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介绍,短剧花束般的恋爱

时间:2023-06-02 02:52:20阅读:2372
2023我给自己开了张电影片单,第一天打算从轻松的恋爱话题开始看,所以《花束般的恋爱》算是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之前对于日本电影甚至日本艺术都了解甚少,最多不过读了几本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但是这部电影的典型…

2023我给自己开了张电影片单,第一天打算从轻松的恋爱话题开始看,所以《花束般的恋爱》算是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

之前对于日本电影甚至日本艺术都了解甚少,最多不过读了几本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但是这部电影的典型日系色调很是吸引我,不论是兼带有活力与广阔的海浪的蓝色,还是两人小屋温暖的木质调,总会让人感觉这些场景如此真实却又不免带上了梦幻色彩。

电影的开头算是倒叙,一对莫名其妙的男女正在各自与伴侣振振有词地强调两人共用一副耳机的弊端,甚至要冲上去阻止那一对正在这样做的年轻情侣,仿佛是妥妥的“对浪漫过敏”。而这对男女,正是接下来故事的男女主角,时间将回到两人的大学时代。

其实一开始对男女主的初印象多少是觉得有些异于常人,比如男主小麦多年纠结于“石头剪刀布”中石头应当赢布,而女主八谷娟热衷于去看一场木乃伊展,是所谓的“文艺青年”。而二者的相遇相爱也几乎满足了所有属于“文艺青年”的浪漫幻想:因错过末班车而相遇,在咖啡馆彻夜长谈电影、文学和音乐,在初识的雨夜奔跑,在告白的红灯前拥吻,正值青春的大海,参拜偶遇的小猫,共度落泪的漫画……电影到这里的时候,其实让我很有一种低配版《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感觉,一见钟情的合拍委实很难不让人心动。

然而当男主小麦的父亲因为其不愿意继承祖传的烟花产业而切断其经济来源的时候,当他用热爱换取价值的插画出价越来越低的时候,他不得不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他逐渐变得像一个工作狂——甚至连同事都会当面如此嘲讽,他不再愿意触碰文学、音乐、游戏这些任何会与他的工作时间发生冲突的事情,他想要为女友提供的物质价值早已远远超出了精神和情绪价值,于是争吵不断爆发,直至积聚到最后两人来到那家熟悉的餐厅,正式地提出分开的诉求。

某种程度上电影能给我带来比较大的触动的原因,是因为理想中的理想主义爱情正是如此。记得高中时幼稚的想法是,大学图书馆里某个和我同时将手伸向同一本书的女孩,将绝对会是最浪漫的邂逅。然而现实是我极少伸手拿书——多是自顾自地自习,也不存在这样的女孩。但我想实际上,这样近乎偶像剧式的幼稚幻想,正是《爱在》也好《花束》也好刻画的文艺理想的爱情。

都说爱是人类最复杂的情感,对于我来说肤浅地理解为合拍确实似乎并不合适,这也总让我会对现实中某对情侣心生疑虑:他们除了暧昧的话语,还有什么可聊的吗?但《花束》的理想爱情是败倒在了现实的脚下的,男女主各自的新对象或许与他们也没什么可聊的——至少没有那样多的共同爱好和乐趣了,这样一种消极却又真实的叙述似乎有些模糊了爱情在理性与感性中的界限。过去总认为情情爱爱的,肯定是感性的,但是电影传递的更像一种理性的爱情——你与我各自带着各自的耳机,但我们确信我们听的是同一首。

初中生物老师上课时很喜欢拿《红楼梦》举例子——大概是要讲近亲通婚。一次不知怎么扯着扯着说道如果黛玉如愿嫁给宝玉,两人婚后的生活也只会一塌糊涂,宝玉还是需要宝钗这样可以当家的媳妇儿。当时粗略读过《红楼》且是黛玉“死忠粉”的我是极为不赞同的,但也说不上来该如何反对,只知道“黛玉更好”。但其实站在宝玉的角度看,黛玉是他对抗世俗的避风港,而宝钗则会和贾政一样劝他念书考学,从而学而优则仕。所以我相信,不论选多少回,宝玉还是会坚定地选择黛玉。

有人说爱情所需的合拍并非是《花束》中这般的肤浅,电影中所展现的“共同爱好”只是一种弃生活与责任于不顾的幼稚和猎奇。至于真正的合拍是怎样,对笔者来说,或许还有待探索。

不知道你会喜欢两人共用一副耳机还是各自听音乐,也不知道你会选宝钗还是黛玉,所以我祝你爱得自由,爱你所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