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一代人丨陈童要做沟通的桥梁
“我觉得爱国爱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陈童记事起,长辈的言传身教,家国情怀从小便在陈童的心里扎下了根。
2015年,18岁的陈童怀考入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本科和硕士的学习生活让她对这个专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去守护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繁荣稳定,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
25岁之际,陈童希望自己能“成为内地与香港交流的桥梁”,并立志在“天命之年”,“能够成长为一个真正能够为大湾区、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同根同源”
作为1997年出生的香港“回归宝宝”,陈童喜欢称自己为“潮汕人”,“我的祖籍在潮汕,潮汕人是很重视传统的。”
她向往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开放包容,“无论是什么肤色、什么语系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朋友,和自己憧憬的生活,”也“心水”广州古朴典雅的骑楼文化,“有时候走进去会看到阳光下,老人在那里扇着扇子,那种惬意的样子让我很向往”对于快节奏与慢生活都如数家珍。
“香港和内地同根同源”,这样的意识深深根植于陈童的童年记忆。
“我爷爷是研究历史文化的,我从小就很喜欢听他讲家国历史。我的父辈也常常教育我,新中国成立以后、香港还没回归之前,国家对香港的支持就已经涵盖了方方面面。”
上世纪60年代,香港发生重大旱情,经历每4日一供水、一次4小时的严格水制。为施以援手,中央决定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举上万人力修堤筑坝。1965年春,东江水倒流83公里,跨越东莞和深圳将淡水输往香港,此后从未间断。
“爸爸妈妈会给我看那时候的视频材料,爷爷奶奶也会从他们的视角来告诉我,香港当年非常缺水,古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觉得爱国爱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2015年,18岁的陈童带着好奇与憧憬,进入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开启本科生涯。起初,她对于“应急管理”的理解还有些模糊,“那时候我还以为应急管理指的是公关应急,”后来她了解到应急管理者守卫城市与国家和平的本质后,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2018年10月24日,中央领导来广东视察时,与暨南大学同学生们亲切交谈。陈童回忆起来,当时的每个细节都仍历历在目,在这次“备受鼓舞”的经历后,陈童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我觉得自己身上担负着重任,我要真正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做贡献,并且带动更多身边的同学跟我一起,用知识和力量来建设湾区、建设国家。”
于是,2019年本科毕业之际,陈童做出与四年前同样的选择——“我还是继续在暨大读研究生,还是读应急管理专业。”
“要做两岸的桥梁”
频繁往返于内地和香港,陈童留意到,“信息不对称产生误解”的情况会时常发生。“我看到的事实,不是(像传闻)这样子的,我就会倾力去举证解释。”来到内地求学后,这种意识变得更加强烈——“我想要成为内地与香港交流的桥梁。”
作为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秘书长,陈童除了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之外,还面临着关乎在粤港生实习与就业的现实性问题。“比如有同学想要在广东就业,部分单位会要求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但他们不太清楚具体步骤。我就会将同学们的困惑和需求集中反馈给相关政府单位,期望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为了了解同学们的需求,陈童曾经面向广东的港澳籍学生做过一项调研,三天内便收到了472份有效答卷,其中还包括不少在其他省份求学的香港学生的答卷,“我们发现,78%的同学对于考公务员非常感兴趣,但是同样也有很多同学对这方面不太了解。”
基于调查结果,2021年末,粤港联举办了第一期内地港澳籍公职人员就业分享会,前来报名的人数远超预期,“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大家都对这个事情这么感兴趣。”
实际上,陈童也是“考公”意向队伍中的一员。“我作为一名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也会更加倾向于政府或者事业单位,成为一名公职人员”,她留意到广东省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事业单位也向港澳籍学生开放,“这些都挺吸引我的,看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粤港澳大湾区也展现出很大的发展活力,我会更想要去加入,去尝试。”
据陈童介绍,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现有近2000名服务对象,未来影响力还将不断扩大。“可以预见的是,有大量的香港学生准备来内地求学,广东往往是他们首选的省份,因为文化同根同源。”
第一期公职人员分享活动的成功举办,为陈童提供了更确切的社团工作思路。2022年4至6月,粤港联组织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行业发展机遇”职业分享会系列活动,分别邀请了来自香港特区政府不同职系的驻粤办公务员、香港各纪律部门人员等分享相关职系报考资格、考录安排和日常工作经验。
谈及自己的发展规划,陈童认为现在还处在“储备”阶段。“我还在思考自己更适合哪条路,如果要实现目标,现在的积累够不够。”但足够坚定的是,“我一定是会(留)在大湾区了,首选是回香港或是在广州。”
“保持独立思考”
2021年,陈童在一次机缘下拜访了香港知名企业家、工程专家胡应湘,从老一辈港人的身上,她汲取到了更为强大的力量。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进入大陆投资的香港实业家,胡应湘在珠三角投资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广深高速公路、虎门大桥、沙角电厂等多个标志性项目,同时也是推动港珠澳大桥从“梦想照进现实”的重要筹建者之一。
“从我们应急管理的角度来看,像沙角电厂的建设在当时是风险重重的。根本没有办法把握成功与否,也没有办法去规避风险,更不要提应急预案了。”陈童说,相较于个人利益,胡应湘将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最前面,带着大量资金、技术来到内地,将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用陈童的话说,“在老一辈香港人眼中,香港回归祖国最重要的改变,使香港人终于不再是只有祖国而没有国家的人。”而回看当下部分香港年轻人对于内地的误解,陈童认为,这是“国民教育长期缺失”的结果。“教育是讲究环境的。”陈童强调说,“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个非常重要。”
“年轻人还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乌合之众太可怕,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是很容易被舆论带偏的。”这是数次往返两地的经历给陈童带来的最深切感受。
随着香港回归25周年的到来,陈童也迎来自己的25岁。“我已经完成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对现在的自己也比较满意。希望我到50岁的时候,能够成长为一个能够为大湾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