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甄嬛为什么不让皇上留下(甄嬛传甄远道犯了什么罪)
甄嬛因为“纯元皇后旧衣事件”被禁足在碎玉,虽然怀了孕却依然没有得到皇帝的原谅。
这个时候,皇后联合祺贵人内外夹击,祺贵人的父亲鄂敏给甄远道设局,请君入瓮,甄远道被皇帝发配宁古塔,得知消息的甄嬛向皇帝求情未果,急火加怒火攻心,早产生下孩子。
产子三天,甄嬛不顾皇帝挽留,执意与皇帝决裂,出宫修行。
一向为了女儿尽心尽力地甄远道,这次为什么没有向皇帝低头认错,而是执意进言?
以前觉得,甄远道只是被人算计了,他没有想那么多。
直到最近重读了《亮剑》原著,才有点儿理解甄远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实的甄远道。
一、甄远道被人算计而不自知
甄远道和鄂敏是曾是同道中人,当初皇帝找到甄远道,让甄远道搜集年羹尧的证据,并且问朝中还有哪些人可用。
甄远道推荐了鄂敏,在推倒年羹尧的过程中两人同心同德,甄远道视鄂敏为知己。
甄远道不知道的是,早在鄂敏女儿进宫的那一天,鄂敏已经视他为对手。
鄂敏对女儿的教育是,进宫就要出人头地,而要想得到皇帝的恩宠,甄嬛是挡在前面的一座大山,要让女儿步步高升,鄂敏就要跟皇后合作整倒甄远道,从而把甄嬛拉下来。
接着,鄂敏又联合大臣们写讨伐钱名世的诗文,只有甄远道推脱自己文才不好没写,这让皇帝更加不满。
只是皇帝还没打算追究甄远道,他告诉鄂敏,不要拿皇帝的名义去压甄远道,而是跟他好好说,让他三天之内交上就不追究了。
皇帝的这些好意,鄂敏不可能告诉甄远道。
甄远道还想着,趁上朝的时候再劝说一下皇帝,不要牵扯面那么广。
他不知道鄂敏已经黑了他好几次,皇帝就算想保全他,也已经是骑虎难下。
等到鄂敏当着他的面跳出来说他罪大恶极,他才知道自己被人卖了。
二、在甄远道的认知中,说出实话才是忠
甄远道身为言官,一直有着文人的清高。
就像当初甄嬛进宫,甄远道不是告诉女儿你要千方百计获得恩宠,而是要首先保全自己,让自己过得舒心。
这样的甄远道自然不会轻易违背初心,像鄂敏那样随便背叛朋友,表里不一。
他不认为钱名士的诗文有什么问题,不能因为写了几篇文章就被认为是年羹尧的同党。
这一点儿,甄嬛的观点跟她爹非常相似,皇帝拿着诗文去给甄嬛看的时候,甄嬛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劝皇帝不要牵扯太广,弄得人心惶惶。
作为言官,甄远道觉得皇帝做得有点儿过了,这样会适得其反,让他违背心意去谴责钱名士,他做不到。
作为忠于皇帝的人,他要跟皇帝把这件事的利害关系说明白,不让朝廷遭受损失,这是他的初心。
如果明知皇帝做错了不说,还违心去伤害无辜的人,这超越了甄远道的底线。
《亮剑》原著中有一段,很多人劝赵刚去揭发自己的老上级,这样他就有可能躲过一劫。道理赵刚都懂,但他还是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他不会去做,这不是他能够接受的,他宁愿慷慨赴死,也绝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
此时,甄远道应该也有这样的心态,死可以,但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事决不能干,这是为自己,更是为了皇帝的江山社稷。
三、甄嬛继承了甄远道的品性
在甄远道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甄嬛骨子里崇尚那种心灵的沟通,她起初看不上华妃的“以色侍人”,觉得自己肯定是跟她们不一样。
明知“女子无才便是德”,她还处处展现自己读了很多书,没事的时候就拿本书来看。
在宫中她不断受挫,但每次都能重新站起来,是因为她骨子中有种打不倒的倔强,读过的那些书,父亲的教诲,都成了她的精神支撑。
纯元旧衣事件,让她看到自己只不过是别人的替身,这超越了她接受的底线。
做出离宫修行的决定,相当于自己断绝了跟皇帝所有的关系,放弃了荣华富贵,可能孤苦一生,也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弄死了,但她还是要走。
她的离开,不仅是为了父母,为了女儿,还是为了她的心。
她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来面对皇帝,所以她只能走。
这跟甄远道一样,不说出自己内心的话,他一辈子心中不安。
甄嬛不过了自己内心那道坎,她就很难再接受皇帝。
甄远道非常爱自己的女儿,为了女儿他可以去做很多自己不愿做的事,尽量扶持女儿,让她在宫中过得好一点儿,但一旦触碰了他的底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还是有这样的骨气的。
图片来自《甄嬛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