没有去过自己不想过的生活。为什么我们忍受北京,不忍离去?我想,因为这座城市,给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可能性。”

今年34岁的“哈漂”一族林致远,为理想放弃家乡齐齐哈尔的人脉资源,独身来到冰城。“哈漂”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轻松,来哈头五年,他搬过六次家,遇到了不少奇葩事;生活成本高,一度让他“亚历山大”。但6年的“哈漂”生活,让他收获了成长和感动。他说,冰城让他感到弥足珍贵的,同样是可能性,一种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毕业离哈 没舍得注销手机号

2007年夏天,林致远即将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前,他得到一个在哈尔滨某品牌肉食品加工厂实习的机会。他是本科生,按规定可成为见习组长,带五个工人。林致远至今记得,他所在的熟食加工车间,“远远地,就能飘出炸鸡的香味”。但很快,初来工厂的新奇和兴奋,渐渐因骨感的现实褪去。那段时间里,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站在流水线上重复着枯燥机械的工作,“感觉自己就像一头拉磨的驴……”

在食品企业,“品控部”是核心部门,工作一有闲暇,林致远就去“品控部”学艺。然而很快,同事一句无心的话,给他泼了冷水,“研究生学历才能进品控部”。他又听说销售员锻炼人、“能学东西”,但好心人给他透底儿,“咱厂东西不愁卖,没关系甭想干销售员……”

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得弄清自己不想要什么。林致远明白,这不是他要的未来。毕业近在咫尺,父亲从齐齐哈尔打来电话,极力劝说他回到老家考公务员。

“这就是命吗?”林致远挣扎许久后,选择回到了故乡,但在哈用了四年的手机号码却没有注销。他有一种预感,与冰城的缘分并未结束……

老家工作 四年月薪一千元没涨过

回到老家的林致远,去了市区某事业单位实习。领导看他年轻,又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就把他安排在窗口部门。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帮居民解决最实际的问题,“行侠仗义,除恶扬善,就像金庸笔下的江湖侠客”。渐渐地,新职业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林致远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也唤醒了他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工作第二年,林致远就获得省级奖项,在单位传为美谈。但随着年龄增长,他的“临时工”身份愈发显得尴尬。每月发工资,普通员工到手2600多元,而他只有一千出头。这样的工资,林致远拿了四年。有热心的领导不时劝他,“你年轻,别窝在这里”。

2011年6月,一则冰城同类事业单位招聘的消息,在林致远心里泛起涟漪。父母不舍得他远离,让他慎重考虑是放弃现有的人脉资源、去举目无亲的冰城漂泊,还是在熟悉的家乡,舒服地过一生?此时,电影《天堂电影院》中的一句台词回荡在林致远耳边——“你如果不出去走走,还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过五关斩六将,林致远顺利考上冰城那家事业单位。当年6月23日,他带着行李踏上火车,去远方寻找改变命运的可能。

“哈漂”不易 头五年搬了六次家

没有人庇护的日子,才能叫“成长”。与众多“哈漂”一样,林致远的第一大考验就是租房。来哈头五年,他先后租了六次房子,遭遇许多奇葩事儿。

第一个房子是道里区田地街上,二十多年的老房子,6平方米的卧室摆着简单的家具,很难容得下身材胖胖的林致远转身。唯一的窗户正对着走廊,半夜能听到脚步声。楼道临街,单元门敞着,常有醉汉蜷缩在一楼角落里又哭又笑。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只有一个半旧的收音机,能打破房间的寂静。

第三次租房,他与另外两家合租在一个大三室。二房东每天限制上网时间,若工作带回家上网做,经常忙了一半网就断了。即便能上网时,网速也慢得像老牛拉破车,林致远和另一个房客忍不住去找二房东,发现原来那一家三口正在线看电影……与逼仄、压抑的出租屋相比,林致远的心却是空落落的。夏天午夜,他经常在江边的电影院独自看完一场电影后,走在寂寥的中央大街,孤独由心而生。

第四次搬家,他租住尚志大街上一间出租屋,春节假期回来,林致远发现家里的枸杞少了半袋,房东已在另一卧室的窗户上贴了招租广告,而这时离他租赁到期,还有半年多。

第五次租房,在中央大街附近,隔壁是四个小年轻,养的2只小奶狗经常在楼道里拉屎撒尿,于是林致远每天要冒着“踩狗屎运”的风险出门。

第六次搬家,电梯只能直达13楼,而他家住10楼,每回得往下走三层。楼道里没有灯,有一次朋友来借宿,在走廊里被一个人影吓得几乎跳起来,惊魂未定地和他抱怨,“你这鬼地方黑漆漆的,我真是一分钟也不想多呆了”。

新单位公平竞争 六年获八个奖项

独在异乡,每当无边无际的孤寂感在心底蔓延,林致远会用忙碌的工作,填充内心的虚空。

种子破土而出,需要承受泥土的压力。林致远心直口快,性情耿直,因此也容易得罪人。工作上偶尔有挫败感,他就静静地为自己打气:“我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你们放马过来吧!”

很幸运,办公室的几位老大哥给了他如父如兄般的关怀,工作上不断支招,告诉他怎样把弯曲的路走直。试用期工资少,聚餐时老大哥们从不让他买单。他过意不去,变着法子给大伙买礼物,几个老大哥还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拒绝,“你在哈市漂着,租房、出行、吃喝都是钱,快攒钱娶媳妇吧……”林致远心里闪过一丝窘迫,但更加挥之不去的,是感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林致远说,他的工作是“阅人”。十年的从业经历,让他更成熟、遇事更从容。“所有遇到的人和事,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后,几乎只剩下温暖和感动。很多让你经历痛苦磨难的人,其实也是助你成长……”

冰城的确带给林致远更多的可能性。新单位年轻人多、鼓励创新、公平竞争。林致远干劲十足,享受这份给他带来快乐和尊严的职业。现在,他每月收入将近四千,是在老家的四倍。他的主任李大江告诉生活报记者,林致远来哈工作六年,已经获得本行业八个国内同行业协会、省级、本单位奖项,“工作表现很突出”。

房子买好了 等来爱情才是家

在哈尔滨,书店、电影院,快餐店比比皆是,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冰城美食,深得“吃货”林致远的欢喜。“据说,世界上有200多种美食,仅中央大街一条街,就有160多种。”他告诉生活报记者,冰城有深度,有味道,包容性强,在这座文化名城,展会活动多,演出多,公共资源多,未来还能让孩子享受全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时光飞逝,林致远逐渐在冰城有了归属感,他想要扎下根来。去年9月,他终于下狠心贷款买了套能看到松花江的房子,装修基本完毕。“房子装修好了,就差住进来一位女主人。”母亲王淑娟今年60岁,一心想抱孙子,经常旁敲侧击地催婚。

林致远说,“哈漂”六年,自己相亲不少于三十三次,他经常把电影《失恋三十三天》翻来覆去地看。同事于露经常调侃他,“不是在相亲,就是走在相亲的路上”。

与初恋女友分手后,林致远已经十年没有正儿八经地谈过一场恋爱。他曾经告诉初恋女友,“只要你不结婚,我就不结”。然而,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毕业四年后,初恋嫁人了,林致远却依然坚守着爱情理想主义,“两个人之间,要有了爱情,才能组成家庭,不能是凑合在一起,搭伙过日子……”

眼看着同事家的孩子有能“打酱油”的了、有上小学的了,34岁的林致远有些着急了,近日,他把手机铃声调成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插曲《凉凉》,希望能招来桃花,让漂泊的心有一个归宿。

愿冰城桃花绚烂的春日里,林致远能邂逅一段美丽的爱情吧……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