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园聆听非遗传承里的家国情怀作文(用心感受非遗魅力)
6月13日,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以打造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非遗小镇为原型(蓝本),制作播出了五集广播剧《家园》,讲述了内蒙古地区非遗传承、“活化”以及历史遗存挖掘的故事,体现出当地文化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非遗呈现“年轻态”,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走进《家园》,聆听非遗传承里的家国情怀 ——评广播连续剧《家园》
多线牵引串起非遗保护传承的动人故事。广播剧《家园》艺术再现了皮画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贾宏伟打造大青山非遗小镇,让非遗小镇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共有精神家园的故事。主人公带动周边各民族非遗传承人共同研习、传承、创新、发展非遗项目,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促进人民富裕的成功实践,听来倍感振奋。《家园》的故事甫一展开,就进入“非遗进校园”的非遗项目展示的场景中,一时间爬山调、八角鼓、二人台、口簧、马头琴等多个内蒙古自治区地区流行的艺术形式轮番闪现,各种婉转的声腔、变化多姿的音调极具冲击力,让听众不由得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内蒙古长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丰富的艺术门类而赞叹不已。
在剧中也展示了部分非遗面临产品没市场、传承“断档”等难题,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式,主人公不仅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皮画技艺,在更高的艺术院校深造后,发展实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妻子、母亲积极投身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在长期实践中,他深入挖掘和不断提炼非遗内涵,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展现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对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和作为。剧集中非遗项目传习、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一个个故事恰似一颗颗珍珠,由一条“非遗传承和发展”的主线串起,形散而神聚。剧中人物塑造饱满、剧情充满冲突矛盾、地域色彩浓郁、艺术层次丰富,随着剧集的推进,一幅民族地区的风光画在听众面前徐徐打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美好画面在声音里生动呈现。
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担当作为。大青山非遗小镇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北端大青山南麓的段家窑村,在规划建设大青山非遗小镇时,有知识、有文化、有经验、有眼界的主人公怀揣传承发展非遗项目的理想和情怀,走进了段家窑村。他把先进管理理念带到乡村,把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现代生产要素引入乡村,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同时,改善村容村貌、移风易俗、引领文明村风,倡导环保理念、打造美丽乡村,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非遗产业,为群众增收拓宽门路。他和当地百姓共同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在剧中,乡亲们因煤改电、煤改气增加经济负担,对乡村清洁能源替代非常抵制,后来采取“政府补贴 企业承担 个人负担”的形式解开了人们的心结,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作品用真实的故事提供了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教材,让广播剧《家园》成为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传承民族文化的大胆探索。《家园》中有着主人公传承发展非遗技艺的理想和情怀,更有着实现理想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具体实践。在剧中,听众见证了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帮助下,大青山非遗小镇“呱呱坠地”,承载着厚望,一路跌打却能长得更壮、走得更稳。
正是有了“踏石有印、抓铁留痕” 的得力举措,让传统刺绣、太平鼓、民间木嵌技艺、胡笳、赛罕剪纸、核雕技艺等大批非遗项目能重新走入公众视野,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在剧中,传统的“非遗”正被赋予当代审美内涵,重回生活。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